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报告(修订, 完结!)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近期读书报告(修订, 完结!)

Post by Jun » 2004-08-09 14:28

最近工作忙得要死, 书看得不多, 整天回家只有躺在沙发上喘气的份儿. TNND, 万恶的资本家! :evil:

1. Fast Food Nation. 没看全, 在一个朋友家里顺手翻了翻, 看到一处好玩的. 为什么麦当劳的freedom fries这么香? 过去, 麦当劳用来炸薯条的油是 7%植物油, 93% 牛油(不是butter, 是牛肚子里的油). 后来被人批营养太坏, 就改用纯植物油, 为什么味道还那么好呢? 原来秘密在于flavoring additives. Food flavoring agents是个很大的幕后工业, 几乎所有的processed food产品都依靠人工添加剂来"复制"食物原有的味道, 因为新鲜食品的原味已经在加工过程中破坏光了. 此书作者参观了几家专门生产食品添味剂的工厂, 此行的科学家整天就在调配琢磨怎么复制各种香味, 用于食物和香水中. 作者写道: 我闭上眼睛, 鼻端缭绕着汉堡肉在煎锅炉子上的香气, 似乎就在身边. 睁开眼睛一看, 调味家(flavorist)手持一张浸了调味剂的白色试纸正冲我微笑.

我昏倒. :shock:

这本书里还写到美国农业和政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美国人这么怕死, 对食品和药物管了又管, 其实幕后的花样还是很多. 结论, 牛肉(恐怕猪肉鸡肉亦然)根本不安全, 对于预防疯牛病的扩散完全没办法. 大家听天由命吧.

2. What Men Want, What Women Want: Why Men and Women Still See Love and Commitment Differently.

这本书我要慢慢地讲来. 很复杂, 很多理论的东西. 借给我书的朋友强烈警告我说这本书是非常depressing的.

全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化到两条:1.男人要的是长期性地经常性地跟许多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发生性关系.2.女人要的是能力强大的男性在她和她的孩子身上投下全部资本.

别,别急着就跳起来反对.让我慢慢解释.

作者是个心理医生和教授, 书里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和答案, 全都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 乍看之下, 第一反应是"呸!" 第二反应是"1? 好象真有这回事." 第三反应是"TNND, 那我还有什么希望?!" 举例:

问: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这么难找到丈夫? 是否因为男人不喜欢她们在职业上与自己竞争?

答: 不, 男人并不在乎配偶是否高收入高学历, 他们在乎的是对方是否年轻, 美貌, 友好. 但是职业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越高, 她们的选择范围越小, 因为女人直觉要往上嫁而不肯往下嫁, 所以她们自己的位置越高, 往上嫁的pool就越小, 可选人数越少, 而竞争却越激烈, 因为她们要同广大地位比自己低的女人竞争少数"上面"的未婚男性. 另外, 女性可婚期比男性短得多, 一旦过了生育的黄金时段, 她的"市场竞争力"就大大下降. 而男性的生育期要长得多, 而且稍微老一点的男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都比年轻男人高, 令他们更受女人欢迎.

问: 为什么女人一面要求男人温柔体贴, 知情达意, 一面又嫌弃这类男人"软塌塌", 不够强, 并幻想被"野人"或"泰山"swept off her feet?

答: 男性的agressive或者assertive的特征, 与他的生存能力有直接关系, 女性的目标就比较复杂了, 一方面要找生存能力强的, 这样后代的基因也强些, 并且全家生存下来的机会也高. 另一方面需要配偶愿意在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身上长期大量地投资, 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上, 就期望体贴和关怀的男性. 现实是alpha男性有强烈的本能和资本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即广为散布自己的基因, 所以不容易在一个女人身上投下全部资产. 矛盾不矛盾?

问: 所谓女性的美貌, 不是随社会风尚乱变的吗? 今天流行瘦, 明天流行胖, 有什么长期共性可言?

答: 男性眼中的美貌其实标准相当稳定和一致的. 最要紧的一条是腰臀比例小和丰满的胸部. 虽然现在的杂志里到处都是芦柴棒, 但那都是女性杂志. 如果你去翻翻Playboy之类就会发现拿里面的模特们或许比过去更健壮一点, 稍微瘦一点, 但是都是相当有curve的. 如果男人真的喜欢极瘦的身体, 这些杂志会专印Kate Moss那样的照片, 可是事实并不.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面部结构要体现体内高含量的雌性激素, 皮肤要光滑有弹性, 表明年轻健康, 这两条都与生育能力有关. (My notes: 这个理论早就被无数研究证实了) 不过这些标准都是在潜意识里起作用的, 即使是不打算要后代的男性, 也一样有这套基因, 被这样的女性容貌所吸引, 跟逻辑的思考无关, 是一种天性. 还有一点有趣的: 在现在的风气里, 一般男性眼中的理想体型要比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体型胖. 女性未必不知道这一点但是追求比男性理想更瘦的身体, 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和高地位的女性一般比低收入低地位的女性要瘦, 所以普通女人除了考虑男性期望以外还下意识地想模仿社会上层.

