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啰啰唆唆的)话
一句(啰啰唆唆的)话
[ 学白博的言简意赅 ]
世道黑暗,很想学鲁迅躲进小楼钞古书。最近到外地去看花样滑冰比赛,真是一项有益与世隔绝的活动,不事生产,独处或者社交都可以。就是生活无规律,吃得太差,长久胃吃不消。
世道黑暗,很想学鲁迅躲进小楼钞古书。最近到外地去看花样滑冰比赛,真是一项有益与世隔绝的活动,不事生产,独处或者社交都可以。就是生活无规律,吃得太差,长久胃吃不消。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8-07-22 10:0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继续关于花样滑冰的一句话]
跟爱看女单小妹妹的广大电视观众相反,怪阿姨冰迷大多数都偏爱看男单,这里面也许有一点sexual subtext,当然广大观众那么爱看瘦小而发育不全的女孩子做天真可爱优雅状未必就很健康向上了。但即使没有sexual subtext,男单的节目的内涵,diversity,和惊险度也远远超过女单,精彩得多了。(我个人认为冰舞是最精彩的,但也有很多人想法不同。)
花样滑冰是有名的弯男聚集地。美国大众和舆论也很奇怪,一边认定凡是搞花样滑冰的男性都是弯的,一边又无人敢公开报道哪个名人的生活伴侣是同性。当然并不是行内无直男,但弯男比例高是真的(行内人一般估计一半一半),而且在圈内和稍微铁杆一点的冰迷中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毫不介意。观众席跟热身场地经常混为一片,我总能看见明显是直的跟明显是弯的男孩子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跟外面相比花样滑冰很早就是宽松而平等的小世界了。
但是美国的花样滑冰协会很害怕"影响不好",总是摆出"健康向上","给儿童做榜样"的德性。而主流电视和新闻媒体更是好玩,从来不提弯男选手的私人生活,假装没看见,但如果恰好有个直男选手出名了,就一哄而上狠命地宣传他和他的女朋友/太太,好象非要拼命证明直男也搞此项运动。
这两年出了个比较强的男单选手,Evan Lysacek,正好女朋友是冰舞中有名的大美人Tanith Belbin。USFSA 可高兴坏了,拼命把他俩照片推出来做宣传,媒体也十分配合,整天金童玉女地吹捧。
跟爱看女单小妹妹的广大电视观众相反,怪阿姨冰迷大多数都偏爱看男单,这里面也许有一点sexual subtext,当然广大观众那么爱看瘦小而发育不全的女孩子做天真可爱优雅状未必就很健康向上了。但即使没有sexual subtext,男单的节目的内涵,diversity,和惊险度也远远超过女单,精彩得多了。(我个人认为冰舞是最精彩的,但也有很多人想法不同。)
花样滑冰是有名的弯男聚集地。美国大众和舆论也很奇怪,一边认定凡是搞花样滑冰的男性都是弯的,一边又无人敢公开报道哪个名人的生活伴侣是同性。当然并不是行内无直男,但弯男比例高是真的(行内人一般估计一半一半),而且在圈内和稍微铁杆一点的冰迷中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毫不介意。观众席跟热身场地经常混为一片,我总能看见明显是直的跟明显是弯的男孩子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跟外面相比花样滑冰很早就是宽松而平等的小世界了。
但是美国的花样滑冰协会很害怕"影响不好",总是摆出"健康向上","给儿童做榜样"的德性。而主流电视和新闻媒体更是好玩,从来不提弯男选手的私人生活,假装没看见,但如果恰好有个直男选手出名了,就一哄而上狠命地宣传他和他的女朋友/太太,好象非要拼命证明直男也搞此项运动。
