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博] 强大的内心?
[转博] 强大的内心?
http://blog.breakingtheclouds.org/wpmu/
这两年在中文网上常常看到这种说法,也不知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强大的内心”,女人说给女人听,或者说给自己听。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出现次数虽多,这个说法常常没有上下文,好像是一个代号,又象是一个口号,“我/你/我们/女人要有个强大的内心!”一呼百应,不用解释,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真的吗?倒是让我挺摸不着头脑,何谓“强大的内心”?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流行的说法是女人要小鸟依人,要有“女人味”,也是看似有理,实际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女人味”?是指做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样样一把手?很多中年人常年累月地操持家务,做饭洗衣,被称为“黄脸婆”,或者“泼辣”;而很多发嗲撒娇的女人十指不沾阳春水。女人味是撒娇发嗲、对男性吹捧有加?精心打扮,名牌挂了一身?是风骚大胆,精于周旋挑逗之道?还是娇滴滴羞答答,文静娴熟,熟读红楼梦张爱玲?
上面举的例子也许有点夸张,我不是要贬低或者抬高其中的某一种,而是指出被普遍传来传去的说法和概念,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搞清楚到底是啥东西,也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名词有完全矛盾的定义。
所谓“强大的内心”,流传的时间比较短,比“女人味”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怎样才算强大?为什么要强大?为什么强大是好的,人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内心强大的女人长啥样儿?为什么男人不需要强大的内心呢?
(也许有人会说,男人本来就是强大的---说这种话的人一般不了解甚至不认识几个男人。即使表面强大的男人,十个里有九个是外强中干,更别说表面就不“强大”的标本了。)
内心强大是指不动真情,玩弄异性对象于股掌之上么?或者心里刚硬,失恋了也不会哭哭啼啼?或者总是自己甩别人而不会被别人甩?或者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很少或者完全不跟异性拍拖谈恋爱?或者精明算计,永远只便宜不吃亏?或者是赚钱多、职位高、名声响、权力大?或者是坚信自己永远正确,应该被捧着宠着,被人百依百顺?或者以自己为中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总是占上风?或者象男性一样地思想和行动?(虽然世界上的男性各干各的,各想各的,根本没有所谓“统一规律 ”。)
Again,上面的例子是夸张的极端,而且并不见得就一定是错的,需要避免的,或者我一定对它们持反对态度。我提出这些问题的意图是指出所谓”强大的内心“是非常模糊的概念,经常挥舞同样旗帜高喊同样口号的人们不一定想的是同样的事情,也不一定追求同样的目标。
”女儿当自强“ 这个口号本身听上去很好,很振奋,很鼓舞,很积极,很有煽动力,让人感觉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怎么够用。什么是“强”,怎么变“强”,还没搞清楚东南西北,也没有交通工具,即使发足狂奔,或许周围还有声音很响的啦啦队,但仍然到不了目的地,说不定还背道而驰,离目标越来越远呢。
这两年在中文网上常常看到这种说法,也不知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强大的内心”,女人说给女人听,或者说给自己听。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出现次数虽多,这个说法常常没有上下文,好像是一个代号,又象是一个口号,“我/你/我们/女人要有个强大的内心!”一呼百应,不用解释,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真的吗?倒是让我挺摸不着头脑,何谓“强大的内心”?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流行的说法是女人要小鸟依人,要有“女人味”,也是看似有理,实际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女人味”?是指做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样样一把手?很多中年人常年累月地操持家务,做饭洗衣,被称为“黄脸婆”,或者“泼辣”;而很多发嗲撒娇的女人十指不沾阳春水。女人味是撒娇发嗲、对男性吹捧有加?精心打扮,名牌挂了一身?是风骚大胆,精于周旋挑逗之道?还是娇滴滴羞答答,文静娴熟,熟读红楼梦张爱玲?
上面举的例子也许有点夸张,我不是要贬低或者抬高其中的某一种,而是指出被普遍传来传去的说法和概念,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搞清楚到底是啥东西,也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名词有完全矛盾的定义。
所谓“强大的内心”,流传的时间比较短,比“女人味”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怎样才算强大?为什么要强大?为什么强大是好的,人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内心强大的女人长啥样儿?为什么男人不需要强大的内心呢?