问: 你怎么知道男人重容貌不是社会长期歧视和物化女性的结果? 或许男女地位平等了以后, 男人自然而然地会平衡各项指标而不是把容貌放在第一位?

答: 研究表明, 丈夫对于婚姻的满意程度, 跟他对于太太的容貌的满意程度成正比. 男同性恋关系应该不受社会的性别歧视和文化影响, 但是他们对于长期关系的满意程度也跟partner的容貌和年龄成正比. 唯一不以貌定乾坤的是女同性恋的关系! 相比之下, 太太对婚姻的满意程度跟丈夫的容貌和年纪没有significant correlation, 但是跟感情和精神上的爱抚有最大的关系. 当太太觉得丈夫没有全面投资(金钱和感情)给自己时, 就容易对关系不满, 而开始考虑在别处寻找愿意投资的人.

问: 男人变心和女人变心是不是一样的?

答: 非也. 男人很自然地能够分开sex and affection, 如果有个长相尚可的女人投怀送抱, 他虽然并不太喜欢她, 也无意大量或长期在她身上投资, 他仍然不耽误跟她上床并且enjoy the sex. 女人则自然地把sex 和对方对她投资的意向联系在一起, 一旦变心, 很难再enjoy sex with this man. 或许因为她跟人发生性行为, 后果可能对她很重要, 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对方的投资意愿, 再决定是否值得. 所以, 男人可以毫不犹豫地跟自己不爱的多个女人上床, 而女人很难同时跟许多个男人上床. 当一个有外遇的丈夫对太太说: The other woman doesn't mean anything to me. I love YOU. 他未必是在撒谎.


这本书是1998年出版的, 纯属学术论文类, 目的是证伪某些流行的理论, 主要是一些feminist 理论, 认为在求偶行为和心理中的性别差距是社会和文化后天造成的, 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逐渐拉近男女差距, 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也会消失. again a nature vs. nurture的讨论. 这本书里的论据主要是建立在population survey和与医科学生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的数据上, 其中有一章特别描述了在中国收集的问卷调查资料.

作者自己也承认, 书中的观点和结论并不让人欢欣鼓舞, 但是

1. 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心情舒畅而是发现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 科学描绘和归纳自然现象, 并不在乎这些自然现象是否迎合道德标准. 科学本来就是在社会的道德准则之外运作的, 但并不等于科学要支持或同意不道德的现象, 哪怕不道德的现象与自然天性有关. 从科学的角度看, 不美好的本能一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研究它, 描述它, 理解它, 并不等于替它找借口或者肯定它.

2. 这里的结论只是population-based phenomena, 个体独立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总是千人一面的.

3. 人的心理和行为虽然强烈地受基因/本性影响, 但是后天的和社会的影响也很重要, 大多数人并不经常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的自然欲望, 否则社会早就乱套了. 正常人的脑额叶的作用就是随时随地帮人控制和束缚自己的欲望, 调整本能和社会群体要求之间的矛盾. 杀人犯罪, 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本能, 人们并不总是放纵自己去干. (我在这里要加一句, 就算在人的本能里也有许多互相制约和矛盾的成份.)

4. 虽然并不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充满希望, 但是增加对事实的了解还是能够帮助人们做出理智的有效的利大于弊的选择而少走弯路. (这一点我并不完全同意, 或许会另写一篇讨论, 或许不.)

最后, 作者说, 根据多年counsel夫妻关系的经验, 维持长期的稳定的婚姻的要点在于: 1. 爱是果而非因, 夫妻们的感情靠长久的同舟共济互相扶持来培养和进展, 而不是建立在一开头的轰轰烈烈上. 2. 婚姻稳定的人多数接受"人生总有困难要克服"的信念, they understand life is hard and they have to work at it and tough out the difficulties.