这两年出了个比较强的男单选手,Evan Lysacek,正好女朋友是冰舞中有名的大美人Tanith Belbin。USFSA 可高兴坏了,拼命把他俩照片推出来做宣传,媒体也十分配合,整天金童玉女地吹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加一句关于rivalry。
为了吸引看不懂技术和规则的广大观众,媒体尤其是转播比赛的电视台特别喜欢制造出“死对头”。花样滑冰是非常不适合搞 rivalry 的运动,各人滑各人的,互相靠裁判定夺谁胜谁负,类似跳水,体操,并没有直接的比较,更不象网球排球那样斗得你死我活。所以就硬派给选手头上。要么是美国的顶尖选手跟“苏俄”的顶尖选手斗,要么是美国内部的第一第二斗,例如过去的 Michelle Kwan 跟 Tara Lipinski,Kwan 跟 Sluteskaya。两边的粉丝在媒体的煽动下也斗得昏天黑地,在网上口诛笔伐。
这几年美国媒体直盯着一对儿男单选手制造戏剧情节,上面提到的 Lysacek 和被中国冰迷称为“大少”的 Johnny Weir。两人在国内比赛里一直咬得很紧,而且性格截然相反,一个是花枝招展flamboyant,一个是内向而倔强不善言辞,可把媒体给乐坏了,使劲煽风点火,恨不得跑到两边造谣说对方说你坏话了。今年年初全国赛的时候硬把他俩拉到摄影机前问“你们俩是不是关系好紧张?” 记者还拖着两人问,“你们跟对方有什么话说?” Evan 硬邦邦地说:“没有。” 结果裁判十分配合,给两个人的总分居然相等!因为规则规定自由滑第一的人获得第一,结果Evan 险胜。The drama continues.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Lysacek 是直的,Weir 是很明显弯的,而且很张扬,一点也不遮掩,所以USFSA 很喜欢把前者拿出来当招牌,但是 Weir 在世界各地的女粉丝非常非常多,而且非常投入,远远超过了Lysacek 的粉丝数,尤其在东亚极其受到女孩子们的狂热欢迎,大概让当权的也非常苦恼。每次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比赛时,他都有大把大把的女孩子追着,盛况远超过成绩比他强的选手。所以他的网上粉丝团的盛况可与 Kwan (外号“The Kween”)比美。


为了吸引看不懂技术和规则的广大观众,媒体尤其是转播比赛的电视台特别喜欢制造出“死对头”。花样滑冰是非常不适合搞 rivalry 的运动,各人滑各人的,互相靠裁判定夺谁胜谁负,类似跳水,体操,并没有直接的比较,更不象网球排球那样斗得你死我活。所以就硬派给选手头上。要么是美国的顶尖选手跟“苏俄”的顶尖选手斗,要么是美国内部的第一第二斗,例如过去的 Michelle Kwan 跟 Tara Lipinski,Kwan 跟 Sluteskaya。两边的粉丝在媒体的煽动下也斗得昏天黑地,在网上口诛笔伐。
这几年美国媒体直盯着一对儿男单选手制造戏剧情节,上面提到的 Lysacek 和被中国冰迷称为“大少”的 Johnny Weir。两人在国内比赛里一直咬得很紧,而且性格截然相反,一个是花枝招展flamboyant,一个是内向而倔强不善言辞,可把媒体给乐坏了,使劲煽风点火,恨不得跑到两边造谣说对方说你坏话了。今年年初全国赛的时候硬把他俩拉到摄影机前问“你们俩是不是关系好紧张?” 记者还拖着两人问,“你们跟对方有什么话说?” Evan 硬邦邦地说:“没有。” 结果裁判十分配合,给两个人的总分居然相等!因为规则规定自由滑第一的人获得第一,结果Evan 险胜。The drama continues.