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才女斗不过戏子
[转帖]才女斗不过戏子
8挂一篇
---------------------------------------------------------
才女斗不过戏子
星探
最近张爱玲的《小团圆》大热,看网上对号入座的八卦很热闹,反倒失去了看的兴趣。
出国后看到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发现国内那些所谓张学专家不过占了一些资料上的便宜,跟着胡的屁股后面放屁。比如新闻出版署有个叫于青的,写了本张的传记,一面搞出版封锁,一面自己借机谋利。当初俺供职的地方没给出版署进贡,吃了苦头,只好摘登于青写的传记,俺读起来觉得狗屁不通,根本不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文字。看了胡著,就明白于青的东西为什么难看了,自己文字不灵,狼吞虎咽地抄书,就是那个结果。所以现在因网络发达,出版也不得不开放了,管事儿的老爷们私房钱也要少了。
隔得远了,想得到真相很难,有时要想象。这次出版《小团圆》,网上扒真身,对桑弧导演的损害很大。桑弧的儿子在上海教书,我刚好和他的学生后来同学,大家说起来都说他是老实人。我也借这个关系见过桑弧,觉得他的确是个老实人,其夫人是圈外人士,倒奇怪为何张要把他写得那样不堪。但也在那次见到桑弧后不久,我又见到一位来自香港的老影人叶逸芳,著名的《三笑》就是他编剧的。他说起在解放后在上海被批为低俗,搞得没有工作,在乡下种了几年桃子,只好移居香港。说起那些进步的电影人士,他自然没有什么好话。
叶逸芳的外甥葛伟卿,原来是文华公司的摄影,和石挥合作过《我这一辈子》。葛后来到了长影,受了很多苦,最后在电影学院退休。我后来在北京见到了葛老师,葛是个直性子,说起桑弧,他也有不同意见。他说桑弧善于搞关系,当初他们领工资的时候都是在桑弧家领的,解放后批资方代表,挨批的反而是陆洁(三十年代联华、四十年代文华厂长)。
想想张对于桑弧是不是有种情绪?一种是个人感情上的,据说桑弧和张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有人到桑弧家做媒,因为家人不同意,桑弧只好和张断了来往。另一种是个人境遇上的,张不见容于当局,桑弧反而在新上海如鱼得水,从小导演成了大导演。张为了养活美国丈夫,不得不在香港编剧本的时候,回忆起从前的合作,想起这边的大导演桑弧,会不会有些咬牙切齿呢?
看《今生今世》时,想起一个真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看张的小说,人事洞察皆文章,轮到自己头上,端个才女的架子无人敢追,叫一个混混占了便宜。其实,没有胡兰成,也有张兰成李兰成,才女们说的多作的少,在个人情感上不堪一击才是真的。而因为有了胡兰成这一段,你叫桑弧的家人把你当个没出过家门的闺秀,那不是笑话吗?
本来没想说张爱玲,想多了就搞串了,越扯越远。
我很喜欢桑弧的《哀乐中年》,那次见他,主要是谈这部片子。桑弧说故事来源于他的一位朋友的故事,他受其感染,自编自导,这部作品对他很重要。
说到片子,自然要提到主演石挥和朱嘉琛。电影里面的中年实际上是石挥演的老校长,他太太早死,有个儿子(由韩非扮演)娶妻生子,生活富裕,和他已经没什么共同语言。学校来了个年轻的女教师朱嘉琛,是石挥老朋友的女儿。老朋友也是早年丧妻,再娶了,孩子受虐待,结果早早死掉了。最后经过一番波折,中年爱上了女青年,冲破阻力终成眷属,又开创了新的事业。
说起来,桑弧告诉我:朱原来是黄宗江的前妻。黄写过一个话剧《大团圆》,改成同名电影,参加演出的是他的一帮哥们儿,导演丁力,演大姐夫的程述尧(黄宗英的第二任丈夫,上官云珠的第三任丈夫)和大弟弟的孙道临都是黄的同学,被他一起拉到了电影界。《大团圆》出品的清华公司是文华老板吴性栽专门为金山成立的,和桑弧主导的文华公司是姊妹公司了。朱在《大团圆》里面演小妹,最后才出场,没多少戏,但清新可人,非常有书卷气,这在当时上海的女演员中是少见的。桑弧非常喜欢朱的气质,选中了她来主演《哀乐中年》。解放后,她随黄宗江参军到南京前线话剧团,后来两人离婚。韶光一现的朱嘉琛,只有这两部电影作品传世,非常令人遗憾。
