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lecanos 跟香港电影有那么一点颇重要的联系。吴宇森在美国正式发行的第一部影片是喋血双雄,就是他搞的。九十年代初,Pelecanos 才三十几岁,一边做着杂七杂八的工作(餐馆业,零售业,甚至还买过女鞋),一边给本地一个独立电影公司 Circle Releasing Corp 打工。因为不是纽约也不是洛杉矶,只是小本生意,一对希腊裔兄弟 Ted and Jim Pedas 从连锁电影院做起来,后来参与独立电影制作和发行。Pelecanos 在那里干的时候,帮助 Coen 兄弟制作了他们最早的几部独立小成本影片 (Blood Simple, Raising Arizona)。昨晚我问他是怎么发行了喋血双雄的。他说是偶然看见一个盗版录影带,上面的字幕都粗陋不通,词不达意,但一看就觉得好喜欢,于是拿去跟 Pedas 兄弟商量正式引进。
此后吴宇森的几部港片(包括辣手神探和喋血街头)继续被美国的独立电影界引进发行,在圈子里名声哗地一下子就传开了。在此之前,欧洲已经对他有所了解,但是他在美国的口碑和后来打入好莱坞的过程,跟 Pelecanos 这第一步有直接的关联。
我还问他,参与 The Wire 编剧工作对他的小说写作有没有影响。他说当然,影响很大,"stripped away a lot of stuff in my writing." 喃喃自语的讨论少了,写小说更加以形象和行动为主干。
他的小说里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种族关系和冲突,写过三四本黑人侦探 Derrick Strange 为主角和主要叙述视角的系列小说。一个青年男读者站起来问他,"你看,今晚的来听你讲话的书迷几乎全部是白人面孔,你有什么感想?" 他笑笑说道,"这也不奇怪,如果是 Walter Mosley 的见面会,来的书迷一定大部分是黑人读者,虽然他跟我写的几乎是一样的小说。"(我心里咚地一跳,果然他也看 Mosley 呀。)"人都习惯跟象自己的人聚在一起,这是自然现象," 他说。"我经常 hang out 的圈子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希腊移民后裔。" 但是,他说他知道自己的小说有很多黑人读者,收到过他们的信,电邮,反馈等等,就是不会经常在签名和见面会上看见而已,"我不介意。"其实当晚爆满的讲座里面也有四五个黑人书迷坐在那里,但是一个也没有站起来提问。让我的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
这是我第二次看见他。前两年的 National Book Festival 上已经远远看到过一次,这次离得近多了。但是总体印象还是一样,感觉已经很熟悉这个人,毕竟,文如其人。
他说,最新的小说 The Turnaround 里面的一个主角是最接近自己的人生经历的角色("天晓得为什么花了我二十年才写这么一个自传式人物")。爸爸是希腊移民,入伍过海军陆战队,开个小餐馆,起早贪黑拼命工作养家。他自小(十一岁)就在餐馆里帮忙,十九岁的时候,爸爸生病不得不退休,儿子只好辍学接手餐馆运作。在小说里,男主角不得不留在这个家庭生意里一干就是几十年,到中年以后感到特别失落,充满后悔。很显然,Pelecanos 是在写自己的 alternative 命运呢,如果他没有回去上学,没有另找出路,一不小心这辈子就会卡在小说里的命运了。书中有很多很多关于开餐馆的细节,想必点滴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和回忆。
在站谈会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变成你?”这种类型的。当然没人直接这么问,而是问:你是怎么出版小说的,你觉得从未出版过的新作者有希望中彩吗,你是怎么写人物的,怎么收集资料,怎么选题,怎么捕捉栩栩如生的对话,怎么写(是否打提纲,修改几遍),甚至还有一个满脸长胡子,戴着眼镜,看不清长什么样儿的中年男问,如果我有一个好故事的主意,怎样才能保护我这个主意不被盗用。
我肚子里暗骂,“你TMD有这功夫担心被人盗用,不如把它写本儿书,如果这主意有那么好,早TMD出版了。”