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Lysacek 是直的,Weir 是很明显弯的,而且很张扬,一点也不遮掩,所以USFSA 很喜欢把前者拿出来当招牌,但是 Weir 在世界各地的女粉丝非常非常多,而且非常投入,远远超过了Lysacek 的粉丝数,尤其在东亚极其受到女孩子们的狂热欢迎,大概让当权的也非常苦恼。每次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比赛时,他都有大把大把的女孩子追着,盛况远超过成绩比他强的选手。所以他的网上粉丝团的盛况可与 Kwan (外号“The Kween”)比美。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Tanith Belbin 的前任男友可比 Lysacek 帅多了,是加拿大的 Fedor Andreev(Tanith 也是加拿大人,但她代表美国比赛,因为舞伴是美国人)。他的背景也很有意思,他妈妈是大名鼎鼎的教练兼编舞 Maria Zueva,但是她不肯教自己儿子。这位小帅哥也很有个性,滑到一半跑去日本飚车了,玩儿了两年,去年又回来滑冰。

加拿大的媒体就从来不搞什么rivalry,也许因为他们都太和气友善了?男单界的大哥人物,Jeff Buttle 跟新晋选手只有17岁的 Patrick Chan 之间,我就没听说有人炒作什么矛盾啦互相敌视啦之类的现象。
等下八一下小陈同学。这次看比赛,第一次现场看到他的技术,真是名不虚传!(八卦起来我就收不住花头了。)

加拿大的媒体就从来不搞什么rivalry,也许因为他们都太和气友善了?男单界的大哥人物,Jeff Buttle 跟新晋选手只有17岁的 Patrick Chan 之间,我就没听说有人炒作什么矛盾啦互相敌视啦之类的现象。
等下八一下小陈同学。这次看比赛,第一次现场看到他的技术,真是名不虚传!(八卦起来我就收不住花头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讲一点关于小陈同学的事]
Patrick Chan 只有17岁,去年才刚开始在成人组比赛,立刻轰动冰坛。倒不是因为他的跳跃技术很天才---Evgeny Plushenko 15岁已经掌握了三周半和四周跳---而是他的滑行技术非常细腻自如,体现了目前罕见的基本功。自从1991年国际滑冰协会在世界比赛中取消了figures(滑8字图形)项目后,选手对用刃和滑行基本技术都不那么重视练习,跟过去的高手相比跳跃更高更惊险但是滑行技术普遍水平下降。当然有很好的,但是少。而陈同学小小年纪,竟好象是从另一个时代穿越过来的。
为什么涅?原来他是加拿大老教练Osbourne Colson 的关门弟子,收他的时候,Colson 已经快九十岁了,他过去有名的徒弟早已都有了好几代自己的徒弟。这段轶事让我觉得很神奇,好象武侠小说中隐居的老宗师,徒弟已经是中年人或者老头,在外面闯荡多年,外头的世界也大变了。最后老宗师忽然收了一个小孩子作为关门弟子,把毕生的本事都教了给他,然后让他下山去打天下,自己满意地结束一生。
2006年 Colson 去世,享年90岁,他没来得及看见弟子进入成人组比赛,一上来就在2007-08赛季的全国锦标赛上胜过多次的加拿大冠军 Jeff Buttle 得到第一。(后来Jeff 又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世界冠军。)根据Globe and Mail 报道,Colson 去世前陈家一家都在他的病床前同他道别。
这次去看比赛是我第一次现场看到小陈同学的滑行技术。果然好棒!不过涅,我们南边儿的阿宝同学也很棒。两个人的基本功并驾齐驱,把其他人都甩开一大截儿。只不过他们的跳跃技术还需要提高。

Chan and current coach Don Laws, who was also Colson's student.