至于石挥,桑弧说,他娶了京剧名伶童芷苓的的妹妹童葆苓,文革中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演杨子荣的童祥苓,是她们的弟弟。童葆苓在石挥死后嫁给了戏剧家马彦祥。
那之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上说张爱玲是《爱乐中年》的编剧,桑弧则反驳说,该片和张爱玲没有关系。后来张又改了口气,说只是顾问,拿了顾问费,时间长了搞错了。前几天俺终于看到了张爱玲的电影编剧处女作《不了情》,里面男主角刘琼感叹泡妞不易的时候来了句“哀乐中年”,这电影《哀乐中年》出身真有点不清不楚。
再说叶逸芳先生,我和他见面是因为《小城之春》的制片吴承镛先生。我到吴先生家,吴推荐说他有位老朋友在香港,写了本书,有好多老电影掌故。巧的是,几天后叶到上海探亲,吴就介绍我到吴家见了叶先生。三人聊了一气,叶先生告辞,我也回招待所,正好一路。两人路上再聊,叶先生说,两人有缘,请我到咖啡馆里继续聊。他告诉我,可以到北京找他的外甥葛伟卿,去借那本书。
我回北京后找到了葛伟卿,借到了《论尽银河》。里面提到白杨的前夫,人称“一时骏彦”,这个“骏”是张骏祥,“彦”是马彦祥。张骏祥知道的人很多,查上海解放初的报纸,上面开始还辟谣,说白杨和当时在武汉参军的张骏祥感情很好。没多久,新婚姻法出台,新事新办的新闻里白杨和蒋君超出现在结婚登记处。
再看《中国戏剧》杂志,有篇回忆录,提到“我和彦祥结婚的时候”如何如何的。一看这作者,不是童葆苓,叫云燕铭,也是位京剧名伶。这都哪是哪啊?用现在的话说:贵圈真乱。
直接在网上写贴子,没打草稿,刚发现搞错了。“一时俊彦”最早是看李翰祥的回忆录得来的,该回忆录原来在香港连载的时候叫《三十年戏说从头》,后来农村读物出版社出了大陆版,叫《影海生涯》。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本八卦书,当时感觉香港人真好玩,回忆还可以这么写。相对来说,大陆人太严肃了,梅兰芳的《我的电影生活》干巴巴的,有位三十年代天一公司编导高梨痕先生有本回忆录,写的人和事俺又大部分不知道,因《武训传》含冤的孙瑜先生的《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又太抒情了。
《论尽银河》也是蛮八卦的,不过各章主题很鲜明,算是又一本八卦书吧!其中有些资料在我看来确实独特,比如有关上海影坛龙套们的来路,《渔光曲》为什么能连演84天,还有张图片:赵丹和黎明晖一起在双十节摆双十的姿势。其实过去国产片根本没有市场的,一般只在一家影院上映。《渔光曲》所谓连映84天,也是在一家而已。但这84天也来之不易,有一位和电影无关的青年自己出资在上海发行最大的《新闻报》上做了广告,号召大家支持国产电影,支持《渔光曲》,才有了后来的盛况,书中还有这位青年和蔡楚生的合影。
扯了这么多,其实是因为看到了马彦祥儿子马思猛的文字。马思猛的祖父马衡曾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是北大的教授,还是宁波“武训”叶澄衷的女婿。第一次听说叶澄衷就是从叶逸芳的口中。叶逸芳也是宁波人,小时候很穷,上的是免费的澄衷学堂。现在网上关于叶澄衷的文章不少,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听说他小帆板发家成“五金大王”又斥资兴学的事迹,是很震惊的,想不到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人。
想到吴祖光的父亲也是故宫博物院出身的,一查吴父景洲先生还有回忆录,里面提到马衡,原来两人算是对头。吴景洲因为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易培基的盗宝案被牵连,马衡是继任院长,两人的儿子倒是关系不错,马彦祥和云燕铭结婚,借的是吴祖光的房子,后来吴和新凤霞结婚他们才搬走。根据回忆录,马彦祥和吴祖光是国立剧专的同事,校长余上沅是吴景洲的表妹夫,办理案子的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郑烈是曹禺的岳父。由此看来小人物确实玩不起戏子,文怀沙在重庆时没名气,老爸也没人家名气大,心里怕是不知有多嫉妒呢!
