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食与色 (完)
青岛的食与色 (完)
青岛的食与色
入伏以后,北方的天气闷热难当。某人刚好有几天假可以休,难得能赶在一起度个假,出去转转吧。三四天的时间,远地方去不了,近地方又没什么有意思的,又想找个凉快地方躲躲暑热,于是我很没有创意地提议:还是去青岛吧。没有创意是因为某人学生时代就去过青岛两次,后来又同我去过一次,话说上次去还在旅馆的电视上看到了刘翔夺冠的新闻,算起来可不是刚好四年了。
青岛地方小,各处景点也早就参观过了,没有旅游任务压身,我们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吃吃喝喝和海边散步。青岛的天气照例不是阴就是雨,上次呆了一星期,太阳只肯在我们离开青岛那天露了一下脸,这次是头一天给了个好脸之后就一天比一天阴,第三天更是下起了瓢泼大雨。难怪青岛的夏天这样凉快,走一天也不会出多少汗,连防晒霜都省了,免了卸妆的麻烦。
食
来之前就在网上把青岛美食搜罗了一番,准备按图索骥地一一吃过去,哪知跟其它中国城市一样,四年的时间青岛很多地方已经变了样,网上的信息已经不再有效,按照原来的地址摸过去,常常是店家不知何处去,空余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在那里惆怅。
当然,城市建设中的幸存者还是有的。大沽路上靠近中山路路口,有一家很多人推荐的“九龙餐厅”,据说已有十年的历史,居然还在。店面其貌不扬,菜也都是朴实的家常口味,红烧小黄花鱼很新鲜,雪白的蒜瓣肉,浇汁很下饭。服务员推荐了一个海蛎子炒白菜,某人十分欣赏,一盘子吃得几乎一点没剩下。我觉得稍微咸了一点,不过鲁菜的特点就是口重一些吧。
来青岛玩的人大多要尝尝海鲜,我们从小生活在海滨城市,吃过的海鲜不算少了,就想着要尝尝青岛的特色小吃。几经辗转找到了万和春的排骨米饭,真是实惠呀:12块一份,小砂锅里四块肉墩墩的排骨,再加一碗米饭,哪里是小吃,晚上简直不用吃饭了。排骨炖得很烂也很入味,筷子可以不费力地将肉从骨头上脱下来。
和很多城市一样,烧烤在青岛遍地都是。青岛烤串的特色就是烤鱿鱼,有的一根铁钎上穿着硕大的一整条鱿鱼,看上去张牙舞爪地让人没法下嘴;还有整整齐齐地穿上一排鱿鱼须子的,吃起来都很香。按说我们那儿也有烤鱿鱼啊,就是没吃过烤这么大一条的,也没这里烤得好吃,莫非品种不同?
到青岛的人没有不喝青岛啤酒的,崂山的水质好,又是德国的酿造技术,都是品质的保证。可惜我们两个没福消受,一个是酒精过敏,另一个喝酒就吐,据说是体内缺少一种能分解酒精的酶。但是,实在是不甘心啊,于是两个人买了一杯鲜啤酒尝尝。我这个丝毫不懂酒的人对酒的最高评价就是:恩,真好喝,都没什么酒味儿。这个鲜啤酒就这样受到了我的盛赞。 坐出租车的时候司机指点说,青岛人都喝一厂出的青岛啤酒,或者五厂出的崂山啤酒。好吧,即使不喝酒,能知道些内部消息总是好的,回头再去家门口超市购物的时候好好注意下包装。
其实,青岛不能算是一个以吃而闻名的城市,很多颇有些名声的当地小吃,也一律隐藏在毫不fancy的状如八十年代国营饭馆的小店铺里。但不管怎样,四处寻觅好吃的东西,是度假的乐趣之一,尤其对我们两个不能吃辣,不能喝酒的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美味简直是生活之必须。时间仍是不够,还有几样没吃着,比如流亭猪蹄,还有长城饭店的海鲜炉包……也好,给了我们一个再来青岛的理由。下一次,也许又是四年之后吧。
色
这个色不是景色的色,是美色的色。
平常在家拌嘴,某人急眼了的时候常说要到延边去,找个温柔贤惠的朝鲜族姑娘把我换掉。这次到了青岛,他立马把愿望进行了修正,决定要换就换成青岛姑娘。
