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妈家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7-22 13:39

I don't think what you have is migraine. Sounds more like tension headache.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tensio ... he/DS00304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2 13:43

西风你得先确诊你是否是migraine。migraine 发作时可能完全丧失正常生活的能力。我是去年到苏州工作强度比较大离开的时候才开始的。可以看一下下面的网站:
www.americanheadachesociety.org
http://www.headaches.org/
http://www.migrainetrust.org/
云浆未饮结成冰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8-07-22 13:52

我们家那时候擀面也是洒玉米面的,蚕一说我就觉得画面特生动地重现。原因应该是当时白面贵,又有定量,舍不得乱糟尽。――当年还是我们偶尔吃窝头的年代,烙饼好像也经常吃。
我和我妈,还有当时念中学的老姨二舅一起住姥姥家。大妈疼蚕的心态,就跟姥姥疼外孙女是一样的。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2 14:06

啊,原来是因为白面贵。

嗯,我大妈对我,又象外孙女,又象老闺女。我跟朋友们聊天,说到在奶奶或者姥姥家无拘无束,我就没什么感觉,但是想成在大妈家就明白了。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7-22 14:16

越写越好看了。

想起以前有一次聊《蓝风筝》,我都被里面的北京平民生活迷晕了,蚕同学却无动于衷。现在才明白,艺术创造和真实生活的“活气儿”没法比。如果人家浮皮潦草的写上海平民生活,我也会鼻子里出气的。 :mrgreen:

要努力更新啊,语重心长的说。 :mrgreen: 感觉稍微拾掇拾掇就是个好剧本儿,不过这样也很好!
如果是爱,就怎么也不可怕。
只是梦境而已。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2 14:39

我没有对蓝风筝鼻子出气吧,嘻嘻。其实那片子意思挺好的,但是很多好东西很难拍得妥帖。妥帖的范例是阳光灿烂,还有一地鸡毛。妥帖的反例是血色浪漫。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8-07-22 14:56

好东西好意思的一个典范是刘心武的《钟鼓楼》,比他后面的红楼系列强百倍。
看着蚕写的,就想起那里面的荀师傅一家。
肥,是一种美德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2 15:03

哇,终于找到一个喜欢《钟鼓楼》的。我到处跟人推荐《钟鼓楼》。《钟鼓楼》里很显然刘心武一写到知识分子就不行了。刘心武在《钟鼓楼》之前的短篇也很有看头。有一篇《蓝夜叉》是我的最爱。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2 15:41

打倒司空! :party005: 我还想没人提,我写到后头自己提呢。你就说出来了。

我每次看钟鼓楼都会掉眼泪,结婚那一组故事,让我想起大妈家的婚事。

蓝夜叉后来刘心武放在《四牌楼》那个长篇里了,是他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

虽然刘心武后来弄红学,让我觉得几乎可乐,可是有钟鼓楼和四牌楼垫着,还有一点他之前写的《私人照相册》(比老照片系列早好些年),我还是珍惜他的早期的。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2 15:54

你慢慢写,后面提没关系的。我们喜欢看。
云浆未饮结成冰

sukaou
Posts: 15
Joined: 2006-01-18 23:55

Post by sukaou » 2008-07-22 20:37

蚕妈工作的地方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所以蚕回忆系列的很多地方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我默默地跟着蚕的文字再走一遍这个大学,附中,附小....看到"大嫂在食堂工作..分到房"这一段,终于按捺不住了,那是多好的一个时代呀!!!现在这大学...分房是我心中的痛啊! :mad2:

日朗
Posts: 166
Joined: 2006-09-14 18:13

Post by 日朗 » 2008-07-22 21:30

这大嫂性格真是好啊。蚕也是嗓子眼细的人,我小时连药片都咽不下去,每次我妈都得给我分开,后来住宿了不知道怎么就变粗了,吃什么都没问题了 :headscratch: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7-23 1:43

笑嘻嘻 wrote:哇,终于找到一个喜欢《钟鼓楼》的。我到处跟人推荐《钟鼓楼》。《钟鼓楼》里很显然刘心武一写到知识分子就不行了。刘心武在《钟鼓楼》之前的短篇也很有看头。有一篇《蓝夜叉》是我的最爱。
举手,我也喜欢《钟鼓楼》,这两天看了你们的怀旧作品,还把书翻出来复习呢。京味儿小说里长篇的不多,所以特别珍惜。

