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Quantum of Solace
[影片]Quantum of Solace
这部 Bond 22 的导演是Marc Foster,过去从来没拍过动作片;编剧光是挂名的就有三个人;剪辑、动作设计、第二组导演都来自 Bourne 系列影片的剧组。
These facts alone were enough to make me adjust my expectations.
都怪上一部 Casino Royale,给我建立了太高的期望。跟 CR 之前的007影片相比,QoS 还可以算过得去,但放在 CR 之后就是个大大的失望。
很多人都说一大毛病是情节混乱,交代不清楚。我同意。其实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跟上一集的联系也不是非常紧密,就是“神秘组织Quantum” 这条虚线而已。情节有一些相当切合时代脉搏的地方,例如世界面临的不是石油危机而是水源危机。但也有一些很无厘头的地方,例如关于CIA 的副线就毫无必要而且不合情理,唯一的好处是,Jeffrey Wright 总有看头。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大部分的戏剧矛盾都是来自内部,而两路坏人与 Bond 之间的直接冲突很少很少,也没说清楚。
我猜想,剧情的混乱是剧本被改了又改的缘故。据说这部片子06年五月开始筹备,连个剧本都没有,18个月从无到有,太赶了,剧本受损也是在所难免。
比剧本让我更失望的是 action sequences,动作戏。毕竟007 电影里的情节从来都很无厘头,我也不会以为是去看正剧。但是里面的动作戏场场都大动干戈却没有一场留下WOW的印象,没有回味价值,实在太失望了。Casino Royale 我只看过一遍,但是里面的动作场面我一下子能回忆起两个(开始在非洲的空手打斗,低成本,很成龙的一段;结尾把威尼斯老房子给搞毁一场)。但是 QoS 里面除了场面宏大漂亮(歌剧院)以外,动作和特效本身没有视觉冲击,太平庸了。
开始不久有一段 Bond 在旅馆里跟持刀者对打,跟 Bourne 影片里的武打设计太雷同了。到结尾跟坏人 boss 在着火的屋子里打斗干脆是业余水平。另外一个段开头 Bond 追人,在 Siena 老房子屋顶上跳来跳去,也很明显是抄袭 Bourne Ultimatum 里面的动作,看上去就似曾相识。
前两天说到我不喜欢 Bourne 系列里的摄影和剪辑风格,镜头贴得太近,剪辑太短太碎,什么也看不见。每一个 action sequence 本身都应该是一个 mini story,有开头结尾高潮,有逻辑有发展有性格,有因有果,有前后左右。但是显然这一路的导演对这个传统原则不买账,纯粹让观众在看的时候感官刺激一下就完了,过后什么也想不起来。也许 stunt team 和演员当时花了很多力气和功夫设计与拍摄,但是放在银幕上看就是偷工减料,能力不够的导演不得已藏拙的体现。没有 long takes,搞不清东南西北,毫无连贯性,观众绝不可能留下记忆,也不会真正有WOW 的感受。
不是我一个人不喜欢这样的风格,很多影评都对这种混乱的视觉风格提出批评。拍 action sequence 需要特别的天赋和经验,当场的设计,拍摄,和事后的剪接都有很大的学问。经典的段落让人过目难忘,暴烈激动但绝不混乱,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发生什么事。例子包括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Michael Mann 的 Heat 和 Manhunt,James Cameron 的 The Terminator。
连人物也开始模仿 Jason Bourne 了,Bond 变成了这么深情甚至专情的男主角,对 Vesper 念念不忘以致酗酒失意,结尾破天荒地没同美丽邦女郎上床,只是亲了一下脸蛋儿。我几乎要以为这个剧情是女作者写出来的。当然我不是男观众,也不是007 系列的影迷,所以其实并不反感这样的刻画。其实,此片中真正的浪漫关系存在于 Bond 和 M 之间,两个演技派演员碰在一起火花四溅,化学反应大大的。这个五月十二月的“恋情”大概是全片最有看头的地方了。
现在这样的环境,传统的007爱(英)国主义和兴冲冲的殖民主义行不通了,cynicism 是免不了的。其实如果007 蜕变成 Le Carre 式的冷漠间谍片,我倒也没意见。
These facts alone were enough to make me adjust my expectations.