(也许有人会说,男人本来就是强大的---说这种话的人一般不了解甚至不认识几个男人。即使表面强大的男人,十个里有九个是外强中干,更别说表面就不“强大”的标本了。)
内心强大是指不动真情,玩弄异性对象于股掌之上么?或者心里刚硬,失恋了也不会哭哭啼啼?或者总是自己甩别人而不会被别人甩?或者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很少或者完全不跟异性拍拖谈恋爱?或者精明算计,永远只便宜不吃亏?或者是赚钱多、职位高、名声响、权力大?或者是坚信自己永远正确,应该被捧着宠着,被人百依百顺?或者以自己为中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总是占上风?或者象男性一样地思想和行动?(虽然世界上的男性各干各的,各想各的,根本没有所谓“统一规律 ”。)
Again,上面的例子是夸张的极端,而且并不见得就一定是错的,需要避免的,或者我一定对它们持反对态度。我提出这些问题的意图是指出所谓”强大的内心“是非常模糊的概念,经常挥舞同样旗帜高喊同样口号的人们不一定想的是同样的事情,也不一定追求同样的目标。
”女儿当自强“ 这个口号本身听上去很好,很振奋,很鼓舞,很积极,很有煽动力,让人感觉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怎么够用。什么是“强”,怎么变“强”,还没搞清楚东南西北,也没有交通工具,即使发足狂奔,或许周围还有声音很响的啦啦队,但仍然到不了目的地,说不定还背道而驰,离目标越来越远呢。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ÎÒ¾õµÃÒ»¸öÈ˳ɳ¤µÄ¹ý³Ì¾ÍÊÇÒ»¸öÈÏʶ×Ô¼º½ÓÊÜ×Ô¼ºµÄ¹ý³Ì£¬±ä»¯Ò»¶¨ÊÇÓеġ£»ÆÄàÂÝÔÚ»ªÈ˼ÒСÂÛ̳Àï×÷ÁË×ܽᣨÁ´½ÓÀïµÚÆß×ù£©£¬ËýµÄËùÓй۵ãÎÒ¶¼ÔÞͬ¡£ÎÒÌØ±ðϲ»¶ËýµÄÐÔ¸ñ£¬ÈÈÇé´ó·½²»¾ÐС½Ú¡£ÏÖÔÚÖªµÀËýÕâÑùÒ²ÊÇ×ÔÎÒµ÷Õû×ÔÎÒÍ×еĽá¹û¡£
http://www.huaren.us/dispbbs.asp?boardi ... ge=&star=1
Ç¿´óµÄÄÚÐÄÕâ´ÊÌýÆðÀ´Í¦À׵ġ£ÎÒµÄÀí½â¾ÍÊǽÓÊÜ×Ô¼º¡£ÄÚºËÎÒ»¹ÊÇÔÞͬµÄ¡£
¾µ»¨£¬ÄãÔÚUCSD»¹ÊÇÔÚSalk Instituteѽ£¿ºÍ¿ËÀï¿ËÀµÃÉϹØÏµÂð£¿ÎÒÃôÈñµØÎÊ¡£
http://www.huaren.us/dispbbs.asp?boardi ... ge=&star=1
Ç¿´óµÄÄÚÐÄÕâ´ÊÌýÆðÀ´Í¦À׵ġ£ÎÒµÄÀí½â¾ÍÊǽÓÊÜ×Ô¼º¡£ÄÚºËÎÒ»¹ÊÇÔÞͬµÄ¡£
¾µ»¨£¬ÄãÔÚUCSD»¹ÊÇÔÚSalk Instituteѽ£¿ºÍ¿ËÀï¿ËÀµÃÉϹØÏµÂð£¿ÎÒÃôÈñµØÎÊ¡£
Man! I just cannot make logical argument in Chinese.
This is why I want to write about the topic, and because I have not thought it through thoroughly (how about these 3 look-alike words, hmm?
), it came out sort of ambiguous.
The issue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is change. Does a person want to change? Some people do, some people don't. Those who do not change are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change.
Not wanting to change i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Some people are perfect the way they are. Some people feel they are perfect the way they are. Some people are perfect the way they are and know it. Some people are not perfect and nevertheless believe they are. That is totally fine. What I wrote is totally irrelevant to these people.
For a bunch of other people, change is something they feel they need and want, and they think about it all the time. That is because they are unhappy and unsatisfied with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lives. They hope change would bring about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lives.
But many people who make a new year's resolution to change various aspects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lives are ultimately frustrated and feel worse because these attempts either fail or never even get started.