书中还一点非常有意思的理论. 作者说, 在农业社会, 婚姻是直截了当的利益同盟, 是两个家族的财产共融和交换. 妇女在农业社会并非没有地位, 因为她们的工作和技能, 包括烹饪, 裁缝, 育儿等等, 都是对社会和家庭不可缺少的成份, 所以在农业社会里, 母亲/妻子/婆婆们其实是有不少权力的. 而且那时的人都是大家族, 牵牵扯扯的亲戚都住在一个村里, it took a village to raise children. 但是工业革命, 人口城市化, 和服务业的发达, 把女性的职业和价值拿走了, 她们又失去了大家庭的支持系统, 在核心家庭结构里不得不独自承担带孩子照顾丈夫等等工作, 而她在家庭里的地位不再是不可取代的, 因为做饭, 持家, 育儿等等都被社会分工化了, 丈夫就算休了她也不至于生活成问题. 所以家庭妇女的位置在现代社会中尤其脆弱. 而在男性方面, 地位脆弱的是blue collar workers, 因为女性的教育和就业的机会都大大增加了, 而女性"上嫁"的倾向使她们不屑于留在工人阶级的丈夫身边, 甩掉他们的可能性随着她们的地位提高而加大.

这本书并不让人喜欢, 我就在这里打住吧.

3. The Dark Water.

这是David Pirie 写的Arthur Conan Doyle and Dr. Joseph Bell 侦探小说系列中的第三本. 我迷得要命, 昨天才借到, 现在正在不分白天黑夜地狂看, 满脑子都是这本书, 所以先写写这一本.

David Pirie本来是写电视剧本的,不过也跟Lars von Tiers合写过Breaking the Waves (which I think is a sick sick story).开头他给BBC写了一部电视剧,Murder Rooms: The Dark Beginning of Sherlock Holmes, 主角Arthur Conan Doyle正在爱丁堡大学读医科,当上了外科教授Joseph Bell的实验室助手,开始跟他一起私下里协助警方的探案工作.在追踪一个serial killer的时候,Doyle的未婚妻被凶手暗杀,而这个凶手正是Doyle的同窗好友,加拿大人Thomas Neill Cream.Bell and Doyle追捕他从爱丁堡追到伦敦的贫民窟和红灯区,还是让他跑了.接下来五年,Cream 在北美四处一边行医一边杀人.在上一本书(The Night Calls)结束时,Doyle被Cream 下毒迷倒,关在乡下的一个小屋里,灌饱了laudenum(鸦片溶液)随时都可能被干掉.这本书一开始,阿瑟九死一生地逃出来,与贝尔医生一起走遍全国追踪Cream...

象我一样的福尔摩斯迷,对这本书一定会喜欢得发狂了.其他不迷Holmes但是喜欢英国的读者,或许也会爱看.如果你是福尔摩斯迷,可以同我私下联络讨论这套书,我就不在这里浪费大家时间了.

我读了蓝莲花的只是当时后,曾经很迷惑,明明是fiction, 却让我忍不住跟现实中的真人联系起来,一种很古怪的感觉.Pirie的小说也有同样的效果,虽然里面的人物都过世了.这类半真半假的小说现在似乎很流行,例如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达芬奇密码.

Pirie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挖出许多Doyle和贝尔医生的八卦,所以里面的许多细节都有种难以言喻的真实感.Thomas Neill Cream也是真有其人,并且真的在爱丁堡大学读过书,时间与Doyle差不多,不知道他们是否认识.Cream是个serial poisoner,擅长下毒,是洋版丁春秋.最后终于被抓到判死刑.

David Pirie的小说有好几重的真假混合效果.第一是他找出来关于Doyle 和Dr. Bell的史实本来就大大超过Doyle在自传和文章里供述的生平.象许多英国老式人,Doyle 隐藏了很多自己的内心世界.普通传记跟着他转,一向认为福尔摩斯是90%虚构出来的人物.Pirie找出一些证据表明Dr. Bell在生活中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福尔摩斯.他又把Doyle自己生活中的八卦(包括他的疯子爸爸)搞出来,所以书里的Doyle是作者想象中真实的月亮背面的Doyle.第二是他在情节中取材当时的一些真实的案件和puzzle. 比如第一本书The Patient's Eye里面的一个用密码写的藏宝图,就是真有其事.第三重,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书迷们中一些人有个特别的狂热,就是把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完全看作真实的人,他们的案件是真实的事,考证出一大堆时间和地点来跟故事对应.而Pirie的小说是这个现象的镜像--人物地点和世间是真的, 情节是假的. 没有其他的侦探小说有这么奇妙的效果,恐怕是因为福尔摩斯系列小说有种强烈的真实感,让读者觉得这些案子就发生在身边.Doyle写的福尔摩斯小说本来就有一种半真半假,半哥特半纪实的感觉. 

David Pirie的特长在于他极会模仿Doyle笔下的风格和口气,惟妙惟肖,尤其是描写气氛和英国的景色,有种微妙的古意,让人产生这是Doyle自己写的回忆录的错觉,简直好象Doyle 转世投胎了.这一部小说里的案件也极有福尔摩斯系列的风格, 看上去极其古怪, 解释起来却又相当合乎逻辑. 只不过细节挺血腥可怕的, 而且气氛又造得很好. 第一恶人Neill Cream有点太过厉害了, 结尾有点草率.