都怪上一部 Casino Royale,给我建立了太高的期望。跟 CR 之前的007影片相比,QoS 还可以算过得去,但放在 CR 之后就是个大大的失望。
很多人都说一大毛病是情节混乱,交代不清楚。我同意。其实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跟上一集的联系也不是非常紧密,就是“神秘组织Quantum” 这条虚线而已。情节有一些相当切合时代脉搏的地方,例如世界面临的不是石油危机而是水源危机。但也有一些很无厘头的地方,例如关于CIA 的副线就毫无必要而且不合情理,唯一的好处是,Jeffrey Wright 总有看头。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大部分的戏剧矛盾都是来自内部,而两路坏人与 Bond 之间的直接冲突很少很少,也没说清楚。
我猜想,剧情的混乱是剧本被改了又改的缘故。据说这部片子06年五月开始筹备,连个剧本都没有,18个月从无到有,太赶了,剧本受损也是在所难免。
比剧本让我更失望的是 action sequences,动作戏。毕竟007 电影里的情节从来都很无厘头,我也不会以为是去看正剧。但是里面的动作戏场场都大动干戈却没有一场留下WOW的印象,没有回味价值,实在太失望了。Casino Royale 我只看过一遍,但是里面的动作场面我一下子能回忆起两个(开始在非洲的空手打斗,低成本,很成龙的一段;结尾把威尼斯老房子给搞毁一场)。但是 QoS 里面除了场面宏大漂亮(歌剧院)以外,动作和特效本身没有视觉冲击,太平庸了。
开始不久有一段 Bond 在旅馆里跟持刀者对打,跟 Bourne 影片里的武打设计太雷同了。到结尾跟坏人 boss 在着火的屋子里打斗干脆是业余水平。另外一个段开头 Bond 追人,在 Siena 老房子屋顶上跳来跳去,也很明显是抄袭 Bourne Ultimatum 里面的动作,看上去就似曾相识。
前两天说到我不喜欢 Bourne 系列里的摄影和剪辑风格,镜头贴得太近,剪辑太短太碎,什么也看不见。每一个 action sequence 本身都应该是一个 mini story,有开头结尾高潮,有逻辑有发展有性格,有因有果,有前后左右。但是显然这一路的导演对这个传统原则不买账,纯粹让观众在看的时候感官刺激一下就完了,过后什么也想不起来。也许 stunt team 和演员当时花了很多力气和功夫设计与拍摄,但是放在银幕上看就是偷工减料,能力不够的导演不得已藏拙的体现。没有 long takes,搞不清东南西北,毫无连贯性,观众绝不可能留下记忆,也不会真正有WOW 的感受。
不是我一个人不喜欢这样的风格,很多影评都对这种混乱的视觉风格提出批评。拍 action sequence 需要特别的天赋和经验,当场的设计,拍摄,和事后的剪接都有很大的学问。经典的段落让人过目难忘,暴烈激动但绝不混乱,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发生什么事。例子包括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Michael Mann 的 Heat 和 Manhunt,James Cameron 的 The Terminator。
连人物也开始模仿 Jason Bourne 了,Bond 变成了这么深情甚至专情的男主角,对 Vesper 念念不忘以致酗酒失意,结尾破天荒地没同美丽邦女郎上床,只是亲了一下脸蛋儿。我几乎要以为这个剧情是女作者写出来的。当然我不是男观众,也不是007 系列的影迷,所以其实并不反感这样的刻画。其实,此片中真正的浪漫关系存在于 Bond 和 M 之间,两个演技派演员碰在一起火花四溅,化学反应大大的。这个五月十二月的“恋情”大概是全片最有看头的地方了。
现在这样的环境,传统的007爱(英)国主义和兴冲冲的殖民主义行不通了,cynicism 是免不了的。其实如果007 蜕变成 Le Carre 式的冷漠间谍片,我倒也没意见。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movie reviewer in fresh air claimed: "he needs more sex." i couldn't agree more....不过我喜欢这个他只亲了一下人家脸蛋的设定 Mr. Green

conventional wisdom is: office love affair usually doesn't work.其实,此片中真正的浪漫关系存在于 Bond 和 M 之间,两个演技派演员碰在一起火花四溅,化学反应大大的。这个五月十二月的“恋情”大概是全片最有看头的地方了。

Last edited by buzz on 2008-11-15 23:49, edited 1 time in total.
Casino Royale 非常突出,因为它很颠覆 007 系列的传统和套路。笑嘻嘻 wrote:为什么 Casino Royale 给你建立了太高的期望?我没觉得 Casino Royale 好看啊,Casino Royale 算一个很突出的邦德电影吗?