写沪上平民生活写得真实而好的,印象里实在没有什么。〈长恨歌〉不能算,老王太要努力表现某种拔高的生活方式。程乃珊早期的小说里还有一些家长里短比较真实,比如〈女儿经〉(请自动过滤某些伪小资片段)。前年重播电视剧〈孽债〉,我倒看住了。

这一代的作家在写当作家以前的生活时都还好看,一旦正式当了作家,生活变了,‘文艺追求’也变了,大部分就不好看了。

saveas
Posts: 879
Joined: 2005-07-02 5:33

Post by saveas » 2008-07-23 3:37

赤包儿好像就是前几天谁贴图的姑娘儿啊!我北京的舅奶奶这么告诉我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3 7:24

赤包儿的模样:

Image

我都没见过挂在蔓儿上有红有黄的,青的(左上角局部)就摘下来了。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3 7:51

sukaou同学,不常见面,上来就吓我一跳。您是?

我私下找你“单挑”哈。 :mrgreen: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7-23 8:51

科科,变成认亲贴了。 :mrgreen:
如果是爱,就怎么也不可怕。
只是梦境而已。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5 8:17

奋力更新了,自己踢上来。 :monkey001: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8-07-25 8:29

这孩子跟孩子差的可真大啊!
乡音无改鬓毛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7-25 8:36

二哥三哥的差别,简直跟我外公外婆家的状况一样!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7-25 9:05

现在知道蚕为什么看《钟鼓楼》要掉眼泪了,果然三哥和薛纪跃有得一比。那个年代找对象和办婚事都似乎有一定的困难度,物质匮乏的影响深远。

一家三个儿子,性格就差那么大。

再次感叹蚕的记忆力非凡,而且那么懂事。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7-25 9:48

小时候旁观婚宴次数多了,产生里极其逆反的心理,觉得繁,烦,pointless。现在想想,当时普通人的人生简直没有什么高潮,可以置办家具衣服的借口也没有几次,大众既缺乏娱乐又缺乏油水,所以婚事大操大办成了norm。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8-07-25 10:35

看着三哥三嫂大妈叹气那段忽然想落泪……

非常不好意思地说:m们家第一个大衣柜好像也是带着绿色缎子装饰的门儿 :oops:
肥,是一种美德

海阔天空
Posts: 386
Joined: 2004-05-05 19:36

Post by 海阔天空 » 2008-07-25 11:16

唉,不都是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Beyond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5 12:02

CAVA wrote:小时候旁观婚宴次数多了,产生里极其逆反的心理,觉得繁,烦,pointless。现在想想,当时普通人的人生简直没有什么高潮,可以置办家具衣服的借口也没有几次,大众既缺乏娱乐又缺乏油水,所以婚事大操大办成了norm。
我也是!前年回苏州出门吃饭就能碰到一大婚宴,我边吃边看热闹才开始appreciate 婚宴的热闹。

再次说蚕写得真好看。
云浆未饮结成冰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8-07-25 12:19

嘻嘻,三哥那段也很像我家二舅。我二舅其实人长得很精神,但是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没学历没前途。谈了几个姑娘都吹了。我还在他约会中作过好几次电灯泡,比如一起去文化宫看演出什么的。――当时好像年轻男女不兴随便出去,喜欢捎带个小孩子?要不就是我外婆家疼我,这些约会节目(看演出,下馆子etc)平时不容易见到。
后来终于找到我二舅妈。然后也照了婚纱照,手套拿在手里那种。我还记得二舅妈陪嫁带来几个“袁大头”,收在大衣柜里。我偶尔见过一两次,当时觉得好新鲜。
我觉得比起刘心武,汪增祺的老北京更得到我的共鸣。虽然他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但是他写得更贴心,更有人味儿。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5 13:06

对啊对啊,新郎白手套攥在手里。洛洛,我把这个加上!

汪曾祺的功力自然比刘心武高了不只一个数量级。而且笔下的老北京,哪怕是贫苦人,也没有那种写实的残酷,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这点刘心武写得非常真实非常生活,象钟鼓楼里,怎么自己擀面不买切面,怎么省水,太生活了!