Arthur Conan Doyle又是一个医生改行写小说的例子, 也又是一个对上帝失去信仰的医生. 但是人是极其复杂和自相矛盾的动物, 他不信宗教, 晚年却信上了通灵术, 跟死人对话. 这也不难理解, 他的人生不是没有伤心和悲痛. 他同母亲一直没能解决一些旧怨, 第一个太太长期卧病, 儿子又在一战中阵忘. 到老他还是免不了需要精神寄托, 需要信点儿什么. 人是多么脆弱啊.

终于google到一张贝尔医生的照片,
Image
我在书里看到过一张正面相, 果然气宇轩昂, 非同常人. 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

我是个福尔摩斯的死忠扇子, 原来的全集已经读过很多遍, 情节倒背如流. David Pirie更是吃透了原著的一切细节, 在自己的小说里处处引用福尔摩斯的案子, 但又加以变化, 只有死忠福迷才能完全看出来, 例如这本小说里阿瑟逃出魔掌一段就是reference "工程师的大拇指"故事. 一旦发现, 让我得意得要命! 可以说, Pirie利用写这一系列书来想象福尔摩斯故事的背后原形呢! 通过Pirie的眼睛来看福尔摩斯, 让我这个福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已经烂熟于胸的故事.

(完. 眼下在读"The No. 1 Lady's Detective Agency" 系列里的第四本.)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4-08-12 7:27, edited 20 times in total.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4-08-09 14:36

我还在看john(先佩服自己一下,你们说什么书我都能扯到他那儿去),17本我只剩下两本啦!坏处就是我好像看得很晚,别人都看完好久了,新鲜劲儿都没啦。
不喜欢《chamber》,开篇很宏伟,让我以为他一定能把他死刑犯爷爷救出来。结果没完没了,最后死刑到了,走进煤气室,结束。
一个工作一年的rookie,再怎么样也是rookie。上法庭上诉,说自己的表现“brilliant”,结果不还是败诉了吗,不,那也不是自己的错。
看到这儿我对自己说,看,要向人家学习,他根本不是推卸责任,他根本认为自己做的beautiful极了。这真是典型的美国男人啊。
《brethern》还不错。准备今天看完,还剩三章。
Last edited by 洛洛 on 2004-08-09 16:5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vivi
Posts: 1310
Joined: 2004-02-18 12:48
Contact:

Post by vivi » 2004-08-09 14:42

这个flavoring additives 让我想起Matrix 第一集里说的, "everything tastes like chicken, and chicken tastes like eveything". :?
Last edited by vivi on 2004-08-09 15:25, edited 1 time in total.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8-09 15:15

学校教育不就是只要do your best就行了? 至于your best可能实际上差得不行是不在考虑之列的.
牛肉我本来就比较不要吃, 干脆禁了得了.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4-08-09 16:07

周末出去吃饭,一朋友大无畏地点了水煮牛肉:"我不怕,我已经疯了." 我们就说,与其以后被你咬死,还不如现在吃.:lol: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0 7:06

老天, 蚕, 疯牛病不是疯狗病, 得了不会咬人的. :-D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0 7:39

Breaking the Waves
是Emily Watson演女主角的电影吗? :roll: 这部片子我总是和<<The Priest>>联想在一起。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0 7:44

4.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Elysees
Posts: 6813
Joined: 2003-12-05 13:10

Post by Elysees » 2004-08-10 8:01

俺最近开学小提琴,看来看去就是violin volumn I。这东西忒费时间不算,拉出来的声音还仿佛拉锯,十分烦恼。我必须得门窗紧闭,还把我妈派到阳台上去听了听,确实听不见那可怕的声音,才放心大胆的开拉。

昨晚11点还在拉锯的时候,听到楼上的人走来走去,一是惊恐无比,等了半天也没人敲门,却也失去兴致,索性洗澡睡觉了。

书还在看月亮和六便士,真正是落后时代的典型代表。 :oops: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4-08-10 9:21

小朋友们学小提琴,好几年了还可能走音,家长的忍耐力超级.出于这种原因,我决定以后小孩子但凡要学乐器,就拣钢琴算了,起码摁下去音是准的. :wink:

Elysees
Posts: 6813
Joined: 2003-12-05 13:10

Post by Elysees » 2004-08-10 9:39

是,蚕宝说得有道理,我这是事先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哈~~将来不至于抓狂 :-P