当初看台湾报纸,有人说有四大无耻文人,想半天只拼凑出郭沫若和曹禺。曹禺和郑秀离婚,倒真是聪明之举,都往和方瑞的婚外恋上扯,我看倒也未必吧!如果不离婚,曹禺怕是早就受牵连了。郑秀为了她的家宝在机场辞别父亲,没有到台湾,得到的是曹禺的离婚。文革中陪丧妻的他扫街,等他解放,得到的是他再娶的消息。这次大师娶的是李玉茹,早年没娶过戏子,晚年也要补上。清华毕业的郑秀也算是才女,却一生碌碌,半生孤独。
搜索马思猛,找到了一篇采访云燕铭的文章,作者是马的小学同学万伯翱。万伯翱是万里的儿子,贵族小姐万宝宝的大伯。万和马合作写了一本关于孟小冬的传记,从网上流传的文字看,万的文笔要好过马。万在二十多年前穿着军装的时候就当过电影编剧,电影起先名叫《一个少女和她的三个影子》,由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在拍摄中,导演杨延晋和副导演为女主角李凤绪大打出手,副导演带女主角离开,此事被登在当时中国唯一的周末版--《中国青年报•星期刊》,杨延晋和潘虹的故事也被隐约提起,流氓导演的名头算是做实了。最后当时很有名的女演员河南人赵静被请来收拾残局,影片改名为《两个少女》上映,无甚反响。余下素材后来又被剪成短片《少女和小偷》,和另外一部短片《山的女儿》一起上映,结局也是无声无息。值得一提的是《山的女儿》的男主角是葛优,这大概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他在同一年拍了两部电影,无法证实谁先谁后)。杨延晋之后也拍了几部电影,不再有“新锐”导演的名声,东一榔头西一杠子,最后迷上了琼瑶剧,娶了同样写言情小说的台湾作家玄小佛。不知才女使了什么法术,这之后正当盛年的杨导演居然再无作品问世。
关于资料的话题,补充点材料。上海华东师大的教授陈子善,因搞张爱玲的资料出名。原来不过是中文系资料室的管理员。因为身份之便,把旧报刊上的东西化为己有,改造改造,就成了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一位教古典文学的姓许的老师,因为文革,两个儿子都没上大学,自己也在讲师的位置上退了休。两个儿子,一个叫许总,一个叫许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结在中文系的资料室担任管理员,现在是古典文学教授,他的简历上没有学位方面的资料,资料室就是他的大学。许总也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现在是江苏社科院的研究员。
在南京读书的时候,金庸和琼瑶风靡,无奈在图书馆借不到这些流行读物。那时去图书馆,年轻的女工作人员一般都像我们在课堂上一样低头偷偷看书,而不是对其服务的对象抬头相迎,我们被吆来喝去之后恨恨地看上两眼,看到的多半是花花绿绿的通俗小说封面。中文系里,研究生们传说:系里的金庸小说都被程千帆先生霸占了,他们都看不到。在章培恒先生发表评论说金庸小说比姚雪垠的《李自成》更有深度的时候,我猜想复旦大学中文系里收藏的金庸小说大概都被他霸占了。
---------------------------------------------------------
才女斗不过戏子
星探
最近张爱玲的《小团圆》大热,看网上对号入座的八卦很热闹,反倒失去了看的兴趣。
出国后看到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发现国内那些所谓张学专家不过占了一些资料上的便宜,跟着胡的屁股后面放屁。比如新闻出版署有个叫于青的,写了本张的传记,一面搞出版封锁,一面自己借机谋利。当初俺供职的地方没给出版署进贡,吃了苦头,只好摘登于青写的传记,俺读起来觉得狗屁不通,根本不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文字。看了胡著,就明白于青的东西为什么难看了,自己文字不灵,狼吞虎咽地抄书,就是那个结果。所以现在因网络发达,出版也不得不开放了,管事儿的老爷们私房钱也要少了。
