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底片---关于神雕侠侣的推理
下面一段是第十三回新加的段落,看得我鸡皮疙瘩撒了一地。
[quote]杨过凝视小龙女,见她头发散乱,伸手轻轻给她理好,拔下她头发中的那支荆钗,理好头发后重行插好。小龙女道:「过儿我一路来寻你,头发乱不乱也不理了,反正没人瞧我。我只爱你瞧我,你不在我身边瞧我,我就不开心。我找你不到,我就哭,哭得好伤心。你不好,也不来劝,不来安慰我。」说着上身微微扭动,似是撒娇。
小龙女幼小之时,师父便教她不可动情,哭故不可,笑也不行,总之要呆呆板板,心如止水。孙婆婆遵依师门教导,也不让小龙女发泄喜怒哀乐之情,因之她既不会求恳,更无机会向师父或孙婆婆撒娇撒痴。她做了杨过的师父后,自居尊长,神色庄严,杨过诙谐说笑,她虽觉好笑,却也不睬不笑。但一个少女撒娇以求得人怜爱,原为有生俱来的天性,即是五六岁的女孩,也会向父母爱娇发嗲,不必教而自会。小龙女既离古募,一心一意只在爱慕杨过,早将师父的昔日教导
[quote]杨过凝视小龙女,见她头发散乱,伸手轻轻给她理好,拔下她头发中的那支荆钗,理好头发后重行插好。小龙女道:「过儿我一路来寻你,头发乱不乱也不理了,反正没人瞧我。我只爱你瞧我,你不在我身边瞧我,我就不开心。我找你不到,我就哭,哭得好伤心。你不好,也不来劝,不来安慰我。」说着上身微微扭动,似是撒娇。
小龙女幼小之时,师父便教她不可动情,哭故不可,笑也不行,总之要呆呆板板,心如止水。孙婆婆遵依师门教导,也不让小龙女发泄喜怒哀乐之情,因之她既不会求恳,更无机会向师父或孙婆婆撒娇撒痴。她做了杨过的师父后,自居尊长,神色庄严,杨过诙谐说笑,她虽觉好笑,却也不睬不笑。但一个少女撒娇以求得人怜爱,原为有生俱来的天性,即是五六岁的女孩,也会向父母爱娇发嗲,不必教而自会。小龙女既离古募,一心一意只在爱慕杨过,早将师父的昔日教导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大结局]
发了那么多牢骚,最后说两句表扬这本小说的话。我曾经说过金庸在不同的小说里探索和讨论不同的哲学主题,不管写的水平如何,至少他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一杆旗帜扛到底,一成不变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对纷乱和矛盾的世界的好奇。这个我很支持。射雕是儒家思想,而神雕却是反儒的,倒比北面的批孔运动还早几年似乎。不过呢,他讨论的儒家思想的对立面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价值的宣扬和个人选择的自由。这是一个valid and worthy discussion。
小龙女这个人物不值一提,但是杨过的确在金庸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代表了个人主义的理想和自由的思想方式--一种比较现代和比较西方的态度。所以,这本小说--尤其是杨过代表的主义--对后人影响深远。我觉得古龙的小说主题跟此类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是有继承关系的;当然也跟时代有关,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的青年运动和自由思想已经风起云涌。不过呢,古龙的小说整个背景都是Wild West,大家都个人主义,反而显不出挣扎。神雕侠侣的贡献在于,突出了个人追求自由的倾向与中国传统道德(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家庭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的激烈冲突。杨过与郭靖的冲突是一个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clash, not a clash of good and evil。这是此书的优点,也是它的独创性,很少在武侠小说或传统通俗作品中见到。
但是,第一个革命的人往往是最不彻底的。金庸到底证明了他只是向往而一直没有能真正embrace个人自由的理想。在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中,金庸的直觉和感情还是站在传统方面多一点,或者致力于调和二者的矛盾,所以他在神雕里面对杨过的反动倾向写得很不坚定,经常摇摆不定,没有平时写某些其他人物的统一性和commitment。(黄药师和令狐冲也代表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但是写得比杨过更加混乱,体现作者对此类价值观的矛盾和犹豫,难以驾驭,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更没法说服别人。)到小说中段,把郭、杨的矛盾变成了一个误会(关于杨康的死因),就完全偏离了原来的儒家与个人的讨论,就没什么意思了。后来的小说随着金庸的年纪增长更加偏离了个体自由的理想。所以, 杨过竖起的旗帜连一本书都没完就倒掉了,结果倒被倪匡他们捡了起来发扬光大。
读神雕时忽然脑子里就冒出了姜大卫的形象,因为最近看了些张彻的老片子,非常吻合。当然杨过不可能是照着姜的形象写的,但反之则成立,显然张导是完全照着杨过的形象气质手挑到姜大卫的。张彻和倪匡合作的电影明显受到神雕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把矛盾集中在个体的自由理想与establishment 的权威和压制,青年与成年的矛盾,成年男人世界的阴险和功利主义,扼杀青少年的个性与自由。早有人指出从王羽的独臂刀到后来的新独,都是取材于神雕小说,可见张倪二人受到此书很强烈的影响。(我很阴险地猜想,张导对神雕的深情恐怕跟"被世俗唾弃的爱情"之主题有关。)
总而言之,神雕因为作者对主题的犹豫和摇摆而充满了情节人物和设计上的混乱矛盾,但是它背后的意图倒也很有些意思,并且走在它的时代之前。
不过呢,到了十四回我是看不下去了,辜负了saveas 同学的好意。
