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从前也没去过潘家园,按机场拿的简易地图开到龙潭湖公园边上。马路沿着一条挺宽的河。不知道是不是护城河。我跳下车找警察问路。警察说:“就在河那头,你就从那桥过去一直走就到了。”我瞧着那桥是人行过河桥,车可过不去。就问那开车怎么过?警察就有点不大喜欢,大概是因为我明明是个北京口音的北京人,思想方式却这么不朴素环保,这么点走路的路开什么车!他告我他不知道怎么开。我当下就明白啦,那赶紧表现一下自己是北京人吧,我就赶紧问那我能把车停这儿吗?他高兴啦,手一挥一大片:这都能停。我瞧着挺宽的马路没人在这儿停车啊,就将信将疑地跟我先生讲了。反正我们也不认路只能听他的。
后来事实证明真不该听他的,过了桥还要走两站地,我已经不适应在太阳地走这么远了。又热又累。不过朝阳区发展不大,所以老社区的感觉非常明显。走过去挺有点看头。
从河上过。河边有不少居民骑着老旧的自行车来游泳,后来还看到一个自娱自乐摄影的。仰泳者:

北京城几乎所有地方都特干净,尤其是一些小的街道,完全没有卫生死角什么的。老楼房都粉刷过,看着老,但是一点也不脏。据我们家人讲在过去两年来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先生又有感慨:“如果全中国都像北京现在这样,人再少一半,中国就是发达国家了。”

回北京之前,台湾同事问我,北京的街道上的招牌什么样的?说从前台湾就非常混乱,大家都为了吸引眼球,要么伸出很远,要么做很大,后来就都统一规划。问中国国内是什么样的?我想了半天说我没注意过。这次回去特地留个心,看来招牌也都整治过。

街道整齐,大树周围都围了很宽的木的条凳,很多老人坐在外面乘凉聊天。我上前去问:“请问潘家园古董市场怎么走?”老太太用提问来回答:“你说的哪个啊?旧货市场还是古董市场?”我也不知道哪个,有什么分别,无法回答。老太太上下打量我两眼,我穿件破到有洞的T-恤,过膝的厚牛仔布短裤,球鞋,脖子上一个大相机,一看就是游客而非专业淘宝人士。老太太就此做出结论:“你就去旧货市场吧。就那什么破玩儿都有。你就去那儿就行了。一直往前走... ...”一边说,她一边拿大蒲扇给我指。我听明白了谢她的时候,她已经转过头去跟其他老头老太太接着聊去了。
我偷拍了几张自娱自乐的奥运志愿者的照片。踢毽子的那个看见我拍就不踢了,本来他踢得特别花的。
看报:


踢毽子:

吹口琴:

大太阳下的两站地走死我们了,我小时候可是经常走的呀。从街边的景物终于能看出来是快到了,太鼓舞士气了:

我很想知道厕所能怎么生态?可是要交一元钱才能去研究,就算了。

进了潘家园,发现它里面分很多等级。一进门是卖木雕摆设的,都在一个大房子里,一小间一小间的,有空调啊!我几乎都不想出去了。里面的仿古式样的木雕真好看啊真好看啊,我要是在北京有一所房子我要摆满这些木雕的摆设。我才不要古董。我没好意思照照片。朋友是个特别喜欢自己做东西的人,太太原籍无锡,夫妇俩仔细进门研究。我看上去就比较没钱的样子。看了一会儿,朋友太太:“你们这些木雕哪里做的?”因为她老家人跟她讲过那边一个一个小村子都是做这个的。店里的人说了地点,就是那片儿的。我很是喜欢这些东西就问:“那怎么保证这些木头冬天在北京不会裂?从前我们家买的红木家具就是南方做的,保修一年。冬天裂了厂家特地要在家具过了冬之后上门给敲回去。”店里的人一听,精神一震,估计是我这个问题问得很入门,马上就看到他态度好多了,跟我解释木雕摆设和木头家具用料不一样。木雕用料硬,不会裂。
我实在太喜欢那些木雕了,太好看了。
下一个级别的就是这样的自己一个门脸的小店。肯定都没空调啦。


皮影很可爱。仔细看,中间的是几个很大的皮影女仕。我又要开始了:我要是在北京有房有就买一个挂家里墙上。


好玩的东西很多。很多地方写着不让拍照,这个是我偷拍的。

再下一级别的就是大棚啦。左边写着“乙排”的就是。里面都是一排一排的摊位。排号用甲乙丙丁来排。我看到的卖便宜画,岳敏君和方力钧的仿制品

天色已晚,大家要收摊了,大棚里卖玉首饰的拼命打折兜售。大棚里看来是每天都得把东西拿走的。大喇叭里让大家收摊。卖东西的小姑娘、妇女们麻利利地用破布把玉镯子、旧瓷片一个一个仔细包好,收起来。小三轮车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大堆,大家都在金色的大太阳下收拾东西走人了。

我们分析还有更下一级别,大概只有周末才来的,估计就是连棚都没有的地摊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