说回来,将来要是有个女儿,实在是希望她学古筝,上次我们学校新来一个女孩子会弹古筝的,万里迢迢的还把古筝带来了。国际学生会的时候一摆开,那叫一个优雅。我瞬时眼睛哗啦啦的放出红心无数 :love019: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0 10:28

这类半真半假的小说现在似乎很流行,例如戴珍珠耳环的女孩.
和传统的野史有什么不同吗? :roll:
Cream 在北美四处一边行医一边杀人.
有区别吗?笑死了。想起<<围城>>里“三世行医,一方尽知”的说法。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8-10 11:44

月亮和六便士啊, 我粉惭愧地说我还停留在第二页呢. 我绣的牡丹花倒是绣到第三朵了.
一起借的那本Danielle Steel, 从第三天起就没摸过, 等到续借的时候不能续, "按时"还回去, 被罚了好多钱, 我大叫冤枉, 图书馆的人说这是新书, 只能借一周, 你三周了才来还, 我晕倒. 可是就算超了两周也算不出这么多啊. 图书馆员继续笑米米道, 这书超一天不是三毛五, 一天一块. 我再次晕倒.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0 11:56

Helen就喜欢笑话我.

我对野史没有研究,可能吧,我脑子里只想着洋书了,没往中国书那边联想.不过这种小说倒是有点象大仲马的历史小说,或者鹿鼎记之类,差别在于大大娘等人和韦小宝这些主角都是虚构的,而多尔,贝尔医生,奶油杀手都是真人而且是名人,多尔自己更是侦探小说作家.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0 12:02

那句话很幽默,我没有笑话呀。越描越黑,赶快跑了。 :oops: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4-08-10 16:14

我要说回BRETHREN,因为昨晚我看了结尾,结果笑坏了。故事本来是说(我真的不知道你们都看了这本没有),三个进了监狱的前法官无所事事,在同性恋杂志上冒充20多岁的小伙子(当然有照片),征求笔友,然后雇用私家侦探打听人家有妻有子的,勒索一笔。结果居然撞倒了总统候选人上,于是CIA给了每人两百万,释放出狱,遣送出境。
结局就是这三个人怀揣巨款住在蒙蒂卡洛,(因为怕被暗杀,所以一起行动),以为过去的永远过去,CIA重新出现,掏出一本杂志――那本杂志的欧洲版,上面有他们登的新广告,仍然是找笔友。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六月
Posts: 16
Joined: 2004-06-20 9:18

Post by 六月 » 2004-08-10 18:55

说到THE CHAMBER,我总共看了两本,这是第二本,第一本是THE TIME TO KILL,我都挺喜欢的.
THE CHAMBER情节上是很简单,甚至太简单了.不过其中那种对人性的关注和同情还是挺能打动我的.读到最后,觉得挺悲哀.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4-08-10 19:45

john写这本书就象他的新书(也不新了)bleacher里面的橄榄球教练一样,刻画的人物比较复杂,不是真正的坏,但是会作错事,会让人愤恨。他写这种人物好像特别拿不定主意,哀其不幸,摇摆不定。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1 6:47

加一句. 读到Arthur逃出来后跑到爱丁堡找Dr. Bell一段, 在初冬早晨下火车走出Waverly车站, 我的眼睛忽然就模糊了, 脑子里清清楚楚地看得见Waverly火车站交叉的铁轨, 从街上看过去, 不远处就是火山上的The Castle. 历历在目. 我想死爱丁堡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4-08-11 9:06

像我哪儿也去不了,就哪儿也不想。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猫咪头
Posts: 403
Joined: 2003-12-05 9:38

Post by 猫咪头 » 2004-08-11 9:44

问: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这么难找到丈夫? 是否因为男人不喜欢她们在职业上与自己竞争?
What a load of crap :roll: . The wind of change is already in the air, baby.

Whatch out for "THE NEW TROPHY WIFE" as published in <Phychology Today> early this year.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htdocs/p ... 000008.asp
Men's attraction to professionally achieving mates is one piece of a much larger story. "We're experiencing a historic change in the things people want out of marriage, the reasons they enter into it and stay in it," says historian Stephanie Coontz of Evergreen State College in Olympia, Washington. Men in their 20s and 30s embarking on first marriages are relieved to no longer be the sole breadwinner and decision-maker, a burden many watched their fathers shoulder. "These men are truly redefining masculinity," says Terrence Real, a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of How Can I Get Through to You? Closing the Intimacy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the pursuit of a high-achiever is not solely the province of youth. Status-conscious tycoons want to have second marriages--and affairs--with alpha women. "Older men now want the most impressive achiever in the office. In the eyes of a man's peers, the woman with the career and degrees counts for more than Miss America," says Frank Pittman, psychiatrist to Atlanta's elite. "Status is attached to a woman who is successful, not to a woman with a perfectly pear-shaped ass."