There is a fairly popular thought -- I would be happier, life would be better, if I were not me, if I were prettier, smarter, richer, more like XXX (Wendi Deng, for example, or Angelina Jolie), or "stronger in the heart".
Pursuing this line of goals will usually get you nowhere.
Can a person change? Yes, to a certain extent, if you want to.
But thrashing around without a clear and realistic idea where you can reach and want to reach, or day-dreaming about goals based on popular myths, will get you nowhere. And will make you feel worse about yourself and become less satisfied and further dislike yourself. It becomes a vicious cycle.
Having goals and aspirations isn't always better than having none. If my goal is to be like Michael Jordan, I'm being an idiot. I'm wasting my limited resources, ie, time and energy and life, that can be used on something else, like learn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tools to make my life a little better and make myself a little happier. Things that actually work.
So, sometimes not having resolutions is better than having them. It's OK to take some time staying where you are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who you actually are, instead of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
The reason why you don't like yourself may not be because you are not good enough, but that your perception of self is wrong. Rather than trying to be "better", maybe you just need to get a new pair of glasses to look at yourself. The change in attitude is the real change we can believe in.
For some people, of course. Nothing is applicable to everyone.
This is why I want to write about the topic, and because I have not thought it through thoroughly (how about these 3 look-alike words, hmm?

The issue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is change. Does a person want to change? Some people do, some people don't. Those who do not change are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change.
Not wanting to change i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Some people are perfect the way they are. Some people feel they are perfect the way they are. Some people are perfect the way they are and know it. Some people are not perfect and nevertheless believe they are. That is totally fine. What I wrote is totally irrelevant to these people.
For a bunch of other people, change is something they feel they need and want, and they think about it all the time. That is because they are unhappy and unsatisfied with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lives. They hope change would bring about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lives.
But many people who make a new year's resolution to change various aspects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lives are ultimately frustrated and feel worse because these attempts either fail or never even get started.
There is a fairly popular thought -- I would be happier, life would be better, if I were not me, if I were prettier, smarter, richer, more like XXX (Wendi Deng, for example, or Angelina Jolie), or "stronger in the heart".
Pursuing this line of goals will usually get you nowhere.
Can a person change? Yes, to a certain extent, if you want to.
