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纳闷这片子什么地方吸引我。同性恋题材?当然不是;为绿卡假结婚?也不是;热闹无比的结婚场面?很可能。但还一定有点儿别的,看了李安的commentary就明白了。
故事是有原型的。一对同性恋爱人,每次一方的父母从台湾来探亲时,就要大肆改变房间装饰,摆出房东房客的关系。后来还为了帮助一个女孩子办居留权,闹过假结婚。
但电影的细节,人物的关系,李安说很多是他自己的故事。
在市政府公证结婚一段是李安本人的经历,包括后来母亲哭了父亲脸拉得老长的细节。他拍盛大的喜宴场面倒有一半是为了弥补当年的缺憾。
男主角和父亲的关系完全是来自李安父子的原型,连对话都是。李安的父亲是中学校长,和电影里一样,逃到台湾后知道大陆老家全完了,李父身上背负了“在海外生根发芽,延续香火”的重任。作为长子的李安从小想做电影导演的理想被视为胡思乱想。他压抑着这个理想读大学服兵役,终于到美国后才开始学习电影专业,但心中始终对父亲有一种愧疚。
我没有看过他的第一部电影<<推手>>,李安说他的头三部电影(喜宴,饮食男女)都选郎雄演父亲的角色。他认为郎雄的模样就是典型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你在他的脸上能看到五千年的苦难”。这话让我笑出来。因为喜宴里有一幕李安出场的情节,参加婚宴的非老中宾客见众人豪饮,心有余悸,李安说:“你看到的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动不动搬出五千年,李安说话很有一种天真在里面。
然后李安说道,当时没有想到,但现在回头看,他的前三部电影都是在表达他对自己没有实现父亲的期望的内疚。我一下子觉得我完全知道他在说什么。一直认为李安这个人举止行为非常非常的中国,当然他也逃脱不了亲子关系里的那份内疚。
<<喜宴>>的高伟同为了父亲想抱孙子的愿望,可以走那么远;<<饮食男女>>的二女儿无论多么现代,仍然对父亲内疚。恩和孝占据了太重的比例,互相都太知道这个按钮在哪里,随时按了来用,实现自己为对方设计的期望。这把天伦之乐里纯粹的爱挤到不容易发现的位置,要经历生老病死的大劫才能浮现出来,让故事里的人物和看电影的观众都热泪盈眶。
结尾时李安说的话也深得我心。大意是人为了家人的期望可以压抑自己很久,但终究有限,一个人最后还是要做回自己,高伟同让一切谎言结束,李安终于在从事他热爱的电影事业,他说他心结已经解开,晚上也能睡安稳觉了,皆大欢喜。
有才华就是有才华,李安能把他心里一点情结化成三部好看的电影,这事我想了又想,说不出是该喜还是该悲,感慨万千。更加喜欢这位导演。
完
有空写<<月亮和六便士>>的读后感:不内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