Patrick Chan 只有17岁,去年才刚开始在成人组比赛,立刻轰动冰坛。倒不是因为他的跳跃技术很天才---Evgeny Plushenko 15岁已经掌握了三周半和四周跳---而是他的滑行技术非常细腻自如,体现了目前罕见的基本功。自从1991年国际滑冰协会在世界比赛中取消了figures(滑8字图形)项目后,选手对用刃和滑行基本技术都不那么重视练习,跟过去的高手相比跳跃更高更惊险但是滑行技术普遍水平下降。当然有很好的,但是少。而陈同学小小年纪,竟好象是从另一个时代穿越过来的。
为什么涅?原来他是加拿大老教练Osbourne Colson 的关门弟子,收他的时候,Colson 已经快九十岁了,他过去有名的徒弟早已都有了好几代自己的徒弟。这段轶事让我觉得很神奇,好象武侠小说中隐居的老宗师,徒弟已经是中年人或者老头,在外面闯荡多年,外头的世界也大变了。最后老宗师忽然收了一个小孩子作为关门弟子,把毕生的本事都教了给他,然后让他下山去打天下,自己满意地结束一生。
2006年 Colson 去世,享年90岁,他没来得及看见弟子进入成人组比赛,一上来就在2007-08赛季的全国锦标赛上胜过多次的加拿大冠军 Jeff Buttle 得到第一。(后来Jeff 又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世界冠军。)根据Globe and Mail 报道,Colson 去世前陈家一家都在他的病床前同他道别。
这次去看比赛是我第一次现场看到小陈同学的滑行技术。果然好棒!不过涅,我们南边儿的阿宝同学也很棒。两个人的基本功并驾齐驱,把其他人都甩开一大截儿。只不过他们的跳跃技术还需要提高。

Chan and current coach Don Laws, who was also Colson's student.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先插两句关于上面提到的选手。
Lysacek 和 Weir 其实是一对很有意思的对比。两人的场上风格跟场下性格正好相反,Evan 的节目体现一种平时见不到的热情和对dramatic 风格的兴趣,而Weir 在场上很自我,很内向,不怎么跟观众交流,而且偏于平稳的表现和脆弱的情绪。可见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关于Platov,其实很难讲他就是最帅的男选手,其实搞冰舞的长得好看的人很多。而且迷上他的时候他们还没得奥运会冠军,那时候我又不懂,怎知道他们会成绩如日中天长盛不衰?也许是因为,Grishuk/Platov 的节目风格很不俄国,给我很奇怪的感觉,而意料之外、介乎主流之间的东西总能抓住我的眼球。当时我更加猜不到,Platov 多年以后变成一个风格独特的choreographer,他编的某些节目,即使我事先不知道是谁做的,也会鬼使神差地第一眼就爱上了,说明我就是吃他那一套,没有道理可言。
很多人认为 Platov 的竞争对手和(短暂的)同门师兄 Zhulin 更帅,他的女人缘也比 Platov 更好。你们觉得呢?

Usova and Zhulin 这一对儿跟 Grishuk 的恩怨情仇当年真是肥皂剧。

Lysacek 和 Weir 其实是一对很有意思的对比。两人的场上风格跟场下性格正好相反,Evan 的节目体现一种平时见不到的热情和对dramatic 风格的兴趣,而Weir 在场上很自我,很内向,不怎么跟观众交流,而且偏于平稳的表现和脆弱的情绪。可见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关于Platov,其实很难讲他就是最帅的男选手,其实搞冰舞的长得好看的人很多。而且迷上他的时候他们还没得奥运会冠军,那时候我又不懂,怎知道他们会成绩如日中天长盛不衰?也许是因为,Grishuk/Platov 的节目风格很不俄国,给我很奇怪的感觉,而意料之外、介乎主流之间的东西总能抓住我的眼球。当时我更加猜不到,Platov 多年以后变成一个风格独特的choreographer,他编的某些节目,即使我事先不知道是谁做的,也会鬼使神差地第一眼就爱上了,说明我就是吃他那一套,没有道理可言。
很多人认为 Platov 的竞争对手和(短暂的)同门师兄 Zhulin 更帅,他的女人缘也比 Platov 更好。你们觉得呢?