在它之前的 007 走的是动作大片的套路,拍得越多,框得越死。形成一定的传统之后,重复得越来越厉害,而里面的新鲜元素越来越少。尤其是设计动作场面,越来越搞大场面,搞异国风情,搞得匪夷所思,依赖各种小玩意神奇武器,而且情节发展的套路也俗得让人睡觉,失去了让人惊奇出人意料的效果。直到 Pearce Brosnan 的最后一部,人人都认为这个系列完了。过去007 影片在特技和 action 方面领导大片潮流,到90年代变成了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在情节和风格上,在技术上,以及在理念上,都已经走进死路。
Casino Royale 有它的缺点,但是回归朴素的硬打斗,真实感,低科技,不玩花样,gritty and raw,让你看 Bond 流血,给他一定的 vulnerability,是一个突破。加上 Craig 是最具有火爆的 raw sex appeal 的邦,也给系列注射了新元素。我本来就不太喜欢传统的 007 系列,所以看见CR 眼前一亮。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1。我只是客观地陈述之前的十几部邦德电影的共同特色。Jun wrote:Buzz 同学是男生么?buzz wrote:No,No,No,没有shaken, not stirred, 没有Q, 没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小玩意,没有漂亮的黑心大美人,没有sex, 没有诱惑人心的主题歌,这哪是邦德电影。
2。热爱色情暴力不等于男生 例子:亲爱的小K同学
所以 你这个推断逻辑上不成立。
Last edited by buzz on 2008-11-16 20:4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
- Posts: 32
- Joined: 2004-01-10 20:30
Ranking the Bond theme songs by Drew Kerr: Madonna's "Die Another Day" and the new James Bond movie's theme song by Alicia Keys and Jack White are the worst.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 ... d=97027866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 ... d=97027866
实际上原著里的007就是野蛮凶狠的,所谓绅士型的007是电影的发明,而且是 Roger Moore 开创的形象。一开始的 Connery 都是充满野性和咄咄逼人的阿尔法狗的倾向。DC 版的007跟Flemming 的原著很接近。(不过间谍小说方面,我还是更推崇"豺狼的日子"那种。)
我觉得很有意思,也许有点讽刺的地方是,第一个和最近一个007 都是很野性粗犷,充满男性 animal magnetism 的类型,而中间的 007 则比较"娘",比较"文质彬彬",比较维多利亚型。男性英雄形象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赋予男性的 gender role 的变迁。最开始60年代的影片完全是男主角 dominate 女角色,女角色不仅要被救(除了Diana Rigg演的邦女郎),而且经常被打被杀被虐,很有男性玩具的意味。SC 的粗犷形象就是绝对的头狼。后来女性解放运动高涨,007 对女性的态度也越来越绅士,越来越远离拖到床上就干的那种。到了杨紫琼,简直阴阳颠倒。直到现在,DC 的粗犷看似回归,其实不是,而是女性观众的 eye candy。里面男女的权力地位也交换了,007 被女人 dominate,而驯养他的正是 Judy Dench 演的 M。
我觉得很有意思,也许有点讽刺的地方是,第一个和最近一个007 都是很野性粗犷,充满男性 animal magnetism 的类型,而中间的 007 则比较"娘",比较"文质彬彬",比较维多利亚型。男性英雄形象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赋予男性的 gender role 的变迁。最开始60年代的影片完全是男主角 dominate 女角色,女角色不仅要被救(除了Diana Rigg演的邦女郎),而且经常被打被杀被虐,很有男性玩具的意味。SC 的粗犷形象就是绝对的头狼。后来女性解放运动高涨,007 对女性的态度也越来越绅士,越来越远离拖到床上就干的那种。到了杨紫琼,简直阴阳颠倒。直到现在,DC 的粗犷看似回归,其实不是,而是女性观众的 eye candy。里面男女的权力地位也交换了,007 被女人 dominate,而驯养他的正是 Judy Dench 演的 M。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Olga Kurylenko长得挺好看的,可惜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僵硬,不太会演。在最早的码头那场戏里,她对仇人的眼神也太单层次了。
歌剧院那场,场地本身气势磅礴,配上Tom Ford设计的sharp lined礼服,当然好看啦。这个电影里我也就对这个水上歌剧院印象深刻,Siena和Lake Garda都没拍出有多美来。
哪年到Bregenz Festival的Lake Stage去看场戏 - day dream开始了。
歌剧院那场,场地本身气势磅礴,配上Tom Ford设计的sharp lined礼服,当然好看啦。这个电影里我也就对这个水上歌剧院印象深刻,Siena和Lake Garda都没拍出有多美来。
哪年到Bregenz Festival的Lake Stage去看场戏 - day dream开始了。
Seebühne (or Lake Stage), with 7,000 seats, is the location for large-scale opera or musical performances on a floating stage on the shores of Lake Constance.
Opera or musical productions on the lake stage generally tend to come from the popular operatic repertoire, and have included Il trovatore by Giuseppe Verdi in 2005-2006; West Side Story by Leonard Bernstein in 2003-2004; and La bohème by Giacomo Puccini in 2001-2002. Over April and May 2008, scenes for the 22nd James Bond film Quantum of Solace were filmed on the Seebühne during a performance of To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