我三哥的婚礼我细节记得不特别清楚了。之后我爸还曾经被系里的老工人请去做体面客人,我爸带了我哥和我去见世面。那家人住在"后八家儿",就是林业学院再往北,现在是很繁华的地方了,80年代还算近郊农村。他们家的有些屋里,还保持了朝南窗户根儿下面盘着炕。我哥跟我俩人挤眉弄眼:炕上摆满了客人们送的礼物,高脚的痰桶十几二十个,塑料壳暖瓶十几二十个。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7-25 14:05

我不知道是我看小说特别灰暗还是怎么的,我记得以前有个叫刘玉堂的,写北京往外运河边上的事。人家的基调是非常主旋律的,我看出来只觉得特别古老,贫苦。我记得有个寡妇改嫁的,改嫁以前被婆家敲诈,要出一笔钱买个鬼媳妇给死了的丈夫,还要上演一出仪式表示被开出门再不算他们家的人,相当屈辱。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5 14:18

反,反,反对说“汪曾祺的功力自然比刘心武高了不只一个数量级”。从前的电影小说写贫农小市民生活的多是火焰说的真苦这样的多。老舍写的最好,但还是知识分子写下层人民,汪曾祺也是。比如老舍写的骆驼祥子,从第一页起我就能轻松代入,他简直在写一个外乡的移民,跟我现在的时代也没有隔阂,这点看得时候吓我一跳,终于承认好的作品是不受时代限制的。但是刘心武让我耳目一新,他的每个小市民都是活生生地活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生活固然贫困,担心的事儿不太一样,但他们跟其他阶层的人每天高兴和担心的时间比例差不多。当喇嘛是为了找口饭,在喇嘛庙顶事儿也可以娶媳妇的,什么什么的。他们跟我想的完全不同又合情合理,我完全不能代入,但又好像他们都活在我周围一样。感觉很奇特。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8-07-25 17:3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Post by putaopi » 2008-07-25 14:21

CAVA wrote:小时候旁观婚宴次数多了,产生里极其逆反的心理,觉得繁,烦,pointless。现在想想,当时普通人的人生简直没有什么高潮,可以置办家具衣服的借口也没有几次,大众既缺乏娱乐又缺乏油水,所以婚事大操大办成了norm。
完全同感。这种逆反心理影响深远,让我自己结婚也就是在镇公所里签字了事,不过也没有任何遗憾。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7-25 14:43

汪曾祺写的有意弱化了或者幽默化了黑暗的现实,俾使读者不反感。森林说的是刘绍棠吧,故意用浪漫化的笔调写,但是他的主题是“生活是艰辛的”。
如果是爱,就怎么也不可怕。
只是梦境而已。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8-07-25 15:40

火星狗 wrote:汪曾祺写的有意弱化了或者幽默化了黑暗的现实,俾使读者不反感。
我觉得汪增祺不是那样媚俗读者的,是他自己的天真圆融心态和他所观察体会到的老北京乐和天性融合在一起。
说起来,我在当当定的汪增祺全集还没寄到!都快两个月了。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日朗
Posts: 166
Joined: 2006-09-14 18:13

Post by 日朗 » 2008-07-25 17:20

三哥这段到象贫嘴张大民,我只看过电视剧。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7-25 20:28

汪曾祺不是弱化了黑暗的现实,而是读他的小说的时候,注意力会更多被他清淡自然而且浑然的文体吸引住。他的小说文体和现实性都好,所以读者对其中的苦难的注意力会多少分去些。但是老实说刘心武他们的文体的雅畅和生动性远比不上汪曾祺,所以对其内容的关注就显得突出了。就象张爱写的现实难道不残酷不黑暗么,但是人们注意到的都是她细密逼真的描写,并不觉得那是控诉。比起来,有人写东西就是赤裸裸的控诉。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5 21:11

同意洛洛和小火焰。

汪曾祺是通过他那种“随遇而安”的视角,飞越惨淡现实的手法,写他心目中的世界。即使是苦难的,也要让开血淋淋的细节。两句话,他宁可用一句,留一句让读者自己心里说出来,就怕显得絮叨了。

最经典的是写一个女知识分子,被划了右派以后,不但没有悲恸激动,反而是笑了。其实呢,他承认,那个人的原型就是他自己,划右派的当天,血压200(确切数字记不清了)。

刘心武写小人物的生活,我还是佩服的,很有生活,写得也还流畅,可读性很强。但是,我实在对他夹叙夹议的手法有点吃不消。有时简直得强行跳过“他说”的部分。笑嘻嘻盛赞的《蓝夜叉》一段,我也非常喜欢。基本上是《四牌楼》这部长篇中我最欣赏的一段。但有些章节和情节,就水得厉害,掺杂了太多作者想表达的心胸。

真巧,我前阵子刚把《骆驼祥子》复习了一遍。天哪,以前简直是没看过一样的么。看了也没看懂。太震撼了。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7-25 21:14