真的,不知为何以前从没注意过,青岛居然有这么多漂亮女孩子。都说江南出美女,不过见过的苏杭美女大多像王安忆形容王琦瑶,是一种家常的美,娇小,白净,眉目清秀,真人往往比照片好看,上了照就略嫌平淡了一些。
青岛美女有种很打眼的美:首先是身材好,身高一米七零以上的不在少数,腰身挺拔再加一双长腿,气场着实强大。其次是轮廓清晰,大多是浓眉大眼高鼻梁,短短几天看到了多少顾盼生姿的美目啊,令我这单眼皮小眼睛多年来安慰自己是内双的人无比自卑。青岛湿润的气候还给了美女们细白的皮肤,肌肤胜雪,穿什么颜色都好看。青岛这些年一直是出口服装鞋帽等小商品的基地,大概是耳濡目染,选择又多,街上的美女都打扮得很有范儿。在即墨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子,清爽的小S式短发,一件黑白宽条纹的V字领松身T恤,浅灰斜纹布热裤下面一双匀称的腿又长又直,脚上是雪白的平底帆布鞋,单肩背一个简单的白色帆布包,青春逼人。难怪青岛的影视院校多,美女资源丰富啊。仔细想想,可不是好多明星都是青岛人嘛,倪萍,王艳(演晴格格那位),还有嫁了凌峰的那位美女贺顺顺(一直觉得是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哦,N年前被台商包养后来在美国被杀的那位“红颜祸水”纪冰然也是青岛人。
更重要的是,青岛美女整体数量也比较高。随便在小摊上买点水果,发现卖水果的女孩子居然有几分港版《神雕侠侣》中郭芙的神韵。就连在火车站这样的美女罕至的地方,也被我看到几个相貌姣好的“小
入伏以后,北方的天气闷热难当。某人刚好有几天假可以休,难得能赶在一起度个假,出去转转吧。三四天的时间,远地方去不了,近地方又没什么有意思的,又想找个凉快地方躲躲暑热,于是我很没有创意地提议:还是去青岛吧。没有创意是因为某人学生时代就去过青岛两次,后来又同我去过一次,话说上次去还在旅馆的电视上看到了刘翔夺冠的新闻,算起来可不是刚好四年了。
青岛地方小,各处景点也早就参观过了,没有旅游任务压身,我们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吃吃喝喝和海边散步。青岛的天气照例不是阴就是雨,上次呆了一星期,太阳只肯在我们离开青岛那天露了一下脸,这次是头一天给了个好脸之后就一天比一天阴,第三天更是下起了瓢泼大雨。难怪青岛的夏天这样凉快,走一天也不会出多少汗,连防晒霜都省了,免了卸妆的麻烦。
食
来之前就在网上把青岛美食搜罗了一番,准备按图索骥地一一吃过去,哪知跟其它中国城市一样,四年的时间青岛很多地方已经变了样,网上的信息已经不再有效,按照原来的地址摸过去,常常是店家不知何处去,空余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在那里惆怅。
当然,城市建设中的幸存者还是有的。大沽路上靠近中山路路口,有一家很多人推荐的“九龙餐厅”,据说已有十年的历史,居然还在。店面其貌不扬,菜也都是朴实的家常口味,红烧小黄花鱼很新鲜,雪白的蒜瓣肉,浇汁很下饭。服务员推荐了一个海蛎子炒白菜,某人十分欣赏,一盘子吃得几乎一点没剩下。我觉得稍微咸了一点,不过鲁菜的特点就是口重一些吧。
来青岛玩的人大多要尝尝海鲜,我们从小生活在海滨城市,吃过的海鲜不算少了,就想着要尝尝青岛的特色小吃。几经辗转找到了万和春的排骨米饭,真是实惠呀:12块一份,小砂锅里四块肉墩墩的排骨,再加一碗米饭,哪里是小吃,晚上简直不用吃饭了。排骨炖得很烂也很入味,筷子可以不费力地将肉从骨头上脱下来。
和很多城市一样,烧烤在青岛遍地都是。青岛烤串的特色就是烤鱿鱼,有的一根铁钎上穿着硕大的一整条鱿鱼,看上去张牙舞爪地让人没法下嘴;还有整整齐齐地穿上一排鱿鱼须子的,吃起来都很香。按说我们那儿也有烤鱿鱼啊,就是没吃过烤这么大一条的,也没这里烤得好吃,莫非品种不同?
