少年北京关于吃的记忆 8/4
笑嘻嘻小时侯养蚕居然是从蚕籽开始孵哒
我们小学门口老有人卖蚕宝宝, 几分钱一条那样. 然后买5条就附送桑叶一大把. 那时侯学校老师好象有作业布置下来,让写观察日记. 我妈就帮我买了好几条, 小小的黄黄的. 清楚记得它们摇晃着脑袋吃桑叶, 嚓嚓嚓一会儿工夫心型的桑叶就缺了口子,变成月牙儿,然后完全消失. 我特别喜欢用指头轻轻摸光滑柔软凉凉的蚕身, 那时它们已经长胖变白了. 到要结茧的时候每个蚕宝宝占据纸盒一角, 开始拉网, 我妈就把盒子盖好不让它们受打扰. 两天后一揭盒盖, 几个饱满圆圆的闪闪发亮的蚕茧卧在丝网里. 记得有好几个颜色, 白色, 黄色还有粉红. 真是漂亮. 后来我妈也是留一个让蚕蛾子出来, 其余的锅里滚水煮了来抽丝. 那个破了的蚕茧儿我洗干净了放笔盒里留了好久.
西红柿是那时夏天消暑的好东西, 开水烫掉皮儿,切成片儿然后放勺白砂糖拌匀, 连盆儿放冰水里镇凉后吃, 又凉又甜! 我是离开河南后再没吃过那么香甜的西红柿. 广州的西红柿个头小, 还都是"闷熟"的, 一点香味儿没有!
那时放暑假我们都去老城区的姥姥家. 大夏天正午太阳老高, 地下晒得又干又烫, 就有开封近郊的农民用架子车把西瓜拉进城里卖, 一听见吆喝, 几家街坊都有人出来, 开一个瓜来试试, 那时汴梁西瓜名气大, 非常好吃, 通常都又沙又甜. 试好了, 就几家人把他这车瓜分了, 每家人分十几二十只瓜放在堂屋, 先一两只放在桶里吊在井水里浸着, 凉透了再拿出来吃. 夏日午睡醒来一只冰甜的西瓜一开两边,拿着个勺子舀着吃, 美好的童年回忆啊! 偶尔还有好的品种瓜拉过来卖, 有一次买到有名的铁皮瓜, 瓜皮很硬, 用指甲都掐不出印子来, 但把刀轻轻望上一搁, 还没用力呢, 瓜就咔拉拉裂开了, 瓜皮奇薄, 两只篮球那么大的瓜, 皮仅厚一公分许. 瓜瓤极红, 非常甜而多汁. 后来去了广州, 吃的瓜都是江西瓜或海南瓜, 也都是不熟就摘下来, 长途运输过来的, 味道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好的汴梁西瓜是再也没吃过了. 憾甚.
我姥姥家院子里有两棵老无花果树, 到结果的时候, 叶子底下一枝几头果子, 被我们眼巴巴地从青绿看到红紫, 直到顶端熟的裂开,见到里面的瓤了, 姥姥才摘下来让我们吃, 沉甸甸地在手里掰开, 一包黄色的籽瓤, 印象中甜稠无比, 吃完手都粘在一起.
还有小时候吃的北京大九宝水蜜桃, 桃香扑鼻. 我吃之前总拿着嗅半天. 现在温哥华超市里卖的加洲产的名曰白玉桃, 买回来放两天, 皮子软了再吃, 味道孰几近之? 香味儿是不敢求的了.
叹气. 总结. 好吃的东西都在童年时代. 越接近产地的食物越能保留原滋味. 工业化时代的水果, 味道总不比以往. 盖因运输要考虑的因素和种植中所施肥料的不同吧. 也非常想念童年时我姥姥家的平房和大院子, 院子里的石榴树, 无花果树, 和树荫下的石桌儿石凳子.....