就象张爱写的现实难道不残酷不黑暗么,但是人们注意到的都是她细密逼真的描写,并不觉得那是控诉。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张爱玲的书是赤裸裸的控诉?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5 21:15

说到刘绍棠,我忍不住怀旧。
80年代初,刘绍棠的作品很热。我的第一部小说就是他的《蒲柳人家》。很多字还认不全,查字典看完的。很感激我父母并没有非要塞给我童话小说。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5 21:18

Jun wrote:
就象张爱写的现实难道不残酷不黑暗么,但是人们注意到的都是她细密逼真的描写,并不觉得那是控诉。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张爱玲的书是赤裸裸的控诉?
她的书在控诉,和她在控诉,还是有区别的。 :lol: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7-25 22:38

我前不久看了一遍汪曾祺全集,实体书和网上最常见的是他的自选集,我感觉那些在他的全集里但是不在最流行的他的选集里的小说和散文更少雕琢剪裁更黑暗更愤怒。

张爱玲的小说挺可怕的其实,常常有人死掉或者发神经,或者有某些非常负面的事件发生。我觉得她其实是在控诉,只不过她不是一个爆发型的控诉者。
如果是爱,就怎么也不可怕。
只是梦境而已。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7-26 4:11

silkworm wrote:汪曾祺是通过他那种“随遇而安”的视角,飞越惨淡现实的手法,写他心目中的世界。即使是苦难的,也要让开血淋淋的细节。两句话,他宁可用一句,留一句让读者自己心里说出来,就怕显得絮叨了。
蚕说得好,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喜欢汪曾祺。这样的作品是要读者自己慢慢体会的,好象现在回头看小时候的世界,表象没变过,但我们会突然回过味来:原来事实是这样的。就象笑嘻嘻说的,好的作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

把要表达的全部堆在读者面前,就少了回味的余地。小说作者加进太多的议论,就好象强行告诉读者应该怎么来‘读’事实,可能会很讨厌。所以我不喜欢《长恨歌》。

小说读到最后如果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不是人物或故事本身,而是文字,只能是distraction,不能算好小说。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7-26 9:18

silkworm wrote: 刘心武写小人物的生活,我还是佩服的,很有生活,写得也还流畅,可读性很强。但是,我实在对他夹叙夹议的手法有点吃不消。有时简直得强行跳过“他说”的部分。笑嘻嘻盛赞的《蓝夜叉》一段,我也非常喜欢。基本上是《四牌楼》这部长篇中我最欣赏的一段。但有些章节和情节,就水得厉害,掺杂了太多作者想表达的心胸。

真巧,我前阵子刚把《骆驼祥子》复习了一遍。天哪,以前简直是没看过一样的么。看了也没看懂。太震撼了。
我昨天晚上火速补课看完了钟鼓楼,就是觉得象蚕说的,非得强行跳过很多部分不可。他写的小人物的生活的确生动,但是也可以看出和他们那个年代很多其他作家一样,他有一种讲主流话语的欲望。在小说里他给插进了很多主流电影镜头,里头的人有时候一下子不自然起来,讲大事象报纸头版,讲家事象报纸副刊。还有他们那时候对男女情爱架空的想象。总之是,一写到他不熟的东西,他就不行了。还有他开头的时候讲薛纪跃插队时的性经历,好象在暗示他“不行”。可是后来就没有了。吃鱼的倒是接上了呕吐。

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离婚,每一次看都笑完了想哭,哭完了想笑。特别是“离婚”,开始的时候很好笑,越看越沉重绝望。老舍有种奇异的才能:他和他笔下的人物“不隔”,不管是什么人,剽悍的泼妇还是畏缩的小职员,哪怕是恶霸呢。一点也没有“画人画虎难画骨”的感觉。象“离婚”里打算诱骗张大哥女儿的小赵,后来对张大哥女儿动了点真心。虽然那点真心只他自己知道,但是老舍写来,它怎么就那么真实可信。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sweeteeth
Posts: 92
Joined: 2008-01-31 9:26

Post by sweeteeth » 2008-07-27 17:22

我也是很喜欢钟鼓楼的,结构安排得好,以薛家办喜事为主线,囊括了北京三教九流各阶层的人物,面目各不相同,绝少重复。“听他说”的部分我倒是还可以忍受, 就像听一个健谈的长辈在跟你扯闲篇儿,不以为然的地方就微笑点头,有意思的地方还可附和一声“是啊”。