到青岛的人没有不喝青岛啤酒的,崂山的水质好,又是德国的酿造技术,都是品质的保证。可惜我们两个没福消受,一个是酒精过敏,另一个喝酒就吐,据说是体内缺少一种能分解酒精的酶。但是,实在是不甘心啊,于是两个人买了一杯鲜啤酒尝尝。我这个丝毫不懂酒的人对酒的最高评价就是:恩,真好喝,都没什么酒味儿。这个鲜啤酒就这样受到了我的盛赞。 坐出租车的时候司机指点说,青岛人都喝一厂出的青岛啤酒,或者五厂出的崂山啤酒。好吧,即使不喝酒,能知道些内部消息总是好的,回头再去家门口超市购物的时候好好注意下包装。
其实,青岛不能算是一个以吃而闻名的城市,很多颇有些名声的当地小吃,也一律隐藏在毫不fancy的状如八十年代国营饭馆的小店铺里。但不管怎样,四处寻觅好吃的东西,是度假的乐趣之一,尤其对我们两个不能吃辣,不能喝酒的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美味简直是生活之必须。时间仍是不够,还有几样没吃着,比如流亭猪蹄,还有长城饭店的海鲜炉包……也好,给了我们一个再来青岛的理由。下一次,也许又是四年之后吧。
色
这个色不是景色的色,是美色的色。
平常在家拌嘴,某人急眼了的时候常说要到延边去,找个温柔贤惠的朝鲜族姑娘把我换掉。这次到了青岛,他立马把愿望进行了修正,决定要换就换成青岛姑娘。
真的,不知为何以前从没注意过,青岛居然有这么多漂亮女孩子。都说江南出美女,不过见过的苏杭美女大多像王安忆形容王琦瑶,是一种家常的美,娇小,白净,眉目清秀,真人往往比照片好看,上了照就略嫌平淡了一些。
青岛美女有种很打眼的美:首先是身材好,身高一米七零以上的不在少数,腰身挺拔再加一双长腿,气场着实强大。其次是轮廓清晰,大多是浓眉大眼高鼻梁,短短几天看到了多少顾盼生姿的美目啊,令我这单眼皮小眼睛多年来安慰自己是内双的人无比自卑。青岛湿润的气候还给了美女们细白的皮肤,肌肤胜雪,穿什么颜色都好看。青岛这些年一直是出口服装鞋帽等小商品的基地,大概是耳濡目染,选择又多,街上的美女都打扮得很有范儿。在即墨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子,清爽的小S式短发,一件黑白宽条纹的V字领松身T恤,浅灰斜纹布热裤下面一双匀称的腿又长又直,脚上是雪白的平底帆布鞋,单肩背一个简单的白色帆布包,青春逼人。难怪青岛的影视院校多,美女资源丰富啊。仔细想想,可不是好多明星都是青岛人嘛,倪萍,王艳(演晴格格那位),还有嫁了凌峰的那位美女贺顺顺(一直觉得是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哦,N年前被台商包养后来在美国被杀的那位“红颜祸水”纪冰然也是青岛人。
更重要的是,青岛美女整体数量也比较高。随便在小摊上买点水果,发现卖水果的女孩子居然有几分港版《神雕侠侣》中郭芙的神韵。就连在火车站这样的美女罕至的地方,也被我看到几个相貌姣好的“小
Last edited by sweeteeth on 2008-07-27 18:14,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甜的我都爱。
快说说河豚中毒神马症状?