But thrashing around without a clear and realistic idea where you can reach and want to reach, or day-dreaming about goals based on popular myths, will get you nowhere. And will make you feel worse about yourself and become less satisfied and further dislike yourself. It becomes a vicious cycle.
Having goals and aspirations isn't always better than having none. If my goal is to be like Michael Jordan, I'm being an idiot. I'm wasting my limited resources, ie, time and energy and life, that can be used on something else, like learn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tools to make my life a little better and make myself a little happier. Things that actually work.
So, sometimes not having resolutions is better than having them. It's OK to take some time staying where you are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who you actually are, instead of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
The reason why you don't like yourself may not be because you are not good enough, but that your perception of self is wrong. Rather than trying to be "better", maybe you just need to get a new pair of glasses to look at yourself. The change in attitude is the real change we can believe in.
For some people, of course. Nothing is applicable to everyone.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关于人是否能变的问题,再多罗嗦一句。
上大学生物时,我们教授(the one I had a huge crush on)讲到记忆,忽然把手张开放在耳朵后,吐舌头做了个大鬼脸,然后说:“你们的大脑已经跟一秒钟之前有了微小的差异。” 呵呵,这个神经结构上的微小差异不仅当时存在,而且在我的脑子里变成了永久的存在。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神经系统的结构还很粗略,要花好几年时间才能长好,所以最有可塑性。到青春期时又来一轮大规模的重组,把一些旧线路清理清除,一些重要的回路加深加强。这时人脑的思路、能力、范围才正式定性,变得更集中在某些方面,更有效率,但不象小时候那样容易分散,所以可塑性大大降低。
但是并不等于老狗学不到新东西,只不过程度有限,而且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力气才能建筑新的神经回路。所以需要投资更大的精力和决心,而不是象儿童青少年时期那样轻而易举。
当一个人对自己本身感到十分不满,觉得忍受不了现状时,效率比较高的做法是将改进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小修小改而达到最佳效果。调整人生态度,包括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效率比较高的途径,比训练自己变成 Michael Jordan 或者 Tiger Woods 要可行多了(因为你没有四五岁就开始训练)。
上大学生物时,我们教授(the one I had a huge crush on)讲到记忆,忽然把手张开放在耳朵后,吐舌头做了个大鬼脸,然后说:“你们的大脑已经跟一秒钟之前有了微小的差异。” 呵呵,这个神经结构上的微小差异不仅当时存在,而且在我的脑子里变成了永久的存在。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神经系统的结构还很粗略,要花好几年时间才能长好,所以最有可塑性。到青春期时又来一轮大规模的重组,把一些旧线路清理清除,一些重要的回路加深加强。这时人脑的思路、能力、范围才正式定性,变得更集中在某些方面,更有效率,但不象小时候那样容易分散,所以可塑性大大降低。
但是并不等于老狗学不到新东西,只不过程度有限,而且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力气才能建筑新的神经回路。所以需要投资更大的精力和决心,而不是象儿童青少年时期那样轻而易举。
当一个人对自己本身感到十分不满,觉得忍受不了现状时,效率比较高的做法是将改进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小修小改而达到最佳效果。调整人生态度,包括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效率比较高的途径,比训练自己变成 Michael Jordan 或者 Tiger Woods 要可行多了(因为你没有四五岁就开始训练)。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ÎÒÏÖÔÚÒ²¸ã²»ÇåÄãÖ÷Ìùµ½µ×Ïë˵Ã÷ʲôÁË¡£Anyway£¬ÎҾ͵±Äã½²µÄ¸úÎÒÊÇÒ»¸öÒâ˼ºÃÁË¡£


ÔõôcrushÁË£¿ÓÐûÓÐʲô¹ÊÊÂѽ£¿ÎÒ¶ÔcrushµÄ±ê×¼ºÜ¼òµ¥£¬¾ÍÊÇ×÷ÃÎÃε½ÁË¡£»°Ëµµ±ÄêÎÒÆÈÓÚÉç»áѹÁ¦¿ªÊ¼×·ÇóÀèÃ÷¸ç¸çÖ®ºó£¬ºÜ³¤Ò»¶Îʱ¼äÎҸ㲻Çå×Ô¼ºµ½µ×ϲ²»Ï²»¶Ëû--Ö±µ½Ãε½ËûΪֹ¡£ÉÏ´óѧÉúÎïʱ£¬ÎÒÃǽÌÊÚ£¨the one I had a huge crush on£©½²µ½¼ÇÒ䣬ºöÈ»°ÑÊÖÕÅ¿ª·ÅÔÚ¶ú¶äºó£¬ÍÂÉàÍ·×öÁ˸ö´ó¹íÁ³£¬È»ºó˵£º¡°ÄãÃǵĴóÄÔÒѾ¸úÒ»ÃëÖÓ֮ǰÓÐÁË΢СµÄ²îÒì¡£¡±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回gigi,我在洛杉矶贫民区,上一个有钱的笨蛋们呆的贵族学校(据说我们学校有这个名声,跟我的状况没关系