隔得远了,想得到真相很难,有时要想象。这次出版《小团圆》,网上扒真身,对桑弧导演的损害很大。桑弧的儿子在上海教书,我刚好和他的学生后来同学,大家说起来都说他是老实人。我也借这个关系见过桑弧,觉得他的确是个老实人,其夫人是圈外人士,倒奇怪为何张要把他写得那样不堪。但也在那次见到桑弧后不久,我又见到一位来自香港的老影人叶逸芳,著名的《三笑》就是他编剧的。他说起在解放后在上海被批为低俗,搞得没有工作,在乡下种了几年桃子,只好移居香港。说起那些进步的电影人士,他自然没有什么好话。
叶逸芳的外甥葛伟卿,原来是文华公司的摄影,和石挥合作过《我这一辈子》。葛后来到了长影,受了很多苦,最后在电影学院退休。我后来在北京见到了葛老师,葛是个直性子,说起桑弧,他也有不同意见。他说桑弧善于搞关系,当初他们领工资的时候都是在桑弧家领的,解放后批资方代表,挨批的反而是陆洁(三十年代联华、四十年代文华厂长)。
想想张对于桑弧是不是有种情绪?一种是个人感情上的,据说桑弧和张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有人到桑弧家做媒,因为家人不同意,桑弧只好和张断了来往。另一种是个人境遇上的,张不见容于当局,桑弧反而在新上海如鱼得水,从小导演成了大导演。张为了养活美国丈夫,不得不在香港编剧本的时候,回忆起从前的合作,想起这边的大导演桑弧,会不会有些咬牙切齿呢?
看《今生今世》时,想起一个真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看张的小说,人事洞察皆文章,轮到自己头上,端个才女的架子无人敢追,叫一个混混占了便宜。其实,没有胡兰成,也有张兰成李兰成,才女们说的多作的少,在个人情感上不堪一击才是真的。而因为有了胡兰成这一段,你叫桑弧的家人把你当个没出过家门的闺秀,那不是笑话吗?
本来没想说张爱玲,想多了就搞串了,越扯越远。
我很喜欢桑弧的《哀乐中年》,那次见他,主要是谈这部片子。桑弧说故事来源于他的一位朋友的故事,他受其感染,自编自导,这部作品对他很重要。
说到片子,自然要提到主演石挥和朱嘉琛。电影里面的中年实际上是石挥演的老校长,他太太早死,有个儿子(由韩非扮演)娶妻生子,生活富裕,和他已经没什么共同语言。学校来了个年轻的女教师朱嘉琛,是石挥老朋友的女儿。老朋友也是早年丧妻,再娶了,孩子受虐待,结果早早死掉了。最后经过一番波折,中年爱上了女青年,冲破阻力终成眷属,又开创了新的事业。
说起来,桑弧告诉我:朱原来是黄宗江的前妻。黄写过一个话剧《大团圆》,改成同名电影,参加演出的是他的一帮哥们儿,导演丁力,演大姐夫的程述尧(黄宗英的第二任丈夫,上官云珠的第三任丈夫)和大弟弟的孙道临都是黄的同学,被他一起拉到了电影界。《大团圆》出品的清华公司是文华老板吴性栽专门为金山成立的,和桑弧主导的文华公司是姊妹公司了。朱在《大团圆》里面演小妹,最后才出场,没多少戏,但清新可人,非常有书卷气,这在当时上海的女演员中是少见的。桑弧非常喜欢朱的气质,选中了她来主演《哀乐中年》。解放后,她随黄宗江参军到南京前线话剧团,后来两人离婚。韶光一现的朱嘉琛,只有这两部电影作品传世,非常令人遗憾。
至于石挥,桑弧说,他娶了京剧名伶童芷苓的的妹妹童葆苓,文革中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演杨子荣的童祥苓,是她们的弟弟。童葆苓在石挥死后嫁给了戏剧家马彦祥。
那之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上说张爱玲是《爱乐中年》的编剧,桑弧则反驳说,该片和张爱玲没有关系。后来张又改了口气,说只是顾问,拿了顾问费,时间长了搞错了。前几天俺终于看到了张爱玲的电影编剧处女作《不了情》,里面男主角刘琼感叹泡妞不易的时候来了句“哀乐中年”,这电影《哀乐中年》出身真有点不清不楚。