Common wisdom holds that men are socially programmed and biologically compelled to select women based on beauty and youth, physical traits that signal reproductive health. But many men today date "across" and, increasingly, "up" the axes of education and achievement, with less regard for age, or for the notorious "arm candy" factor.

"Showing up with a stacked bubblehead is lik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grees Real. "It's embarrassing to flag yourself as not interested in a real relationship."
Last edited by 猫咪头 on 2004-08-11 10:57, edited 1 time in total.
MM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1 10:20

This book's point is just this: Regardless of the fads and pop-psychology theories and social hot buttons, the fundamental concerns are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ime -- Men want women who can breed. Period.

The article you quoted seem to apply to the current yuppies, but I doubt such fashionable trends hold true to the average male.

猫咪头
Posts: 403
Joined: 2003-12-05 9:38

Post by 猫咪头 » 2004-08-11 10:39

Men want women who can breed. Period.
That smells so fishy in so many ways. :lol:
Looking around ourselves, evidence against it is everywhere.

I am so surprised a single book could convince you . Had you already subcribed to this prior reading the book?
MMT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4-08-11 10:52

forgive me for saying this, but 猫咪头, the article sounds so phony-balony :-D :-D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4-08-11 10:57

问个问题哈,写这本书的作者是男是女?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1 10:58

是我解释得不清楚. 这本书的基础是evolutionary biology, 调查的是所谓人的"本能". 虽然并不否定社会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社会风气和规范不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 流行的风气可能会随时间而褪色, 但是人的本能比较持久, 并且在不同文化里有明显的共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1 11:03

全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化到两条:1.男人要的是长期性地经常性地跟许多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发生性关系.2.女人要的是能力强大的男性在她和她的孩子身上投下全部资本.
这本书是哪年写的?上面的社会达尔文学理论早就有了,我在大学里就读过。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4-08-11 11:12

我是支持本能论的。不过我觉得上述理论第一条应该修正为:
1.人要的是长期性地经常性地跟许多个年轻美丽的人发生性关系.
女人作为人,同时具有第一条特性和第二条特性。第二条特性经常overshadow 第一条。但是第二条特性得到满足以后,第一条特性就要冒出头来。这就是阔太太为啥要养小白脸。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8-11 11:22

我觉得第二条完全是因为只有女人能生孩子而且生孩子其间必然丧失劳动能力. 所以我希望科学发展的方向是男人也能生孩子.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1 11:30

我觉得吧,想什么和能做到什么,根本是两回事。你要去问董永的择偶标准,他会答”天上的七仙女“,难道地球上的姑娘们听了就要绝望:”完了,连董永这样要啥没啥的都看不上咱”?
谁都想要漂亮的,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容貌低于平均水平,还不是该干嘛干嘛?真因为长得不美找不到配偶的,少而又少。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1 11:32

我觉得第二条完全是因为只有女人能生孩子而且生孩子其间必然丧失劳动能力.
Exactly right. And our instinct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is reality, especially because humans have a long, difficult, and low-return-on-investment kind of pregnancy. We can only have one child at a time (occasionally two or more), and the gestation period is almost a whole year. In addition, human babies take an extraordinarily long time to develop into a self-sustaining individual, thus further prolonging the period of need and nurture.

vivi
Posts: 1310
Joined: 2004-02-18 12:48
Contact:

Post by vivi » 2004-08-11 11:36

In addition, human babies take an extraordinarily long time to develop into a self-sustaining individual, thus further prolonging the period of need and nurture.
No kidding, let's say 18 years! In some cases, it's NEVER!!!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1 11:38

谁都想要漂亮的,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容貌低于平均水平,还不是该干嘛干嘛?真因为长得不美找不到配偶的,少而又少。
True. And men can also argue the same way, "Every man cannot be a millionaire or a powerful executive. How can average working men find wives?" The reality is that people adjust their expectation with what they can actually achieve. It is a balance and a compromise. Just because I want to become marathon runner doesn't mean I have the natural chops to do it.