),去过Salk下面的裸体海滩(纯观看,且什么都没看到),跟克里克的关系在于很早前看他的那本“惊人的假说”,结果没看懂 
我倒是觉得Jun说得change是可能的。当然我其实也同意Jun的看法,如果就是口头上把流行的“强大的内心”,或者“女人味”,或者随便什么拿来说说,空泛地想,我也要那样!不见得能do you any good.当我看到这个“强大的内心"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样子的人应该如何如何,那么她碰到什么事情应该怎样怎样应对;下次我碰到类似的事情也尽量这样应对――行动塑造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塑造命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说起来是简单得多了:mrgreen:
还有,我其实是把白金说的例子里面的那种变化(散漫到ocd--ocd是什么?散漫的对立面?),也算作是change的。人的所谓“本性”,我觉得是一个很多面很弹性的东西,好像放了各种成分的果汁,某些成分多了少了(不管是通过职业锻炼还是什么),尝起来可能就是另一个味道。


我倒是觉得Jun说得change是可能的。当然我其实也同意Jun的看法,如果就是口头上把流行的“强大的内心”,或者“女人味”,或者随便什么拿来说说,空泛地想,我也要那样!不见得能do you any good.当我看到这个“强大的内心"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样子的人应该如何如何,那么她碰到什么事情应该怎样怎样应对;下次我碰到类似的事情也尽量这样应对――行动塑造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塑造命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说起来是简单得多了:mrgreen:
还有,我其实是把白金说的例子里面的那种变化(散漫到ocd--ocd是什么?散漫的对立面?),也算作是change的。人的所谓“本性”,我觉得是一个很多面很弹性的东西,好像放了各种成分的果汁,某些成分多了少了(不管是通过职业锻炼还是什么),尝起来可能就是另一个味道。

我说的变化,白博认为不可能的,是哪一种?是不是“做白日梦的人可以考虑不去梦想变成别人”?jun所说的那种变化,我觉得,是不可能任务的。
因为白博显然不是常做白日梦,老想变成“不是自己”的人,所以您老说不可能任务,我觉得也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
虽然我相信很多人自然是不会想也没兴趣这些理论,但也不排除有人会看了心里咯噔一下,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而光是心里打个顿,审视一下否定现状否定自己的习惯,就已经是小小的改变了。
作为一个话痨,我只负责把理论扔出去,有没有人接受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等于生物教授做个鬼脸差不多,想必他也没料到会有个学生那么多年以后仍然念念不忘。实际上至少连我的工作都是 90% 的废话---过时作废,太考虑有用没用就做不下去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抱歉一下,在没有把事情想清楚之前,我随口说出来的话好像是在赌气,但实际上白博上面说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想了很久,给自己整理出比较清楚的思路。
实际上,我公开地发发感慨,就是个 thinking out loud。既不是为了改变别人的想法,说服他们同意我的观点,也不是为了说教,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走上去就可以治病救人了。我写的任何东西,在当时当然是自以为正确的,但出发点并不是要叙述真理或者标准答案。关于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口水,跟其他的口水一样,想到就吐吐而已。
我不认为公开说出来的话,或者印刷在报纸杂志甚至书籍里面的话,有必要当作真理来写,或者作者心里觉得是真理才会拿出来。如果事先的意图是“写出正确的完善的标准答案”,老子肯定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心理方面的话题,对我来说就是感兴趣,跟我对武打片的兴趣一样,无所谓标准答案,更不是为了劝人往哪条路上走,只是拿出来闲扯罢了。如果引起某些人的兴趣,激发一些过去没想到过的新思路,或者有人看了觉得有意思,另外找书和资料系统地自学,那最好。没有也没关系,满足了我的话痨欲望。
过去我也没好好想过为什么要写这些短文,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开头觉得是一种信息交流, public service,似乎还有点责任似的,但至少可以肯定不是为了说教。问题是,责任和目的不能推动我持久地干任何事情,只有兴趣和乐趣才是动力。而人(女人?)最有兴趣的是 self-expression 和与别人的交流。
记得我在毕业后第一个工作里,很想跳槽而害怕,不知道怎么才能跳,人人都说networking 最有效,但是我从来没搞过,门儿都找不到。我去问一个熟人朋友有什么建议,她说,当我遇到一个摸不到门的新问题时,我就去查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呵呵,结果我去查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四五本,看看四五个人各有什么建议,多看几本就心里有了点底,如果不同的人都说应该做ABC,那么ABC应该是比较靠谱的,而他们各自不同的建议,我根据自己的性情和能力选择几条。然后自己去试验,有些太难老子就不用,有些试了不太管用,咱就换掉。反正,不能指望在一本书里找到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更不可能在某一本书里找到所有适合自己的方法途径。
看书,听人意见,我觉得都是要比较杂一点好,如果笃信一套理论,什么都靠它解答,就有点儿玄。因为我没什么信仰,是天生的 skeptic,所以我觉得什么话都可以说,没有什么思想是不能拿出来讲的。错就错了,片面就片面了,有什么大不了呢?把想法和观点用文字公开地贴出来,正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作为人类最需要的,是交流,甲随口说的一句话,能激发乙的新想法,反射到丙耳朵里又是一个新视角。所以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没有交流和互相影响就没有文艺复兴,不管一个人是怎样的旷世奇才,与世隔绝,独自一个人发明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白博随口一句话,诱导我考虑这么多,想明白很多事情,恐怕也不是她的本意目的,但就是达到了启发的效果。You never know what you say can affect (or not affect) others.