再说叶逸芳先生,我和他见面是因为《小城之春》的制片吴承镛先生。我到吴先生家,吴推荐说他有位老朋友在香港,写了本书,有好多老电影掌故。巧的是,几天后叶到上海探亲,吴就介绍我到吴家见了叶先生。三人聊了一气,叶先生告辞,我也回招待所,正好一路。两人路上再聊,叶先生说,两人有缘,请我到咖啡馆里继续聊。他告诉我,可以到北京找他的外甥葛伟卿,去借那本书。
我回北京后找到了葛伟卿,借到了《论尽银河》。里面提到白杨的前夫,人称“一时骏彦”,这个“骏”是张骏祥,“彦”是马彦祥。张骏祥知道的人很多,查上海解放初的报纸,上面开始还辟谣,说白杨和当时在武汉参军的张骏祥感情很好。没多久,新婚姻法出台,新事新办的新闻里白杨和蒋君超出现在结婚登记处。
再看《中国戏剧》杂志,有篇回忆录,提到“我和彦祥结婚的时候”如何如何的。一看这作者,不是童葆苓,叫云燕铭,也是位京剧名伶。这都哪是哪啊?用现在的话说:贵圈真乱。
直接在网上写贴子,没打草稿,刚发现搞错了。“一时俊彦”最早是看李翰祥的回忆录得来的,该回忆录原来在香港连载的时候叫《三十年戏说从头》,后来农村读物出版社出了大陆版,叫《影海生涯》。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本八卦书,当时感觉香港人真好玩,回忆还可以这么写。相对来说,大陆人太严肃了,梅兰芳的《我的电影生活》干巴巴的,有位三十年代天一公司编导高梨痕先生有本回忆录,写的人和事俺又大部分不知道,因《武训传》含冤的孙瑜先生的《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又太抒情了。
《论尽银河》也是蛮八卦的,不过各章主题很鲜明,算是又一本八卦书吧!其中有些资料在我看来确实独特,比如有关上海影坛龙套们的来路,《渔光曲》为什么能连演84天,还有张图片:赵丹和黎明晖一起在双十节摆双十的姿势。其实过去国产片根本没有市场的,一般只在一家影院上映。《渔光曲》所谓连映84天,也是在一家而已。但这84天也来之不易,有一位和电影无关的青年自己出资在上海发行最大的《新闻报》上做了广告,号召大家支持国产电影,支持《渔光曲》,才有了后来的盛况,书中还有这位青年和蔡楚生的合影。
扯了这么多,其实是因为看到了马彦祥儿子马思猛的文字。马思猛的祖父马衡曾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是北大的教授,还是宁波“武训”叶澄衷的女婿。第一次听说叶澄衷就是从叶逸芳的口中。叶逸芳也是宁波人,小时候很穷,上的是免费的澄衷学堂。现在网上关于叶澄衷的文章不少,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听说他小帆板发家成“五金大王”又斥资兴学的事迹,是很震惊的,想不到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人。
想到吴祖光的父亲也是故宫博物院出身的,一查吴父景洲先生还有回忆录,里面提到马衡,原来两人算是对头。吴景洲因为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易培基的盗宝案被牵连,马衡是继任院长,两人的儿子倒是关系不错,马彦祥和云燕铭结婚,借的是吴祖光的房子,后来吴和新凤霞结婚他们才搬走。根据回忆录,马彦祥和吴祖光是国立剧专的同事,校长余上沅是吴景洲的表妹夫,办理案子的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郑烈是曹禺的岳父。由此看来小人物确实玩不起戏子,文怀沙在重庆时没名气,老爸也没人家名气大,心里怕是不知有多嫉妒呢!