Women with a certain level of looks should reasonably expect to find men with a certain level of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unless they are more clever or lucky than others with similar looks. The problem arises when women (or men) believe they deserve and should get the top 1% of the opposite sex for partners because they are better educated, make more money (or better looking, in the case of men).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4-08-11 12:02

而女人很难同时跟许多个男人上床.
对这个论断我表疑惑,女性就是喜欢sex的也不是没有,恐怕还挺多,只是这个东西的代价比较的高,花花公子大家都不说什么,花花女郎被辱骂的就多了去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猫咪头
Posts: 403
Joined: 2003-12-05 9:38

Post by 猫咪头 » 2004-08-11 12:06

小k 的修正很合逻辑。
我建议再修正一下。常言道:吃喝嫖赌,只有赌4无底洞,因为前三者都有自然的限制。性关系这么私人的行为,不一定每一个alpha 都愿意肉身布施的。因此人要的是长期性地经常性地dominate许多个年轻美丽的人,取胜项目自选。

当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个特定的人,比如说夸父,喝干河里的水江里的水到处找水喝的确是他最本能的行为。
不过要是夸父自封天下男女代言人,宣称水是人的最基本生物构成,水是人类文化生活社会历史balah balah balah
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MMT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1 13:11

当太太觉得丈夫没有全面投资(金钱和感情)给自己时, 就容易对关系不满, 而开始考虑在别处寻找愿意投资的人.
有感而发,BBS上许多嫌婆家没给够彩礼,没赠房,没给带孩子的女性,是本能作崇。。。 :shock: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4-08-11 13:23

这一系列的理论看上去都跟投资扯上关系。而投资这件事情是非常社会化的。helen说得对,这套理论不可能不跟社会学发生关系。
全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化到两条:1.男人要的是长期性地经常性地跟许多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发生性关系.2.女人要的是能力强大的男性在她和她的孩子身上投下全部资本.
这个关系就是中国古代帝王和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1 13:39

JUN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这个理论受震动吗? :roll: 我好奇。 (象我第一次读毛姆) :oops:
大概是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本讲社会达尔文学的书在校园里很流行,内容涵盖上面JUN提到的一些基本说法。记得我们女生在宿舍里边读边吐舌头。 :wink: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4-08-11 13:56

恩,说到老,看到说法曰毛姆老了以后,身体比脑筋活得长,闹了很多笑话,比如说要收养他的秘书兼伴侣,切掉他女儿的继承权-----建立在他女儿非他女儿的基础上。
老不可怕,可怕的4老糊涂了,更可怕的4年轻的时候common sense的人老糊涂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8-11 14:06

这本书里的论据主要是建立在population survey和与医科学生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的数据上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先天不足的地方. 因为population survey的结果本身, 已经包含了nurture的结果, 而不单纯是nature了. 他要如何从这个survey里面分离哪些是nature, 哪些是nurture呢?
养育后代应该说是男性女性共同的本能. 因为两性在这件事情上角色的不同, 决定了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同, 然后进一步决定了两性社会角色包括对异性态度的不同. 到此为止, 我是接受的.
那么在这个前提有改变的情况下, 比如虽然生儿育女对女性生产力的影响仍然比男性大得多, 但是因为有家庭计划, 女性不必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一直生孩子, 因为有产假和产假补助, 女性在生育期并不必然要依靠男性供养, 等等, 这个影响已经降低了, 所以这件事情对两性社会角色的决定性也降低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至少在YUPPI中书中很多观点已经不能成立.
我们是否因此可以期盼在这个前提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 比如生儿育女不再是家庭的责任, 而是社会的责任? 看看发达国家的低生育率, 也许人类工厂会成为必须如果人类不想灭绝的话? 科技如此发达, 婴儿整个的发育过程在人工环境下完成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到时候人类工厂的物质条件也具备了. 到那时候, 书中所说这些区别是不是也会消失呢?
然而, 问题是到时候男女生理上的区别还是和现在一样. 所以, 到底是nature还是nurture呢?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这些男女差别完全是nature, 不如说是现有社会条件下nature引至的nurture.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8-11 14:18

我对社会达尔文论没有什么了解, 而且它的名声比较坏(被人利用来支持种族灭绝?), 所以也没碰过. 这本书接近于evolutionary biology, 虽然是用在社会心理学上的. 我读了比较震动是因为它在理论上证实了我长久以来的某些观察和怀疑: 例如我去年跟谁说过, 谈恋爱被人甩, 男人总是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有钱, 女人总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漂亮. 我还曾经疑心我们现在的核心家庭和育儿方式有问题, 跟老式的村落社会结构相比, 对母亲对孩子甚至对丈夫们都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母亲被困在家里独自照顾孩子而没有社会的支持和保障, 极其寂寞, 吃力不讨好, 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去上班, 赚的钱还不够托儿所的. 孩子也很孤立, 或者托出去让陌生人带, 根本没有好好照顾的incentive. 而丈夫失去了breadwinner的地位, 却又被太太加了一层满足她的精神和感情的需要的压力. 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有太大的不同, 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其他渠道与他人和社区沟通, 只能狠命地捉着丈夫一个人来满足她的所有需要, 两个人都得累死. Fundamentally, it is the breakdown of communities that has destroyed the stability of the marriage institution, I believe. 在很多方面上, 人类的传统社会结构跟大象的社会结构很相似, 但是过去一百五十年的变化把一切都颠倒了. 而人的基因/本性还来不及跟上社会的变化. 这个现象类似于肥胖症的流行, 食物已经极大丰富甚至过量供应, 而我们的基因还停留在半饥半饱的史前时代, 来不及适应.