钟鼓楼对刘心武来说简直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灵光乍现了一下,就再没了那股劲头。之后写的风过耳无法看下去,至于他自己标榜的红楼梦研究更是只能让人叹气了。

听大家说才知道汪曾淇的文章有这许多好处,我得回去补课了。以前看的时候光注意他写吃的散文了,就记得什么夹沙肉狮子头的,正经的一点没印象。
甜的我都爱。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7-27 21:26

火焰和糖牙说的都是我的感觉。刘心武的确自《钟鼓楼》后,后力不继,(我怀疑是他终于搬离了四合院的环境脱离了自己的土壤)《钟鼓楼》里也的确很水,有些部分非得跳不可,就是我说的他一写到知识分子就不行了。但是他写的人物跟所有其他人写得不一样,这点我觉得挺了不起的。他写得好的那些人物,他不是作为旁观者,他是他们中的一员。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7-27 21:40

笑嘻嘻 wrote:他一写到知识分子就不行了。但是他写的人物跟所有其他人写得不一样,这点我觉得挺了不起的。他写得好的那些人物,他不是作为旁观者,他是他们中的一员。
同意。
钟鼓楼里我觉得最出彩的是薛大妈,荀磊的妈妈。还有一对“小气”的邻居梁福民和郝玉兰。属局长家的人和老编辑“扁平”。

niuniu
Posts: 70
Joined: 2004-08-09 22:51

Post by niuniu » 2008-07-29 21:49

我花了一个周末把《钟鼓楼》看完了。以前不知道刘心武还写过这个,我就知道他的《班主任》。写得真好看,和蚕这个还真挺像的。那些“他说”部分我也仔仔细细看了,要说那时候社会状况,人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都在发生的剧烈的变化,让人想要评论的事情多了去了,可是又没有blog,bbs能随时写了给别人看,作者可不得把他攒了那么多的意见都一次性的在小说里发表出来么。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8-06 15:32

更新了,自己踢上来。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8-08-06 15:48

蚕的记忆力真好,玻璃丝水瓶套(用酱菜玻璃瓶子喝水),纸钱包还有点心匣子,都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我记得那时候装好的点心匣子好像卖1块钱?
说到钱包,我妈这次来回忆起一件我们娘俩儿的事。那时候有种小钉珠钱包,台湾人说的“口金包”,袋口是金属的扒扣那种。我和我妈各有一个。有天我上小学去,不小心调换把我妈的钱包带走了。我妈打开我的一看,什么钱都没有。正好她前一天刚发工资,几十块钱都在钱包里,以为自己把钱丢了。于是一下子眼泪就掉下来了。一整天都特难过,直到我放学回来,毫不知情的很天真得跟我妈说,钱包弄混了,里面有好多钱。我妈拿过来数了一遍,一颗心才放下来。
我听得心里有点酸酸的,好像回到以前,感受到我妈不知情时候的惊慌失措,好想安慰她一下。那时候持家真得不容易。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8-08-06 16:01

幸福。看着真温暖。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克里斯汀
Posts: 173
Joined: 2005-09-20 9:49

Post by 克里斯汀 » 2008-08-06 16:26

芳姐的这一段儿看着真舒服. 蚕博写得极好! 我可记得那些各种彩色的玻璃丝线编出来的各种东西. 印象中我妈办公室里每人台子上一个玻璃宽口瓶,都套着半身这种玻璃丝编出来的套子 泡着酽酽的茉莉花茶, 好象是隔热的意思. 自行车钥匙上吊着的各种编出来的小玩意儿也宛如在眼前一般. 那时的人手真巧! 也有时间琢磨东西.

洛洛写的这段儿, 几十块钱当年可不是小事儿啊! 真丢了绝对对那个月的生活影响极大. 不过我估计洛洛妈失而复得的欢喜可以顶得上那天的难过. 我就经常这样儿.

niuniu
Posts: 70
Joined: 2004-08-09 22:51

Post by niuniu » 2008-08-06 16:57

哈,又有新的啦,真好看。
那个挂历纸做的钱包我小的时候也有一个,我大姨做的,蓝色的,挺大个的,里面还分了好多层,合起来的盖上还钉了一个大的揿钮。我用过了新鲜劲儿之后就给我妈拿去装粮票发票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那时候还流行过用挂历纸编门帘,挂历纸裁成斜边长条,卷在一根寸把长的铅丝上,卷成一个纺锤形,收口的地方拿胶水粘上,两头露出一点铅丝弯成钩,就算做好了一个。这样做上几百个,窜成一条,再一条一条的挂在杆子上,就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珠帘了。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