当初看台湾报纸,有人说有四大无耻文人,想半天只拼凑出郭沫若和曹禺。曹禺和郑秀离婚,倒真是聪明之举,都往和方瑞的婚外恋上扯,我看倒也未必吧!如果不离婚,曹禺怕是早就受牵连了。郑秀为了她的家宝在机场辞别父亲,没有到台湾,得到的是曹禺的离婚。文革中陪丧妻的他扫街,等他解放,得到的是他再娶的消息。这次大师娶的是李玉茹,早年没娶过戏子,晚年也要补上。清华毕业的郑秀也算是才女,却一生碌碌,半生孤独。
搜索马思猛,找到了一篇采访云燕铭的文章,作者是马的小学同学万伯翱。万伯翱是万里的儿子,贵族小姐万宝宝的大伯。万和马合作写了一本关于孟小冬的传记,从网上流传的文字看,万的文笔要好过马。万在二十多年前穿着军装的时候就当过电影编剧,电影起先名叫《一个少女和她的三个影子》,由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在拍摄中,导演杨延晋和副导演为女主角李凤绪大打出手,副导演带女主角离开,此事被登在当时中国唯一的周末版--《中国青年报•星期刊》,杨延晋和潘虹的故事也被隐约提起,流氓导演的名头算是做实了。最后当时很有名的女演员河南人赵静被请来收拾残局,影片改名为《两个少女》上映,无甚反响。余下素材后来又被剪成短片《少女和小偷》,和另外一部短片《山的女儿》一起上映,结局也是无声无息。值得一提的是《山的女儿》的男主角是葛优,这大概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他在同一年拍了两部电影,无法证实谁先谁后)。杨延晋之后也拍了几部电影,不再有“新锐”导演的名声,东一榔头西一杠子,最后迷上了琼瑶剧,娶了同样写言情小说的台湾作家玄小佛。不知才女使了什么法术,这之后正当盛年的杨导演居然再无作品问世。
关于资料的话题,补充点材料。上海华东师大的教授陈子善,因搞张爱玲的资料出名。原来不过是中文系资料室的管理员。因为身份之便,把旧报刊上的东西化为己有,改造改造,就成了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一位教古典文学的姓许的老师,因为文革,两个儿子都没上大学,自己也在讲师的位置上退了休。两个儿子,一个叫许总,一个叫许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结在中文系的资料室担任管理员,现在是古典文学教授,他的简历上没有学位方面的资料,资料室就是他的大学。许总也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现在是江苏社科院的研究员。
在南京读书的时候,金庸和琼瑶风靡,无奈在图书馆借不到这些流行读物。那时去图书馆,年轻的女工作人员一般都像我们在课堂上一样低头偷偷看书,而不是对其服务的对象抬头相迎,我们被吆来喝去之后恨恨地看上两眼,看到的多半是花花绿绿的通俗小说封面。中文系里,研究生们传说:系里的金庸小说都被程千帆先生霸占了,他们都看不到。在章培恒先生发表评论说金庸小说比姚雪垠的《李自成》更有深度的时候,我猜想复旦大学中文系里收藏的金庸小说大概都被他霸占了。
肥,是一种美德
作者心头的人名很多,要说还挺有意思的,但逻辑思维就差点意思,写着写着就不知自己要说什么了。
再掺合点人名,看晕不晕。呵呵。
马彦祥跟白杨好过,后来和云燕铭(本名罗钜
再掺合点人名,看晕不晕。呵呵。
还应该加上,上海滩黑白两道游走的女人吴嫣的第N任也是最后一任丈夫。演大姐夫的程述尧(黄宗英的第二任丈夫,上官云珠的第三任丈夫)
这马彦祥,第一个妻子是后来到台湾去的女作家沉樱(陈瑛)。马移情演员白杨,俩人离婚。沉樱后来跟学者、诗人梁宗岱结婚,但梁为了一个戏曲演员移情,沉樱最后孤身带着两个孩子和肚子里的老三,选择离开。里面提到白杨的前夫,人称“一时骏彦”,这个“骏”是张骏祥,“彦”是马彦祥。……没多久,新婚姻法出台,新事新办的新闻里白杨和蒋君超出现在结婚登记处。