另一个想法是,其实做事的目的和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干事业的人,特别是工程师,做出来的钉是钉卯是卯,看得见摸得着,很实在;但是搞文字工作的人,产品就是个交流媒介,写的人控制不了读者反应,报纸什么的,读者要扔就扔,爱看不看,同意也好,反对也好,大骂胡说八道也好,说白了就是硬币砸水里听个响儿,反正你看了脑子里的回路有点儿变化,至于怎么变,变多久,哪儿变,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决定权在你手中,我可管不着。
过去我一直很纠结,如果我写的东西在客观上就是很烂的,只不过主观上看不出来而已,写出来被行家一看就知道是烂的,不值得写不值得读,那我还要不要动笔呢?(不过这个纠结是关于写小说的,对于话痨灌水没有任何作用。
)我写小说到底是为了啥呢?越这么想就越提不起劲来写小说。
几乎整个人生里,我一直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工作上有点强迫症,定量计件性质的工作(例如有很严格的deadline)会让我感到安全可靠,而经常出现变化甚至半途放弃的工作让我非常抓狂。平时也是,喜欢给自己订个to-do list,一条一条干完划掉时有种快感,而没有明确结果或者死线的事件就让我觉得特别扭。我一直想改改这种思路,减轻一点目的性,俗话说的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别这么硬邦邦的把什么都当成作业。现在忽然发现,话痨灌水已经贯彻了无目的不计较的乐趣嘛,把这个思路应用在其他方面就好了。于是豁然开朗,一拍桌子,老子从现在开始要把写小说和工作当作灌水来玩!
我不可能把自己写出来的东西 take it too seriously,看见的人就更不必 take it too seriously。目的性太强,太在意,就不好玩了。文字也好,人生也好,第一重要就是好玩。
上面的长篇口水,不管对别人有没有用,至少对一个人有用,那个人就是我。
(多说一句,其实我这么喜欢话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是那种用文字想事儿的人,什么思想如果不写下来就在脑子里搅来搅去想不清楚,只有诉诸文字才能理清楚。我哪有那么好心为人民服务?真相是多么残酷啊。)
实际上,我公开地发发感慨,就是个 thinking out loud。既不是为了改变别人的想法,说服他们同意我的观点,也不是为了说教,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走上去就可以治病救人了。我写的任何东西,在当时当然是自以为正确的,但出发点并不是要叙述真理或者标准答案。关于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口水,跟其他的口水一样,想到就吐吐而已。
我不认为公开说出来的话,或者印刷在报纸杂志甚至书籍里面的话,有必要当作真理来写,或者作者心里觉得是真理才会拿出来。如果事先的意图是“写出正确的完善的标准答案”,老子肯定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心理方面的话题,对我来说就是感兴趣,跟我对武打片的兴趣一样,无所谓标准答案,更不是为了劝人往哪条路上走,只是拿出来闲扯罢了。如果引起某些人的兴趣,激发一些过去没想到过的新思路,或者有人看了觉得有意思,另外找书和资料系统地自学,那最好。没有也没关系,满足了我的话痨欲望。
过去我也没好好想过为什么要写这些短文,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开头觉得是一种信息交流, public service,似乎还有点责任似的,但至少可以肯定不是为了说教。问题是,责任和目的不能推动我持久地干任何事情,只有兴趣和乐趣才是动力。而人(女人?)最有兴趣的是 self-expression 和与别人的交流。
记得我在毕业后第一个工作里,很想跳槽而害怕,不知道怎么才能跳,人人都说networking 最有效,但是我从来没搞过,门儿都找不到。我去问一个熟人朋友有什么建议,她说,当我遇到一个摸不到门的新问题时,我就去查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呵呵,结果我去查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四五本,看看四五个人各有什么建议,多看几本就心里有了点底,如果不同的人都说应该做ABC,那么ABC应该是比较靠谱的,而他们各自不同的建议,我根据自己的性情和能力选择几条。然后自己去试验,有些太难老子就不用,有些试了不太管用,咱就换掉。反正,不能指望在一本书里找到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更不可能在某一本书里找到所有适合自己的方法途径。
看书,听人意见,我觉得都是要比较杂一点好,如果笃信一套理论,什么都靠它解答,就有点儿玄。因为我没什么信仰,是天生的 skeptic,所以我觉得什么话都可以说,没有什么思想是不能拿出来讲的。错就错了,片面就片面了,有什么大不了呢?把想法和观点用文字公开地贴出来,正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作为人类最需要的,是交流,甲随口说的一句话,能激发乙的新想法,反射到丙耳朵里又是一个新视角。所以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没有交流和互相影响就没有文艺复兴,不管一个人是怎样的旷世奇才,与世隔绝,独自一个人发明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白博随口一句话,诱导我考虑这么多,想明白很多事情,恐怕也不是她的本意目的,但就是达到了启发的效果。You never know what you say can affect (or not affect) others.