我们小学门口老有人卖蚕宝宝, 几分钱一条那样. 然后买5条就附送桑叶一大把. 那时侯学校老师好象有作业布置下来,让写观察日记. 我妈就帮我买了好几条, 小小的黄黄的. 清楚记得它们摇晃着脑袋吃桑叶, 嚓嚓嚓一会儿工夫心型的桑叶就缺了口子,变成月牙儿,然后完全消失. 我特别喜欢用指头轻轻摸光滑柔软凉凉的蚕身, 那时它们已经长胖变白了. 到要结茧的时候每个蚕宝宝占据纸盒一角, 开始拉网, 我妈就把盒子盖好不让它们受打扰. 两天后一揭盒盖, 几个饱满圆圆的闪闪发亮的蚕茧卧在丝网里. 记得有好几个颜色, 白色, 黄色还有粉红. 真是漂亮. 后来我妈也是留一个让蚕蛾子出来, 其余的锅里滚水煮了来抽丝. 那个破了的蚕茧儿我洗干净了放笔盒里留了好久.
西红柿是那时夏天消暑的好东西, 开水烫掉皮儿,切成片儿然后放勺白砂糖拌匀, 连盆儿放冰水里镇凉后吃, 又凉又甜! 我是离开河南后再没吃过那么香甜的西红柿. 广州的西红柿个头小, 还都是"闷熟"的, 一点香味儿没有!
那时放暑假我们都去老城区的姥姥家. 大夏天正午太阳老高, 地下晒得又干又烫, 就有开封近郊的农民用架子车把西瓜拉进城里卖, 一听见吆喝, 几家街坊都有人出来, 开一个瓜来试试, 那时汴梁西瓜名气大, 非常好吃, 通常都又沙又甜. 试好了, 就几家人把他这车瓜分了, 每家人分十几二十只瓜放在堂屋, 先一两只放在桶里吊在井水里浸着, 凉透了再拿出来吃. 夏日午睡醒来一只冰甜的西瓜一开两边,拿着个勺子舀着吃, 美好的童年回忆啊! 偶尔还有好的品种瓜拉过来卖, 有一次买到有名的铁皮瓜, 瓜皮很硬, 用指甲都掐不出印子来, 但把刀轻轻望上一搁, 还没用力呢, 瓜就咔拉拉裂开了, 瓜皮奇薄, 两只篮球那么大的瓜, 皮仅厚一公分许. 瓜瓤极红, 非常甜而多汁. 后来去了广州, 吃的瓜都是江西瓜或海南瓜, 也都是不熟就摘下来, 长途运输过来的, 味道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好的汴梁西瓜是再也没吃过了. 憾甚.
我姥姥家院子里有两棵老无花果树, 到结果的时候, 叶子底下一枝几头果子, 被我们眼巴巴地从青绿看到红紫, 直到顶端熟的裂开,见到里面的瓤了, 姥姥才摘下来让我们吃, 沉甸甸地在手里掰开, 一包黄色的籽瓤, 印象中甜稠无比, 吃完手都粘在一起.
还有小时候吃的北京大九宝水蜜桃, 桃香扑鼻. 我吃之前总拿着嗅半天. 现在温哥华超市里卖的加洲产的名曰白玉桃, 买回来放两天, 皮子软了再吃, 味道孰几近之? 香味儿是不敢求的了.
叹气. 总结. 好吃的东西都在童年时代. 越接近产地的食物越能保留原滋味. 工业化时代的水果, 味道总不比以往. 盖因运输要考虑的因素和种植中所施肥料的不同吧. 也非常想念童年时我姥姥家的平房和大院子, 院子里的石榴树, 无花果树, 和树荫下的石桌儿石凳子.....
呀呀呀,我忙了一两天,看到谷里这篇可真喜欢啊――厄,顺便问一下,最近有没有人上不来的?我这几天有好几次刷不进来,就看浏览器转阿转的,然后说打不开。过一阵子又自己好了。
我跟Jun说的似的,看笑大写这篇,太没有熟悉感了,确实像看外国人吃水果。我比较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橙子橘子之类之类的――从小还有很多夏天晒荔枝龙眼的记忆,有空也来写。苹果一直都不怎么爱吃,觉得既不好看又不好吃――一定是因为我在南方长大的缘故。有一次我妈去兰州,回来跟我形容兰州的苹果怎么好看好吃,我还很纳闷,这东西能好吃到哪儿啊?