我并非对这本书的理论照单全收, 何况它讲的也只是人类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里的一部分, 不可能涵盖后天的影响(我们都有脑额叶呢!), 社会文化和时代的因素, 和individual variations. 不过我的确吃惊于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些想法原来早有人研究过了.

1? 我一边写回答, 一边正好跟dropby的评论不谋而合. 这本书里的研究无法单独剔出纯基因/天性的成份, 因为社会目前还没有完全男女平等, 而歧视女性的社会因素不能假设为不存在没有影响. 所以有些结论不能完全说是nature. 不过比较有力的证据是男性和女性同性恋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猫咪头
Posts: 403
Joined: 2003-12-05 9:38

Post by 猫咪头 » 2004-08-11 14:28

That Jun presented this book astonished me more than anything said between its covers.
MMT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8-11 14:31

纳粹用来支持人种灭绝的是“人种优生学”(Eugenetics)。
社会达尔文学。。。我也不是很肯定了。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8-11 14:39

不管同不同意他的结论, 这本书想必是很有趣的. 我觉得要谢谢JUN介绍给我们这些有趣的观点呢.
问: 男人变心和女人变心是不是一样的?

答: 非也. 男人很自然地能够分开sex and affection, 如果有个长相尚可的女人投怀送抱, 他虽然并不太喜欢她, 也无意大量或长期在她身上投资, 他仍然不耽误跟她上床并且enjoy the sex. 女人则自然地把sex 和对方对她投资的意向联系在一起, 一旦变心, 很难再enjoy sex with this man. 或许因为她跟人发生性行为, 后果可能对她很重要, 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对方的投资意愿, 再决定是否值得. 所以, 男人可以毫不犹豫地跟自己不爱的多个女人上床, 而女人很难同时跟许多个男人上床. 当一个有外遇的丈夫对太太说: The other woman doesn't mean anything to me. I love YOU. 他未必是在撒谎.
这一段, 太多男的拿来做花心的借口了. SATC里面, 也讨论女的是不是可以和男的一样单纯enjoy the sex. 从生理上来说, 我简直想不出有什么原因不可以. 但是就象小白说的, 长期以来, 社会对花花女郎的压力比对花花公子大得太多, 女性要做花花女郎需要付出的代价高得太多, 所以要搞清楚的主要并不是对方的投资意愿, 而是自己是否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所以
男人很自然地能够分开sex and affection
里的自然和女人自然不能如此做的自然, 都不是nature, 而是社会长期nurture的结果.

PRINGLES
Posts: 61
Joined: 2003-12-11 15:35

Post by PRINGLES » 2004-08-11 15:16

猫咪头 wrote:That Jun presented this book astonished me more than anything said between its covers.
你不觉得这样说很judgemental吗?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4-08-11 16:10

我很多没看懂,跳进脑子里的就一条:打扮打扮可以促进婚姻美满。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猫咪头
Posts: 403
Joined: 2003-12-05 9:38

Post by 猫咪头 » 2004-08-11 16:15

奥,这是因为看到jun 说
这本书并不让人喜欢, 我就扯到这里打住吧.
我的意思是这本书的内容我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么有兴趣回帖是因为这次赞同这种观点的一个很rationable 的声音 一个我一向很尊重的ID. 所以jun 不用怕吓着谁,倒是要多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Last edited by 猫咪头 on 2004-08-11 16:38, edited 1 time in total.
MMT

猫咪头
Posts: 403
Joined: 2003-12-05 9:38

Post by 猫咪头 » 2004-08-11 16:31

tiffany wrote:forgive me for saying this, but 猫咪头, the article sounds so phony-balony :-D :-D
Of course. :lol: It is pop-psychology.
I don't necessary believe it either. But the fact it is published in <Phychology Today> indicates the wind of change is already in the air.

It is not necessay an improvement either. But from the article we can see how easily a fad move gain psychological approval.
很快, 唧唧歪歪的男人们该唧唧歪歪 <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了.
MMT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4-08-11 16:34

这个我是不相信的,they lie。
乡音无改鬓毛衰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4-08-11 16:38

我小心翼翼地说JUN大概喜欢不带JUDGEMENT地什么观点都听听, 也和我们探讨.
最近我特别愤青, 忽然对读书指导人生兴致小多了. 原来我老人家可是什么有字的都读.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