小K,你难道没听过别人自我介绍是山东人、湖北人……只有“大城市”的人才单拎出城市名字。
我哥以前有个同学,介绍自己是“江苏昆山人”。我哥还纳闷儿呢,江苏不就得了,还加个昆山干吗。去了一趟昆山,才明白,那里相当富足,人家是要把自己从一般江苏人中间摘出来。
我刚来上英语口语课,一堆老中夹杂着些韩国人非洲兄弟(很少姐妹)。第一堂课自我介绍。上来一老中男生,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Guangming Shi,然后开讲:My name is Guangming SI. I come from Beijing. 下面中国同学都笑蒙了。外国同学莫名其妙。后来发现,不少在北京读书多年的同学,为了省事解释自己的家乡,干脆就说自己是北京来的。
小K,你难道没听过别人自我介绍是山东人、湖北人……只有“大城市”的人才单拎出城市名字。
我哥以前有个同学,介绍自己是“江苏昆山人”。我哥还纳闷儿呢,江苏不就得了,还加个昆山干吗。去了一趟昆山,才明白,那里相当富足,人家是要把自己从一般江苏人中间摘出来。
我刚来上英语口语课,一堆老中夹杂着些韩国人非洲兄弟(很少姐妹)。第一堂课自我介绍。上来一老中男生,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Guangming Shi,然后开讲:My name is Guangming SI. I come from Beijing. 下面中国同学都笑蒙了。外国同学莫名其妙。后来发现,不少在北京读书多年的同学,为了省事解释自己的家乡,干脆就说自己是北京来的。
我觉得北方人才说那省来的,南方人一般都精确到市。杭州不算大城市,尤其是在上海边上,我一向都觉得算个小城。其他的例子一时举不出,但是浙江省里不单宁波人,杭州人,绍兴人,温州人是用城市identify 自己,连萧山,丽水,诸稽之类比较小的地方都是啊。可能江浙人地域观念强,老乡比较抱团。
那男生真逗。关键老外除了北京上海也不知道别的。我跟人说杭州总是"上海边上的一个城市,开车两个多钟头"。人家就说:哦,上海的suburb,你是上海姑娘。我马上急扯白脸的:不是不是。然后觉得太露骨了,又找补一句:这么说人上海人不乐意听,就象bridge and tunnel 混充manhattanite 一样是social climbing 的行为。
那男生真逗。关键老外除了北京上海也不知道别的。我跟人说杭州总是"上海边上的一个城市,开车两个多钟头"。人家就说:哦,上海的suburb,你是上海姑娘。我马上急扯白脸的:不是不是。然后觉得太露骨了,又找补一句:这么说人上海人不乐意听,就象bridge and tunnel 混充manhattanite 一样是social climbing 的行为。
Last edited by Knowing on 2008-07-28 8:45,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最开始的时候舌头有点儿发麻,然后当天晚上感觉还可以,第二天开始剧烈呕吐,发高烧,持续3天。然后就好了。sweeteeth wrote:我一直以为吃河豚中毒会小命不保, 看来也不至于。恩,以后可以大胆尝试了。海阔天空 wrote:我对食倒没有什么感受 ―― 吃河豚还中毒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吃得太多)
同我一起吃的别人都没事儿,所以可见这个河豚估计还是处理干净了的。但是我多年吃海鲜,从来没有这样的症状,所以这个河豚肯定也是有问题的。但是河豚中毒的急性症状可能很严重,如果不确定来源还是不要试。
还老外呢,中国人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跟一北京孩子自我介绍:我是沈阳人。人家点点头,渊博的说:“沈阳我知道哇,省会就是辽宁。” ―― 不是口误,真是这么觉得的。当然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我把所有山东开始往南的地方都称为南方

Beyond