蚕博啊,吃西瓜有个不脏的吃法,我妈都是给我切下一小碗来,然后用勺子舀着吃的,又干净,最后还可以省下水用吸管来喝。

我跟Jun说的似的,看笑大写这篇,太没有熟悉感了,确实像看外国人吃水果。我比较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橙子橘子之类之类的――从小还有很多夏天晒荔枝龙眼的记忆,有空也来写。苹果一直都不怎么爱吃,觉得既不好看又不好吃――一定是因为我在南方长大的缘故。有一次我妈去兰州,回来跟我形容兰州的苹果怎么好看好吃,我还很纳闷,这东西能好吃到哪儿啊?
蚕博啊,吃西瓜有个不脏的吃法,我妈都是给我切下一小碗来,然后用勺子舀着吃的,又干净,最后还可以省下水用吸管来喝。


Last edited by Elysees on 2008-07-17 16:22,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
- Posts: 851
- Joined: 2003-11-22 13:17
我小时候挺爱吃西瓜的,我们家一到夏天西瓜消耗量挺大的,大概平均一天两个吧。不过苏州本地产的西瓜都不大,我和我姐一顿能吃掉半个。我妈嫌西瓜切了一片一片汁水都流掉了,浪费,所以从来都是一剖二,然后用勺挖着吃。我和我姐每次都要抢中心圆圆的一小块,因为没有籽。
我们家不怎么在小贩那儿买西瓜,总是到船上去买。那时候苏州郊县的瓜农到了夏天,就摇了船顺着运河把瓜运到城里来,大多数的瓜都是给贩子们买去的,但是他们也不排斥散户,价钱自然比从市场上买便宜。我家附近的万年桥就是一个集散地,我经常跟着我爸骑了车拿着蛇皮袋去买西瓜,一买就是好几十斤,堆在厨房桌子底下。
我爸很会挑西瓜,嘭嘭的敲一敲,听听声音就能分出好坏。我学了很多次都没学会,后来出去上大学,我自己买西瓜,完全只能碰运气。美国这儿的西瓜倒是又大又甜,个个长得跟冬瓜似的,且从来不用挑,一准儿是好的,我倒没有象以前那么爱吃了,太甜了。
我们家不怎么在小贩那儿买西瓜,总是到船上去买。那时候苏州郊县的瓜农到了夏天,就摇了船顺着运河把瓜运到城里来,大多数的瓜都是给贩子们买去的,但是他们也不排斥散户,价钱自然比从市场上买便宜。我家附近的万年桥就是一个集散地,我经常跟着我爸骑了车拿着蛇皮袋去买西瓜,一买就是好几十斤,堆在厨房桌子底下。
我爸很会挑西瓜,嘭嘭的敲一敲,听听声音就能分出好坏。我学了很多次都没学会,后来出去上大学,我自己买西瓜,完全只能碰运气。美国这儿的西瓜倒是又大又甜,个个长得跟冬瓜似的,且从来不用挑,一准儿是好的,我倒没有象以前那么爱吃了,太甜了。
小E,我来跟你抱一抱哭一哭。从树上往下摘着吃的荔枝,比玫瑰还红,壳是韧的,有生命有汁水的。甜,芬芳,没有什么可以替代Elysees wrote:呀呀呀,我忙了一两天,看到谷里这篇可真喜欢啊――厄,顺便问一下,最近有没有人上不来的?我这几天有好几次刷不进来,就看浏览器转阿转的,然后说打不开。过一阵子又自己好了。
我跟Jun说的似的,看笑大写这篇,太没有熟悉感了,确实像看外国人吃水果。我比较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橙子橘子之类之类的――从小还有很多夏天晒荔枝龙眼的记忆,有空也来写。苹果一直都不怎么爱吃,觉得既不好看又不好吃――一定是因为我在南方长大的缘故。有一次我妈去兰州,回来跟我形容兰州的苹果怎么好看好吃,我还很纳闷,这东西能好吃到哪儿啊?
