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这些曾经受过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人,看Brideshead Revisited被深深的迷住了,即使没有任何天主教的背景知识或者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是个来自热带理想国的人,没什么规则约束,吃吃香蕉水果,想和谁好就和谁好,如果来看Brideshead Revisited,大概会迷惑不解,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我觉得判断某件事情对不对,以下的简单原则可以适用:如果这件事情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那么就可以去做没什么问题。但是天主教里面明确说:男女不可以离婚,如果配偶还健在,就不能和别人结婚。显然执行这一条规则严重伤害了很多人,即使双方都觉得对方是怨偶,仍旧无法离开对方。如果某条规则鼓励人们suffer,不鼓励他们取得幸福,我觉得这就很不对。Julia要和Rex结婚,实质上没有妨害任何人,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觉得这件事情上Julia很无辜。不管Julia自己怎么看,有错的是规则,不是Julia。但是被洗脑的人不敢质疑规则,百思不得其解就会觉得错的是自己,这种现象到今天也很常见。
Waugh本人写的书忠实地体现了他自己的思想,他质疑宗教的作用,所以他写这些人百般痛苦,写了被摧毁的Sebastian,还有被摧毁的Cordilia。Sebastian脑子里想的是怎样自我麻醉的一套或者什么都不想这不相干,重点是,Sebastian最终终结在一个远离故乡,远离所有认识的人的地方,常常喝的大醉,随时会倒毙街头,这种生活怎么也说不上是找到了宁静,最多是麻木吧。问题的关键是,Waugh本人没有勇气指出:天主教让无辜的人suffer,所以天主教是Nonsense,他也是个被洗脑的人。如果事先假设作者的逻辑不会错,作者一定会写出逻辑完美言之成理的作品,那就要被迫接受书中的逻辑推理:这些人痛苦是因为他们做了错事,最后他们改正了,所以不痛苦了。这本书反映的与其说是天主教的正当性和不可撼动性,不如说是反映了作者本人深刻的矛盾。他比一般盲信不敢反抗的教徒走的要远的多,他写出Julia哭着指责Bridey太残酷,写出借宗教之手作恶的Lady Marchmain,Sebastian即使最后皈依了仍旧尖锐的指出Lady Marchmain错的离谱,写出的确是虔诚信徒但事实上荒唐可笑的Bridey, 甚至最后让Charles对Julia说你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你妈妈和nanny在婴儿室给你灌输了无数胡说八道,这一句其实已经是事实,但是Waugh没有勇气正面承认他写下的这些话。他迈不出最后决裂的一步,反而又退缩了回去。不是说天主教一定不能信,但是如果信了以后始终矛盾痛苦,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却没有决裂的勇气,没法享受决裂后的海阔天空而终身坐困愁城,我觉得是很无谓的一件事情。如果一定说要有什么正面的效果,就是催生了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让我们读者把快乐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
我觉得我们这些受过儒家文化影响的人很容易和这类作品有共鸣。儒家文化里有很深刻的自我压抑的特点,据说也是为了serve一些虚无缥缈的greater good,和天主教从某个方面讲还真的蛮像的。不过我一直不太信这一套,也特别不喜欢儒家文化里面“权威不可反抗”的观点,所以在看Brideshead Revisited的时候很自然的就站到激进那边去了。
大概我最终是按照作者subconscious层面的想法来解读这篇作品,而不是按照作者conscious层面的意愿,虽然有自作多情的可能性,不过Waugh在这篇作品里的矛盾实在是太明显了,事实上这种矛盾性在英国/中国文学作品里很常见,比如那一票catholism convert作家的作品,还有李安同学的电影。这种矛盾性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passive aggressive,常见于被压抑的与人的自然人性过不去的文化中的受害者身上。
忘了提醒了,这个讨论串剧透大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