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她回来,九林告诉她:“五爸爸到满洲国做官去了。”
这本家伯父五爷常来。翠华就是他两个妹妹做的媒。他也抽大烟。许多人都说他的国画有功力。大个子,黑马脸,戴着玳瑁边眼镜,说话柔声缓气的。他喜欢九莉,常常摩挲着她的光胳膊,恋恋的叫:“小人!”
“五爸爸到满洲国去啦?”
“他不去怎么办?”乃德气吼吼的就说了这么一句。
她先还不知道是因为五老爷老是来借钱。他在北洋政府当过科长,北伐后就靠他两个妹妹维持,已经把五奶奶送回老家去了,还有姨奶奶这边一份家,许多孩子。
以上描写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要找到“五爸爸”的原型,理应不难。丰润张家在满洲国做过官的,只有一个,叫张允恺。秦翰才《满宫残照记》里附有傅仪小朝廷的职官表,允恺所任职务为宫内府掌礼处处长。《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张宪文等主编)这样介绍他:“张允恺(1875-?)字季才。河北丰润人。清举人。曾任清政府驻德国公使馆译员;1912午后任驻德国公使馆二等秘书,后改任驻丹麦公使馆二等秘书;1921年7月任驻德国公使馆代办;1927午后在北平经商,任欧亚公司主任;1933午至1941年任伪满洲国宫内府掌礼处长。”他任职驻德公使期间,有一次徐悲鸿和蒋碧薇游学到柏林,张允恺给徐悲鸿很大的帮助,还认蒋碧薇做干妹子。回国后,他还任过北京市政府的一个什么“坐办”之类的官职(资料不在手边,具体官职此略)。他是兄弟中唯一娶过姨太太的――还是个洋人。《小团圆》里说他老来借钱,当是从德国回来后。但是,“在北洋政府当过科长”,职位大概不是太准确。

张允恺是张人骏的四子,大排行第八。一般的资料都记载张人骏有六子二女,其中长女是个有名的人物,她嫁给王懿荣的长子,八国联军时和公公婆婆一起殉难,《清史稿》里也记有一笔。另外一女,嫁给天津徐氏。她们都是允恺的姐姐。还有一个妹妹早逝,史料中很难见到,但在蒋碧薇的回忆录中倒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蒋碧薇长得像她,张允恺才认作干妹子。《小团圆》中提到“两个妹妹”,实际生活中,倒应该是两个姐姐。
张允恺的父亲张人骏和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关系甚亲。1903年初张佩纶去世,其时张人骏正在河南巡抚任上,听到堂叔的噩耗,“悲痛集胸郁闷”。不久,他“遣允恺赴金陵”,帮悲痛中的李菊耦、张志潜料理家事。因此,有理由相信,张允恺和张爱玲一家有比其他亲戚更密切些的感情。“他喜欢九莉,常常摩挲着她的光胳膊,恋恋的叫:‘小人!’”――《小团圆》里这段描写,大概是实录。
但是,按辈分来讲,张允恺却是张爱玲的从堂兄,这和“五爸爸”的身份完全不符。况且,五爸爸“国画有功力”,这在有关张允恺的史料里也从未见到。
丰润张家中有国画功底的倒是有一人,名曰张恂。他毕业于清末的京师译学馆,民国年间常在天津《北洋画报》上发表画作。他是允恺的堂叔,和允恺的胞弟允亮――他译学馆的同学,同是民国期间丰润张家的文化人。他是画家,允亮是目录学家。从傅增湘和张元济的一些零星记载来看(此处不展开),张恂和张允亮曾经较多时间在上海,但具体活动文献记载很少。张恂有好些姊妹。以他来对号“五爸爸”的身份和“国画功底深”这两点,倒是很符合――可是他何曾在满洲国干过?
看来,张爱玲记忆出现错乱。按年龄讲,张允恺和张爱玲的二伯父差不多,会不会因为年龄因素,造成张爱玲的误记?如果这种猜测属实,则“五爷”应该是老哥。从《小团圆》我们了解到,他是多么喜欢年纪上可做自己女儿的小堂妹――我们的“祖师奶奶”张爱玲。
但是,我们也不能轻易排除另外的可能。也许她本来写的是张恂,而误把允恺的事安到他身上?抑或,故意把二者杂糅而成,只是一个“文学形象”?
至于说“五爸爸”是张志潭,则明显不符。张志潭在小说第六章里被称为“十一爷”,区分是很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