我最恨被问是哪里人:出生的地方三岁以后就再没回去过,童年的一半在广州过,八岁以后去济南并重新跟父母磨合,对那个地方怎么住怎么没有代入感。大学的时候又回广州,四年之后再去香港。算起来在华南过了生命的一半,在华北过了另一半。生在北方,可籍贯上填的是广西北海。没有母语方言,家里人都讲普通话。哪里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复杂了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哎对,别人一听我父母是在山东就轻快地说“哦你山东人”。我总是愤愤地心里反击“你才山东人!”事实上我妈是正统山东人不假,但我觉得我爸这一辈子都没怎么走出“客居”心理,以前条件不好还没办法,每两三年回一次广州;自我上大学以来,每年寒暑二假几乎雷打不动上广州去我爷爷家找兄弟姐妹,就跟我上大学回家一样。火星狗 wrote:我以前也是傻认真,每次人家一问我这问题就引起我身份认同的隐痛。哪里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复杂了后来才发现,人家不过是随便chat, give them a name of a city,be done with it,随便糊弄过去就行了。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
- Posts: 310
- Joined: 2003-12-06 12:59
唉,别提了,这个家乡问题是俺心头永恒地痛哇,就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当然大手一挥,北上南下,东支西援,搞得我们这一辈好多人完全没有归属感。
我妈离开上海的时候已经十多岁了,跟新地方融合得不好,所以老觉得自己还是上海人,毕生最大遗憾之一是没教会我说上海话,可其实她们家在上海早就没人了;我爸算是南京人,可是爷爷奶奶去世得早,所以我对南京也没啥太深厚的感觉。
严格比较起来还是对我自己出生成长的那个城市最有感情,但是在那里我实在也只能算是个外来户。我小时候最大的困扰是一开口是讲普通话还是讲方言的问题,我妈不喜欢我讲本地方言,可是讲普通话会被小朋友们笑,两下里倒换着呢我又不喜欢,觉得特别心虚,再说这两下里总有碰头的时候,唉,把我给愁的。有时候自己跟自己腻歪起来,就想我这辈子的自卑感和不合群大概就跟这儿来的
我妈离开上海的时候已经十多岁了,跟新地方融合得不好,所以老觉得自己还是上海人,毕生最大遗憾之一是没教会我说上海话,可其实她们家在上海早就没人了;我爸算是南京人,可是爷爷奶奶去世得早,所以我对南京也没啥太深厚的感觉。
严格比较起来还是对我自己出生成长的那个城市最有感情,但是在那里我实在也只能算是个外来户。我小时候最大的困扰是一开口是讲普通话还是讲方言的问题,我妈不喜欢我讲本地方言,可是讲普通话会被小朋友们笑,两下里倒换着呢我又不喜欢,觉得特别心虚,再说这两下里总有碰头的时候,唉,把我给愁的。有时候自己跟自己腻歪起来,就想我这辈子的自卑感和不合群大概就跟这儿来的

我以前在南京上学的时候,我们系总共7个女生,一个北京的,一个辽宁的,剩下的全是江浙一带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辽宁同学时不时就有老乡找,我们特别诧异他们怎么整个儿东三省的都算是老乡,她也觉得特别奇怪,我们怎么能够一个市的一个县的恨不得一个区的才能算老乡。北京的倒也只认北京的做老乡。
前不久我们高中同学聚会,我看了看他们发来的通讯录,除了出国的,大多数同学都还在苏州,哪怕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读的大学的后来也都回去了。看看他们的工作单位,基本涵盖了公检法银行电信税务这些所谓“油水”足的部门。
更早一点儿,我们大学同学聚会,看看通讯录,却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还有一部分当年留在南京的。工作单位多以外企私企为主。
前不久我们高中同学聚会,我看了看他们发来的通讯录,除了出国的,大多数同学都还在苏州,哪怕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读的大学的后来也都回去了。看看他们的工作单位,基本涵盖了公检法银行电信税务这些所谓“油水”足的部门。
更早一点儿,我们大学同学聚会,看看通讯录,却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还有一部分当年留在南京的。工作单位多以外企私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