蚕博啊,吃西瓜有个不脏的吃法,我妈都是给我切下一小碗来,然后用勺子舀着吃的,又干净,最后还可以省下水用吸管来喝。![]()
![]()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广州还有蜂蛹可以吃,比蚕蛹还香,一样是一种蛋白质的口感,但比蚕肾水分少,较脆。DeBeers wrote:你们没吃过吗?很好吃哒。有一阵没有鸡蛋吃,听人说3个蚕蛹顶一个鸡蛋的蛋白质,我们就吃这个来着,现在回家很少吃得到了听说有人家叔叔吃蚕蛹,我们没敢试,但在我的小心眼里惊为天人。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
- Posts: 12
- Joined: 2003-12-14 18:35
我有印象!可以吃的其实,我们就吃过。是大概是个鹅莓gooseberry类似的东西,苏俄小说里翻译成醋栗,东北叫“姑娘”。一种橙黄色,微泛红的浆果,好像是不能吃,但是把果肉慢慢从口上挤出来,中空的果皮能怎么做个玩意儿。
我们还吃过相当于蓝莓的东西,我们管那叫紫茄子。
还有一种比较高的灌木,叶子很大,结一种圆形的果子,熟了以后,青色的中芯上结着很多红色的“毛毛”,很有汁水,甜甜的(显然我们尝过)。我一个小学同学管那个叫“乌鸦食”。
这个是荆条。北大未名湖周围的小山包上也很多。西山上更多。我们去那边住过一阵子,我才看见当地的农民把荆条枝条砍下来,晒干了可以编筐。山上还有一种开紫花的无刺灌木
槐花开的时候,槐树上有“吊死鬼儿”,绿绿的小肉虫子,吊着丝儿,扭着身体下来。很多人怕,包括幼儿园的阿姨,我从来不怕,别的小朋友满院子乱跑,我搬个凳子坐在老师身边,帮老师把吊死鬼儿捡走。(我也要再次气愤地说: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蚕我小学时几乎年年养。(我这ID写到这儿可真有喜剧效果)从孵蚕蛹开始,一直到结茧。每天放学,到处采桑叶。那些年我奶奶在我家,她年轻时养蚕的(不是玩是为了贴补生计),怎么照顾蚕宝宝,怎么让它们“上山”(结茧),都是她手把手教我的。你们知道怎么能预测蚕丝的颜色么?就看蚕宝宝的“脚”,脚是透明的就是白丝,脚是金黄的就是黄丝。
我有一次还试图缫丝呢。跟一个同学一起,在我奶奶的指导,烧开一大锅水,把蚕茧扔进去,拿根筷子,搅啊搅。据我奶奶说,慢慢地,蚕丝就会缠上来。可是我们始终没有成功。可能是蚕茧太少了。
搞笑的是,我那同学家里是延边鲜族,吃过炸蚕蛹。我们俩缫丝未遂,临时起意改吃炸蚕蛹。把蚕茧从一大锅热水里捞出来,拿剪刀把蚕茧剪开,抓出里面的蛹,马上扔进油锅里炸。我得承认,我不好这一口。所谓象花生米一样酥脆喷香,我没有体会到。嚼碎了,嘴角冒白沫,把我给恶心到了。
Gooseberry据小爱说很好吃,又酸又甜又多汁。我们在这里逛农民市场有一次见到过,买了给他,他非常非常高兴。可是吃到嘴里他说味道不对,和家里吃到的不一样。我尝了一个,粉粉的,没什么味道。
有一次姥姥家买了柞蚕蛹,是一个一个的茧子,很大,要先剪开把蛹剥出来,剪得我手都疼了。但是比普通蚕蛹大很多,顶四五个那么大。不过味道差不多。就买过那一回,以后再也没有了。
有一次姥姥家买了柞蚕蛹,是一个一个的茧子,很大,要先剪开把蛹剥出来,剪得我手都疼了。但是比普通蚕蛹大很多,顶四五个那么大。不过味道差不多。就买过那一回,以后再也没有了。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吊死鬼,我装作不怕。待他掉到半空中,我从上面抓住他的丝,拿着他去吓吓小朋友。
还有一种绿的虫子叫“洋拉兹”,碰到手上火辣辣地疼。