马彦祥跟白杨好过,后来和云燕铭(本名罗钜
续贴在此,大家不用太认真,这网上的奇怪性格多了去了,人活的岁数越大越能过滤掉那些定性的东西,因为是非是心中一把尺,而信息到底还是果汁的:
回到十八年前的上海,就在我逗留期间,在上影看到了一张讣告,去世的是白杨的丈夫蒋君超,治丧委员会名单里有白杨的姐姐作家杨沫。听上影的人议论说,老蒋早就瘫痪了,和白杨那是“革命同志”的关系。蒋去世后,杨沫很快就在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倒不见白杨有什么表示。在杨沫晚年的回忆录《我的三个爱人》中,提到外甥女和好友维嘉,为杨沫介绍了第三个爱人――给杨沫送终的老伴李先生,用杨沫儿子作家老鬼的说法,这位李叔叔改造了杨沫,使她重新得到了亲情。维嘉姓蒋,我于1993年在北京见过她,当时她看上去六十岁左右,已经从中国电影家协会退休。根据年龄,她不可能是白杨的女儿。白杨生有一子一女,儿子蒋晓松是著名的“博鳌之父”,博鳌论坛的发起人;女儿蒋晓真是电影学院七八级美术系的,毕业后到了美国。我也无法确定她是蒋君超的女儿,根据网上查到的蒋君超墓碑的碑文,蒋还有两个女儿,名为立安和立美,这两个女儿的母亲也是一位电影明星,还姓白,叫白璐。白璐三十年代在一些进步电影里演配角,江青参与的《都市风光》和《狼山喋血记》里面都有她的身影,她演的角色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但有个印象她很漂亮,眼睛大大的,很洋气。抗战后的1947年,蒋君超和白璐等人筹办电影公司,为办理业务白璐四处奔忙,在上海一家饭店不慎失足于电梯,不幸身亡。
白杨弃留美才子张骏祥而改嫁拖着两只油瓶的鳏夫,有些不可思议,倒可能出于真情。人称“北影一把刀”的傅正义是白杨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剪辑师,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总爱讲些影坛八卦。他提起北京人艺的一位老演员赵蕴如,在重庆的时候也是话剧名角,仅次于四大名旦。赵在张骏祥导演的《北京人》中扮演曾思懿,因倾慕张导演的才情向他主动求爱,不料张导说:我本人是留学生,我也要娶个留学生。后来和张骏祥结婚的歌唱家周小燕,是法国归来的留学生,他的要娶留学生的理想终于还是实现了。然而,赵蕴如因此深受刺激,抗战胜利后嫁了个美国大兵,真的跑到美国留学去了。解放后,赵离婚带着女儿回来,文革中母女二人受了很多苦。傅正义带着羡慕地告诉我们,现在人家女儿可有出息了,嫁给了派驻中国大使馆的美国外交官。我到美国后,翻看台湾办的堪称海外华文第一报纸的《世界日报》,看到有位叫韩秀的专栏作家,非常刻毒地攻击大陆,那些故事一看就是刻意编造的,为抹黑而抹黑。什么人有这么大仇恨呢?原来这位被网上民猪们夸为“唯一用中文写作的美国作家”的韩秀就是傅老师羡慕的那位美国小姐。白杨也不是留学生,张骏祥你不也娶了吗?不喜欢人家赵蕴如,怎的要用那样的重话刺激人?如今这孽债,张骏祥要负很大的责任的。
张骏祥是曹禺在清华外文系的同学。曹禺在读书时名气很大,但张骏祥在大学毕业时得以留校,后来还得到公费留学的资格,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戏剧。而曹禺一直在国内,抗战胜利后才和老舍一起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了美国。1948年,曹禺在文华公司编导了一部电影《艳阳天》,主演是石挥、石羽和李丽华,演反面人物的是剧作家李健吾。这部电影的摄影是葛伟卿,据葛老师讲,曹禺自视甚高,对张骏祥留校、留学愤愤不平,对葛说从毕业起他就下定决心写作,不去留学,而是有朝一日“让人家请我出去”。