发了那么多牢骚,最后说两句表扬这本小说的话。我曾经说过金庸在不同的小说里探索和讨论不同的哲学主题,不管写的水平如何,至少他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一杆旗帜扛到底,一成不变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对纷乱和矛盾的世界的好奇。这个我很支持。射雕是儒家思想,而神雕却是反儒的,倒比北面的批孔运动还早几年似乎。不过呢,他讨论的儒家思想的对立面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价值的宣扬和个人选择的自由。这是一个valid and worthy discussion。
小龙女这个人物不值一提,但是杨过的确在金庸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代表了个人主义的理想和自由的思想方式--一种比较现代和比较西方的态度。所以,这本小说--尤其是杨过代表的主义--对后人影响深远。我觉得古龙的小说主题跟此类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是有继承关系的;当然也跟时代有关,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的青年运动和自由思想已经风起云涌。不过呢,古龙的小说整个背景都是Wild West,大家都个人主义,反而显不出挣扎。神雕侠侣的贡献在于,突出了个人追求自由的倾向与中国传统道德(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家庭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的激烈冲突。杨过与郭靖的冲突是一个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clash, not a clash of good and evil。这是此书的优点,也是它的独创性,很少在武侠小说或传统通俗作品中见到。
但是,第一个革命的人往往是最不彻底的。金庸到底证明了他只是向往而一直没有能真正embrace个人自由的理想。在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中,金庸的直觉和感情还是站在传统方面多一点,或者致力于调和二者的矛盾,所以他在神雕里面对杨过的反动倾向写得很不坚定,经常摇摆不定,没有平时写某些其他人物的统一性和commitment。(黄药师和令狐冲也代表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但是写得比杨过更加混乱,体现作者对此类价值观的矛盾和犹豫,难以驾驭,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更没法说服别人。)到小说中段,把郭、杨的矛盾变成了一个误会(关于杨康的死因),就完全偏离了原来的儒家与个人的讨论,就没什么意思了。后来的小说随着金庸的年纪增长更加偏离了个体自由的理想。所以, 杨过竖起的旗帜连一本书都没完就倒掉了,结果倒被倪匡他们捡了起来发扬光大。
读神雕时忽然脑子里就冒出了姜大卫的形象,因为最近看了些张彻的老片子,非常吻合。当然杨过不可能是照着姜的形象写的,但反之则成立,显然张导是完全照着杨过的形象气质手挑到姜大卫的。张彻和倪匡合作的电影明显受到神雕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把矛盾集中在个体的自由理想与establishment 的权威和压制,青年与成年的矛盾,成年男人世界的阴险和功利主义,扼杀青少年的个性与自由。早有人指出从王羽的独臂刀到后来的新独,都是取材于神雕小说,可见张倪二人受到此书很强烈的影响。(我很阴险地猜想,张导对神雕的深情恐怕跟"被世俗唾弃的爱情"之主题有关。)
总而言之,神雕因为作者对主题的犹豫和摇摆而充满了情节人物和设计上的混乱矛盾,但是它背后的意图倒也很有些意思,并且走在它的时代之前。
不过呢,到了十四回我是看不下去了,辜负了saveas 同学的好意。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忘记说了一个推理,今天忽然又想了起来,说出来大家别恶心。
想象一下,一个单恋怨女大全,一个万人迷的男主角,会不会作者的意图是要为一夫多妻制辩护?你看看,那么多女孩子都爱一个又英俊又聪明又charming 的男生,如果你们硬要他忠于一个女人,多么浪费,你们还不都得变成又老又丑又恶毒的老处女?
××××××××××××××××××××××××××××××××
今天去图书馆借书,忽然想,如果我被困在了一个古墓里几年,成天就学着一件事,面对的只有一个人,没有书籍,没有Internet,没有朋友,没有新鲜好玩的东西。那么即使师父再可爱,再美,再让人神魂颠倒,即使可以跟他发生肉体关系,恐怕也要闷死了!几个月之内,我一定会失去理智,把师父掐死,自己逃山下花差花差了。
想象一下,一个单恋怨女大全,一个万人迷的男主角,会不会作者的意图是要为一夫多妻制辩护?你看看,那么多女孩子都爱一个又英俊又聪明又charming 的男生,如果你们硬要他忠于一个女人,多么浪费,你们还不都得变成又老又丑又恶毒的老处女?
××××××××××××××××××××××××××××××××
今天去图书馆借书,忽然想,如果我被困在了一个古墓里几年,成天就学着一件事,面对的只有一个人,没有书籍,没有Internet,没有朋友,没有新鲜好玩的东西。那么即使师父再可爱,再美,再让人神魂颠倒,即使可以跟他发生肉体关系,恐怕也要闷死了!几个月之内,我一定会失去理智,把师父掐死,自己逃山下花差花差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这种physical 的东西对我这样的纳德来说实在是只能看不能干。而且,巧克力再好吃也架不住天天吃啊。其实现实中倒是有一个男人在森林里独自一住几十年的例子,如邮包炸弹凶手 Ted Kazinsky...练武本身估计就挺好玩我猜
嗯,说得对。金庸似乎是那种比较注意别人的感受和意见的人,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很敏感;而不是古龙那样只要自己爽就好了,或者很多其他的作者连自己在狂冒傻气都不自知。(我的瞎猜倾向总是要给这种不认识的人做 psychological profile.)段老爹的故事蛮神奇的,金庸并不讳言里面的女性个个痛苦万分,与其同时硬是把它写成观众眼中的轻喜剧,厉害。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