还有毛毛虫。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所有闺蜜都是比我高的苗条姑娘。当然在北方找比我高的姑娘并不是什么难事。初二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老师的孩子,高个儿短发,身材窈窕,模样清秀,性格舒爽。本来我们没打算结交,但她很大放自然地跟我们交往,后来就成为好朋友。头次是课间我和一个高个闺蜜出门遛弯儿。她跟上来说一起走。走到一条林荫小路,路旁杨树在灿烂的阳光下投下绿色的阴影,小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们当时正是开始萌发伤春悲秋的年纪,觉得这里好幽静,这么美怎么会没人走。走进一看,水泥小路的地面上好比大红喜帖上撒金粉的密度均匀地布满了毛毛虫,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跟闺蜜发出表示恶心的声音,转身要走。那新来的姑娘得意地说:“我不怕毛毛虫,我敢用手抓。”当时我刚刚郭了抓虫子的年代,开始了我的摆酷年代,听到有姑娘家仍然得意地宣称自己敢抓毛毛虫,在我的抓虫年代我定然是要壮胆比拼一下的,这时我仍然是非常感兴趣,却不肯自己动手了。那姑娘就给我们俩示范这事儿挺容易的,没啥好怕,毛毛虫并不叮人什么的,只是样子恶心而已。只见她蹲下身,看准一个毛毛虫,跷起右手后面三个指头,用拇指和食指去捏毛毛虫的腰部,就是中间部位。毛毛虫受惊蜷起毛身体自我保护,正好前后身体卷起来卷在她的食指上,她吓得一声尖叫,站起身一扬手把毛毛虫甩掉。我们俩站在后面笑得东倒西歪。我不记得我们后来到底从没从毛毛虫阵列中间穿过。
还有一种绿的虫子叫“洋拉兹”,碰到手上火辣辣地疼。
还有毛毛虫。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所有闺蜜都是比我高的苗条姑娘。当然在北方找比我高的姑娘并不是什么难事。初二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老师的孩子,高个儿短发,身材窈窕,模样清秀,性格舒爽。本来我们没打算结交,但她很大放自然地跟我们交往,后来就成为好朋友。头次是课间我和一个高个闺蜜出门遛弯儿。她跟上来说一起走。走到一条林荫小路,路旁杨树在灿烂的阳光下投下绿色的阴影,小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们当时正是开始萌发伤春悲秋的年纪,觉得这里好幽静,这么美怎么会没人走。走进一看,水泥小路的地面上好比大红喜帖上撒金粉的密度均匀地布满了毛毛虫,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跟闺蜜发出表示恶心的声音,转身要走。那新来的姑娘得意地说:“我不怕毛毛虫,我敢用手抓。”当时我刚刚郭了抓虫子的年代,开始了我的摆酷年代,听到有姑娘家仍然得意地宣称自己敢抓毛毛虫,在我的抓虫年代我定然是要壮胆比拼一下的,这时我仍然是非常感兴趣,却不肯自己动手了。那姑娘就给我们俩示范这事儿挺容易的,没啥好怕,毛毛虫并不叮人什么的,只是样子恶心而已。只见她蹲下身,看准一个毛毛虫,跷起右手后面三个指头,用拇指和食指去捏毛毛虫的腰部,就是中间部位。毛毛虫受惊蜷起毛身体自我保护,正好前后身体卷起来卷在她的食指上,她吓得一声尖叫,站起身一扬手把毛毛虫甩掉。我们俩站在后面笑得东倒西歪。我不记得我们后来到底从没从毛毛虫阵列中间穿过。
云浆未饮结成冰
我老人家当年货真价实的敢手拿毛毛虫!我记得有两年毛毛虫特别多,然后那种毛毛虫好像特别喜欢长在一种叫做馒头柳的柳树上。我们小学教学楼门口就有两大排,那树种了有年头了,树干好粗,还弯弯曲曲的,颇有些瘢痕组织似的。春天里毛毛虫就趴在树皮的间隙里,仔细看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肉麻。当时我们值日负责打扫教学楼门口的卫生,就用笤帚刮那个树皮,刮下来一地的毛毛虫,拧来拧去的。
有一年的urben legend就是毛毛虫把鞋子咬破,从脚心钻上去,钻到心脏,人就死翘翘。那一年我一坐下来就悄悄的看看鞋底儿有没有毛毛虫咬出来的洞⋯⋯