回到十八年前的上海,就在我逗留期间,在上影看到了一张讣告,去世的是白杨的丈夫蒋君超,治丧委员会名单里有白杨的姐姐作家杨沫。听上影的人议论说,老蒋早就瘫痪了,和白杨那是“革命同志”的关系。蒋去世后,杨沫很快就在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倒不见白杨有什么表示。在杨沫晚年的回忆录《我的三个爱人》中,提到外甥女和好友维嘉,为杨沫介绍了第三个爱人――给杨沫送终的老伴李先生,用杨沫儿子作家老鬼的说法,这位李叔叔改造了杨沫,使她重新得到了亲情。维嘉姓蒋,我于1993年在北京见过她,当时她看上去六十岁左右,已经从中国电影家协会退休。根据年龄,她不可能是白杨的女儿。白杨生有一子一女,儿子蒋晓松是著名的“博鳌之父”,博鳌论坛的发起人;女儿蒋晓真是电影学院七八级美术系的,毕业后到了美国。我也无法确定她是蒋君超的女儿,根据网上查到的蒋君超墓碑的碑文,蒋还有两个女儿,名为立安和立美,这两个女儿的母亲也是一位电影明星,还姓白,叫白璐。白璐三十年代在一些进步电影里演配角,江青参与的《都市风光》和《狼山喋血记》里面都有她的身影,她演的角色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但有个印象她很漂亮,眼睛大大的,很洋气。抗战后的1947年,蒋君超和白璐等人筹办电影公司,为办理业务白璐四处奔忙,在上海一家饭店不慎失足于电梯,不幸身亡。
白杨弃留美才子张骏祥而改嫁拖着两只油瓶的鳏夫,有些不可思议,倒可能出于真情。人称“北影一把刀”的傅正义是白杨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剪辑师,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总爱讲些影坛八卦。他提起北京人艺的一位老演员赵蕴如,在重庆的时候也是话剧名角,仅次于四大名旦。赵在张骏祥导演的《北京人》中扮演曾思懿,因倾慕张导演的才情向他主动求爱,不料张导说:我本人是留学生,我也要娶个留学生。后来和张骏祥结婚的歌唱家周小燕,是法国归来的留学生,他的要娶留学生的理想终于还是实现了。然而,赵蕴如因此深受刺激,抗战胜利后嫁了个美国大兵,真的跑到美国留学去了。解放后,赵离婚带着女儿回来,文革中母女二人受了很多苦。傅正义带着羡慕地告诉我们,现在人家女儿可有出息了,嫁给了派驻中国大使馆的美国外交官。我到美国后,翻看台湾办的堪称海外华文第一报纸的《世界日报》,看到有位叫韩秀的专栏作家,非常刻毒地攻击大陆,那些故事一看就是刻意编造的,为抹黑而抹黑。什么人有这么大仇恨呢?原来这位被网上民猪们夸为“唯一用中文写作的美国作家”的韩秀就是傅老师羡慕的那位美国小姐。白杨也不是留学生,张骏祥你不也娶了吗?不喜欢人家赵蕴如,怎的要用那样的重话刺激人?如今这孽债,张骏祥要负很大的责任的。
张骏祥是曹禺在清华外文系的同学。曹禺在读书时名气很大,但张骏祥在大学毕业时得以留校,后来还得到公费留学的资格,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戏剧。而曹禺一直在国内,抗战胜利后才和老舍一起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了美国。1948年,曹禺在文华公司编导了一部电影《艳阳天》,主演是石挥、石羽和李丽华,演反面人物的是剧作家李健吾。这部电影的摄影是葛伟卿,据葛老师讲,曹禺自视甚高,对张骏祥留校、留学愤愤不平,对葛说从毕业起他就下定决心写作,不去留学,而是有朝一日“让人家请我出去”。
肥,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