另一个想法是,其实做事的目的和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干事业的人,特别是工程师,做出来的钉是钉卯是卯,看得见摸得着,很实在;但是搞文字工作的人,产品就是个交流媒介,写的人控制不了读者反应,报纸什么的,读者要扔就扔,爱看不看,同意也好,反对也好,大骂胡说八道也好,说白了就是硬币砸水里听个响儿,反正你看了脑子里的回路有点儿变化,至于怎么变,变多久,哪儿变,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决定权在你手中,我可管不着。
过去我一直很纠结,如果我写的东西在客观上就是很烂的,只不过主观上看不出来而已,写出来被行家一看就知道是烂的,不值得写不值得读,那我还要不要动笔呢?(不过这个纠结是关于写小说的,对于话痨灌水没有任何作用。

几乎整个人生里,我一直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工作上有点强迫症,定量计件性质的工作(例如有很严格的deadline)会让我感到安全可靠,而经常出现变化甚至半途放弃的工作让我非常抓狂。平时也是,喜欢给自己订个to-do list,一条一条干完划掉时有种快感,而没有明确结果或者死线的事件就让我觉得特别扭。我一直想改改这种思路,减轻一点目的性,俗话说的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别这么硬邦邦的把什么都当成作业。现在忽然发现,话痨灌水已经贯彻了无目的不计较的乐趣嘛,把这个思路应用在其他方面就好了。于是豁然开朗,一拍桌子,老子从现在开始要把写小说和工作当作灌水来玩!
我不可能把自己写出来的东西 take it too seriously,看见的人就更不必 take it too seriously。目的性太强,太在意,就不好玩了。文字也好,人生也好,第一重要就是好玩。
上面的长篇口水,不管对别人有没有用,至少对一个人有用,那个人就是我。

(多说一句,其实我这么喜欢话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是那种用文字想事儿的人,什么思想如果不写下来就在脑子里搅来搅去想不清楚,只有诉诸文字才能理清楚。我哪有那么好心为人民服务?真相是多么残酷啊。)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9-01-04 23:44,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我小心翼翼地回白博:27,马上28。是不是看着过分乐观了一点?
其实我已经悲观了数十年了,最近一两年才慢慢地脱了困。并且我多次阅读数十年的日记,很沮丧地觉得:为什么我所苦恼的还是这些那些那些这些事情,一点都没有改变――但是后来改变还是慢慢出现了。当然改变是在更清楚地理解接受了自己的基础上的。这其中有一些这样那样小的影响,当时都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也许正好是我走到了某一个阶段,它们在我脑子里面徘徊不去,慢慢地我把它们收编好了,好像忽然对生活的理解又打开了一扇门一样。
我看到Jun的长篇大论,一边看一边点头,可是回头已经想不清楚为什么说到这里的了
特别是关于交流的。我一度以为自己社交厌恶,后来发现如果不去关注交流的信息是否一定要正确,是否一定要给别人不错的印象,是否一定要对别人的某些表现作某些性格上的判断,交流止于交流本身,还是很有乐趣的。这一点上网络确实是个很好的平台。

我看到Jun的长篇大论,一边看一边点头,可是回头已经想不清楚为什么说到这里的了

即使想清楚什么是自己希望改变的,也不是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的亚(我看糊涂了已经,也许上面没人这么觉得)
我小时候看见那段“希望拥有足够的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足够的啾啾啾来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还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觉得真有道理呀... 后来被生活教育到考没有智慧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我现在觉得分辨自己什么是能改的什么是最好接受的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跟调试的过程。我有一两个诚心想改但是一直改不掉的毛病。因为自己总也改不掉罪恶感太大的时候我就接受毛病是我的一部分一阵子;被毛病的恶劣后果气到的时候(譬如身体告诉我生活不规律对身体不好),我就拍案而起说靠我受不了你了,然后鼓励自己与人斗其乐无穷,生命在于折腾,不改白不改。