作为公众人物,半畅销书作家,影视圈人物,George Pelecanos 给人一种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实在诚恳的印象,没有什么口吐莲花,也不高高在上,从来没有言必称尼采福柯什么的。他不是科班出身,没上过爱荷华文学写作工作室,三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一边打工一边写,而且就住得社区还没我家高级呢。所以很多人有种幻觉,好像“他能成功出版畅销书,那我也能”。相信没有读者会追着 Ian McEwan 或 Joyce Carol Oates 问,我这个业余作者怎么才能出版小说?想必这种“我怎样才能变成你”的问题他已经听过一千遍了,不过没显出不耐烦的样子,连无聊的问题都一一认真回答。
越听他解释自己是怎么“成功”的,我越明白地感觉到这些提问的人都还蒙在鼓里,永远也变不成 George Pelecanos。这些人以为“他跟我一样,他能红我为什么不行”,只不过是因为 Pelecanos 没给人一种天赋奇才的感觉,但是他跟大多数人绝不“一样”。
有人问他,你怎么写出这么多生动的人物和对话的?他说,我从小就天天坐公车进城去爸爸的餐馆帮手,看见无数的人,听他们说话;现在也是随便进个酒馆,静静地在那里坐上一个钟头就能听见很多有趣的人和事。The Turnaround 里面有不少关于 Walter Reed Army Medical Center 的场景,受伤治疗的伊拉克战争军人,他说,我都是直接从现实里搬来的,哪儿会想象出这么生动的场景和对话?他说他为了收集资料,跟着假释官员、动物救援者、地毯装修工、警察,三教九流粘在一起,听他们侃大山,观察他们工作,一一记在脑子里。最早的时候,一边当推销员,一边搞电影发行,一边在拍纸簿上写小说,“一大早四五点爬起来躲在小房间里写小说,”他回忆道。现在,除了搞影视方面的工作,他仍然几乎一年出一本小说,做完 research 之后,他每天都写,白天写,晚上改,一周写七天,一般五个月就能写完一本书。He works his butt off!
我对 Pelecanos 的印象是,其实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决不是那种左右逢源夸夸其谈魅力四射的人,但是人生经历,特别是早期家庭的影响,决定了他的 work ethic 和无所畏惧的实干能力;加上对别人的同情和好奇,耐心的倾听和观察的习惯,他不成功就没有天理了。但这些都不是人人具有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脑子和精力根本没那么勤快。写小说写剧本搞创作跟其他工作一样,一点也不好玩,一点也不轻松。大多数人是懒的,即使有许多“极好的主意”,也没有那个力气和精力和 motivation 一日一日挤出时间写下来。Face it, we would rather sit in the couch watching TV or sleep or eat potato chips.
一个人的时间花在什么上面是看得见的。实际上,极少数人能通过主观努力而变成象 George Pelecanos, Stephen King, Laura Lippman, David Simon, 甚至 JK Rawlin 和 John Grisham 那样的人。这也没什么,因为每个人到了成年阶段,性格(基因与环境的总和)早已注定,而性格决定命运。做不了畅销书作家、影视名人、成名成家,这有什么可耻的呢?时间花在专心生儿育女,照顾家人相亲相爱,或者广交朋友乐于助人,或者养花种草,钻研厨艺,云游四海,或者术业专攻为人民服务,即使是最无为、最与世无争的人,也能对身边的人产生正面的影响,给别人带来幸福。花在这些事上面的时间,并无一分钟是浪费的。Pelecanos 喜欢描写的人,也都是这么普通的凡人。真正浪费掉的时间、生命、精力、脑力,是坐在那里幻想“我怎样才能变成XX这样的畅销书作家/影视名人/富翁大亨/绝代美女/名利双收?”

没带照相机,只好用手机,光线又差,总之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