Usova and Zhulin 这一对儿跟 Grishuk 的恩怨情仇当年真是肥皂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说点儿国家主义]
90年代之前,花样滑冰跟其他竞赛一样大概可以分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只不过因为推得不广,所以西方主要是北美,东方就是苏联跟东德(Katarina Witt)。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国家的训练体制四分五裂,经济也滑坡,一大批最好的教练跑到美国来谋生,并且把学生也带了过来,形势有很大变化。花样滑冰在美加有颇为广大的群众基础,有很多小孩子玩,所以教练需求也大,高级教练之外,一些默默无闻的中层东欧教练开始在基层各地收小孩子,教给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这不是说,过去的北美基层教练不好,而是好教练少,散布全国的很多小小的苗子没有机会一开头就接受到高级的训练指导。东欧/俄国教练进入之后,普遍地提高了美国孩子们的基础水平,让更多有才华的孩子很早就被发掘出来。所以,冰舞和双人滑本来被苏联垄断(跟体制有关),这十年里却有越来越多的美国选手后继上来。如果没有Shpilband/Zueva,Linichuk/Karponossov这两对教练搭档,美国的冰舞决不会有现在的盛况。
这批涌入的教练和选手也打破了过去壁垒分明的国家主义感情。过去美国和加拿大的人才资源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俄国选手跟美国孩子在一个冰场训练,受同一个教练的指点,俄国教练同时带各国的学生,竞争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敌意却无论如何难以为继了。
普通电视观众大部分心里还分得清楚,北美vs俄国,他们只看看奥运会比赛,而奥运会是国家主义感情最强烈的场合。电视评论员多半是老一代的选手,他们比赛时仍然是北美苏联对立的时代,所以他们的感情也还带有挺强的你我之分和政治对立。但是92年以后这一代(92年冬奥会是最后一次独联体派队参加)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俄国教练和俱乐部队友打成一片,国家观念就很淡漠了。资深或者花痴一点的冰迷,或者自己也练着玩儿加入俱乐部的冰迷们,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苏联解体,人才开发流通后,不仅训练混在一起,而且北美的巡回表演团也开始邀请俄国的冠军们加入,不仅观众看见各国选手同台演出,而且这些选手自己也因为一起旅行一起设计表演节目而增进了感情和友谊。
其实这个趋势跟弯直之分很类似,大家成天在一起混,打照面,一熟就容易把个人当个人看,很难保持建立在ideology或者"爱国主义"之上的界限和敌意。
再加上,花样滑冰其实是个非常个人主义的项目,团队观念很淡,大家比较容易individually 爱好某些选手,哪怕他们是"敌对"国家来的。
90年代之前,花样滑冰跟其他竞赛一样大概可以分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只不过因为推得不广,所以西方主要是北美,东方就是苏联跟东德(Katarina Witt)。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国家的训练体制四分五裂,经济也滑坡,一大批最好的教练跑到美国来谋生,并且把学生也带了过来,形势有很大变化。花样滑冰在美加有颇为广大的群众基础,有很多小孩子玩,所以教练需求也大,高级教练之外,一些默默无闻的中层东欧教练开始在基层各地收小孩子,教给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这不是说,过去的北美基层教练不好,而是好教练少,散布全国的很多小小的苗子没有机会一开头就接受到高级的训练指导。东欧/俄国教练进入之后,普遍地提高了美国孩子们的基础水平,让更多有才华的孩子很早就被发掘出来。所以,冰舞和双人滑本来被苏联垄断(跟体制有关),这十年里却有越来越多的美国选手后继上来。如果没有Shpilband/Zueva,Linichuk/Karponossov这两对教练搭档,美国的冰舞决不会有现在的盛况。
这批涌入的教练和选手也打破了过去壁垒分明的国家主义感情。过去美国和加拿大的人才资源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俄国选手跟美国孩子在一个冰场训练,受同一个教练的指点,俄国教练同时带各国的学生,竞争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敌意却无论如何难以为继了。
普通电视观众大部分心里还分得清楚,北美vs俄国,他们只看看奥运会比赛,而奥运会是国家主义感情最强烈的场合。电视评论员多半是老一代的选手,他们比赛时仍然是北美苏联对立的时代,所以他们的感情也还带有挺强的你我之分和政治对立。但是92年以后这一代(92年冬奥会是最后一次独联体派队参加)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俄国教练和俱乐部队友打成一片,国家观念就很淡漠了。资深或者花痴一点的冰迷,或者自己也练着玩儿加入俱乐部的冰迷们,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苏联解体,人才开发流通后,不仅训练混在一起,而且北美的巡回表演团也开始邀请俄国的冠军们加入,不仅观众看见各国选手同台演出,而且这些选手自己也因为一起旅行一起设计表演节目而增进了感情和友谊。
其实这个趋势跟弯直之分很类似,大家成天在一起混,打照面,一熟就容易把个人当个人看,很难保持建立在ideology或者"爱国主义"之上的界限和敌意。
再加上,花样滑冰其实是个非常个人主义的项目,团队观念很淡,大家比较容易individually 爱好某些选手,哪怕他们是"敌对"国家来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