这个摇摆不定的过程体现出的我的没恒心没毅力我很早就接受是自己的一部分了,其中隐含的随遇而安我直接归置成优点了,所以基本上是一个自洽的系统
我小时候看见那段“希望拥有足够的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足够的啾啾啾来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还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觉得真有道理呀... 后来被生活教育到考没有智慧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我现在觉得分辨自己什么是能改的什么是最好接受的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跟调试的过程。我有一两个诚心想改但是一直改不掉的毛病。因为自己总也改不掉罪恶感太大的时候我就接受毛病是我的一部分一阵子;被毛病的恶劣后果气到的时候(譬如身体告诉我生活不规律对身体不好),我就拍案而起说靠我受不了你了,然后鼓励自己与人斗其乐无穷,生命在于折腾,不改白不改。
这个摇摆不定的过程体现出的我的没恒心没毅力我很早就接受是自己的一部分了,其中隐含的随遇而安我直接归置成优点了,所以基本上是一个自洽的系统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ö¸öÄÚÐÄÇ¿´óµÄÈËÕæ²»ÈÝÒ×£¬ÎÒÿÌì¶¼ÐèÒª×ÔÎÒ´ßÃߣº¡°ÎÒ¾ÍÊǸöË×ÈË¡£ÎÒ¾ÍÊÇÉñ¾´Ö´ó¡£ÎÒ¾ÍÊDz»ÔÚºõ±ðÈ˵Ŀ´·¨¡£ÎÒ¾ÍÊDz»°®´ò°ç¡£ÎÒ¾ÍÊDz»°®ÊÕ¼¯¾«Ö¿ɰ®µÄ¶«Î÷¡£¡£¡£¡±Ê±¼ä³¤ÁË£¬ÎÒÒ²·Ö²»ÇåÄÄЩÊÇÌìÉúµÄ£¬ÄÄЩÊÇÇ¿ÆÈ×Ô¼º½ÓÊܵġ£¿´"Ò»¸öÈËסµÚÎåÄꡱ£¬¸ßľֱ×ÓΪ¹ºÎï´ü±©Â¶³ö×Ô¼ºÂòµÄ¶«Î÷¶øº¦Ðߣ¬²»½û´óЦ¡£ÎÒÊÇÓÀÔ¶²»»áΪÕâ¸ö·¢³îµÄ¡£¿ÉϧÉú»î²»ÊÇͯ»°£¬ÈÕ×Ó×ÜÊÇÒª¹ýÏÂÈ¥µÄ£¬×ÔÎÒ´ßÃßÓë×ÔÎÒ½ÓÊÜ»¹ÊǵýøÐÐÏÂÈ¥¡£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在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者神经够不够粗大,而且为什么在每样事情上都羡慕别人鄙视自己。看别人随便说什么或者做什么都是“优点”,都是敲打自己“为什么我没有”的棒子,结果呢?
我觉得根源上还是一种对自己太苛的习惯,无意识地在生活每一个角落里寻找“我一文不值,我没用,我很差”的证据。这很可能是从小的环境灌输的习惯,父母和老师经常用“你看看谁家谁家的孩子考试分数比你高,比你乖,你这也不如他们,那也不如他们!”来鞭策你,控制你的行为和思想,并且制造一种强烈的恐慌,如果你不全面接受和服从,后果会非常可怕非常恐怖。
所以你无时无刻无时不在跟周围的人比较,在比较中发掘自己的差,别人的好。如果父母本人的攀比能力就特别强,也会在耳濡目染中训练出攀比能力特别强的儿女,任何事都可以总结出“我的人生最差最失败”的结论。这样,人生就是不停的自我折磨和自我贬低,虽然令当事人很不快乐,但却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习惯了,因为这是你唯一知道的生活方式,因为别人从来没教过你爱护自己,表扬自己,不攀比,不羡慕别人,满足而安全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此类陷阱里的人我见得多了,不限于 gigi 同学所描述的状况。
我觉得根源上还是一种对自己太苛的习惯,无意识地在生活每一个角落里寻找“我一文不值,我没用,我很差”的证据。这很可能是从小的环境灌输的习惯,父母和老师经常用“你看看谁家谁家的孩子考试分数比你高,比你乖,你这也不如他们,那也不如他们!”来鞭策你,控制你的行为和思想,并且制造一种强烈的恐慌,如果你不全面接受和服从,后果会非常可怕非常恐怖。
所以你无时无刻无时不在跟周围的人比较,在比较中发掘自己的差,别人的好。如果父母本人的攀比能力就特别强,也会在耳濡目染中训练出攀比能力特别强的儿女,任何事都可以总结出“我的人生最差最失败”的结论。这样,人生就是不停的自我折磨和自我贬低,虽然令当事人很不快乐,但却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习惯了,因为这是你唯一知道的生活方式,因为别人从来没教过你爱护自己,表扬自己,不攀比,不羡慕别人,满足而安全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此类陷阱里的人我见得多了,不限于 gigi 同学所描述的状况。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