后来大规模喷灭虫药,就没有那么多毛毛虫了。其实现在想起来比较奇怪的事情是那么多毛毛虫,应该有相对应的那么多蝴蝶才对,可是似乎又没有觉得那几年蝴蝶特别多⋯⋯
有一年的urben legend就是毛毛虫把鞋子咬破,从脚心钻上去,钻到心脏,人就死翘翘。那一年我一坐下来就悄悄的看看鞋底儿有没有毛毛虫咬出来的洞⋯⋯
后来大规模喷灭虫药,就没有那么多毛毛虫了。其实现在想起来比较奇怪的事情是那么多毛毛虫,应该有相对应的那么多蝴蝶才对,可是似乎又没有觉得那几年蝴蝶特别多⋯⋯
乡音无改鬓毛衰
小E那天教导我:吃荔枝要咬着壳吃,就是用嘴把荔枝壳咬破,可以解荔枝的“毒”。
我们家是南下的,所以这些东西都不懂,只知道一味禁止我多吃,唉
我们家是南下的,所以这些东西都不懂,只知道一味禁止我多吃,唉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我属于吃多少荔枝都没事的那种
(敲敲木头)
每年我们都包下一两颗树, 整个公司去现摘现吃. 从树上现摘下来的荔枝那真是好吃得不得了, 壳一挤就开, 露出晶莹结实的果肉, 清甜多汁. 吃不完的荔枝自有树的主人帮我们打下来放竹篓里给我们带走. 最受欢迎的是"桂味"荔枝,肉质爽甜弹牙, 比"糯米糍"荔枝清香, ,又不会一味"HOU"得辣喉咙. 我可以一口气吃下半竹篓去停不住手
荔枝的好吃真是难以描画.
上周刚在温哥华的超市买了空运来的荔枝解馋, 外壳还是红红得颇鲜亮, 吃到嘴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只有甜没有香. 仿佛只剩下肉体, 精神和灵魂已经消失. 今年是荔枝大年, 公司的人说已经吃到上火. 煮饭的阿姨用荔枝核来煲了水解热毒呢.
可惜今年我是错过了. 明年又不知道收成如何.

每年我们都包下一两颗树, 整个公司去现摘现吃. 从树上现摘下来的荔枝那真是好吃得不得了, 壳一挤就开, 露出晶莹结实的果肉, 清甜多汁. 吃不完的荔枝自有树的主人帮我们打下来放竹篓里给我们带走. 最受欢迎的是"桂味"荔枝,肉质爽甜弹牙, 比"糯米糍"荔枝清香, ,又不会一味"HOU"得辣喉咙. 我可以一口气吃下半竹篓去停不住手

上周刚在温哥华的超市买了空运来的荔枝解馋, 外壳还是红红得颇鲜亮, 吃到嘴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只有甜没有香. 仿佛只剩下肉体, 精神和灵魂已经消失. 今年是荔枝大年, 公司的人说已经吃到上火. 煮饭的阿姨用荔枝核来煲了水解热毒呢.
可惜今年我是错过了. 明年又不知道收成如何.
空运来的荔枝的甜不大对劲,有一种死气。我恨这样说,可是就是这么个感觉。壳虽然红,质地也完全不对了,硬,脆,一捏碎成小片。不象新鲜荔枝一寸寸是活的,柔韧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可是荔枝壳外头有鸟粪啊……森林的火焰 wrote:小E那天教导我:吃荔枝要咬着壳吃,就是用嘴把荔枝壳咬破,可以解荔枝的“毒”。
我们家是南下的,所以这些东西都不懂,只知道一味禁止我多吃,唉
反正我去现场摘着吃就总是嫌热嫌脏,其实并没有洁癖,只能说是不够吃货

你们还真跟我心灵感应,我正要写一篇关于毛毛虫的,你们就在这儿热火朝天讨论上了


Perhaps we grows very strong, stronger than Wraiths.
Lord Smeagol? Gollum the Great? The Gollum!
Eat fish every day, three times a day, fresh from the sea.
Lord Smeagol? Gollum the Great? The Gollum!
Eat fish every day, three times a day, fresh from the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