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JUN同学的最近一篇博文。 她说的这个现象, 我在认识的一人身上也同样看到。。。
===================================
一个大学同学出差到本地,今天跟她吃饭叙旧。我们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毕业以后她在学术界的阶梯上越走越高,是聪明加勤奋的成功例子。一般的观念是人成年之后,特别是离开学校工作之后,性格思想都已定型,不会有大的改变了。我发现事实不一定如此,七年之后的老同学,跟记忆里的她有明显的不同。上一次见面,她已经开始当上了助理教授,但是言谈之间仍然有战战兢兢的语气。在大学里乃至毕业后,她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能力很强但是自信不足,开始给人感觉是过度谦虚,深交之后就发现她是发自内心地习惯扬他人之长,暴自己之短,容易自我怀疑。也许是亚洲女性的传统文化,也许是她的性格所致。
七年之后,谈到她的工作和经历,发现她神采飞扬洒脱,语气充满自信,好像变了个人。评论曾被她十分仰视和敬畏的诸位老教授和现在共事的医学专家,口气也变得客观和老练,一针见血,甚至有点儿无情。
这个故事的教训?虽然人脑线路最大的重整和变化有两个阶段:零到五岁和青春期到二十出头,而性格脾气更是先天决定一半,头一年决定三分之一,但也不是铁板一块,永无调整。三十以后,人仍会继续变化,大脑神经细胞在一生过程中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每天每时输入的新记忆能够做出微小的修改,日积月累,倒也颇可观。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越变越有智慧,越通达,越成功,越自信。当然每个人的变化速度和方向都有极大的不同。人生经历和记忆的积累,放在某些人身上的结果是增加自信、智慧、宽容、适应逆境的能力,放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结果是增加焦虑、恐惧、不安全感、失败感、依赖感、固执僵硬、更需要控制。
这位朋友本来是一个充满热情但缺乏自信的丑小鸭,这几年忽然长成潇洒自信,事业蒸蒸日上的白天鹅,我又听又看了半天,觉得原因主要是她的主要性格没变,工作努力不说,做人一直都非常大方,随时愿意伸手帮别人一把,宁可自己多做一点,不斤斤计较回报。过去她的朋友(包括但不限于我)都觉得她太无私奉献了,太不设防了,很容易被人占便宜白吃白拿,但是她的大方性格吸引了人心向善的一面,世界上能硬着心肠只拿不给的人终究是少数,她的周围有很多敬佩喜欢或者只想还她人情的人。所以她在事业上一路得到很多良师益友的扶持和帮助。当然也有特别自私和厚脸皮的例子,有少数甚至过河拆桥。不过她只是心地善良,又不是傻子,吃一堑长一智,拿眼睛看清楚了,以后注意这种人就好了,不需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需要因为一个烂人而不信任所有的人。追求事事占人上风,一点亏也不吃的人,我见过很多,个个生活在焦虑之中,没一个成大器。
另一个让她人生之路越走越宽的原因,我发现,是她的 open mind。也许跟性格善良有关系,也许跟结交人多有关系,又或许 open mind 是善良和多友的基础。一方面她颇有事业野心,这些年力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对份外的事情也有兴趣参与,哪怕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例如回到越南给学校义务讲课。因为对人保持开放而不是设防的态度,所以能够建立一个庞大的朋友同事关系网,因为对环境保持开放而不是悲观或不屑的态度,所以遇到新鲜事物和机会能够好奇地尝试而不会局限自己。
一个有趣的现象,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原始故事,一般都是讲述主人公的成年过程,男孩子女孩子离家探险,故事总是讲到他们跨过了成年的门槛就结束,”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社会观念也非常强调成年之前的选择,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第一个工作入门,以及找一个”对“的人结婚,好像从此之后的人生就是一成不变日日重复直到退休或者老死。其实不是的。人生很长,二十五岁三十岁之后还有大半道路没走。有人经历五光十色的事件,有人一日三省从内心观察和调整自己,有人喜欢学习新东西,有人喜欢接触认识陌生人,有人喜欢探索陌生的地方,这些探险过程都在记忆中留下痕迹,积累的多了,对世界和自己的定位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了。所有的经历都不是浪费,人生没有弯路,除非禁锢自己原地踏步。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大脑变化很快很大,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却过分强调统一规范的环境和观念,制造一种世界很单调很局限很小,人生有统一规律的假象,特别是青春期。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世界,考试升学就是人生的一切标准,考试失败或者不合群被其他孩子鄙视讥笑,人生就会永远如此。成年人没能很好地教给儿童少年们,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长很长,一个人有巨大的空间长成一个独特的人,长成你自己。
****************************************************************************
忽然发觉这篇 entry 有点歧义的可能,所以解释一句。我的意思并不是宣扬“大家都努力变成这样的人吧”。说到底,一个人并不是想变成另一个人就能变成另一个人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我想说的是,痛痛快快地过日子的人,自然而然就在人生经历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Some things change. Some stay the same.
[转帖]不惑
如果不是那段越南教课的经历和7年前就做了助理教授的记录, 我以为JUN同学写的就是我的那位朋友。她也在学术界。 她5年前后的改变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刻。 我甚至开始认为一个人是有可能reinvent自己。 但现在想一想:她身上同样有着文中所说的这些特质--与人为善,open mind,好奇心,根据JUN同学的分析,这些改变的确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中国有句老话:居移气,养移体。人的社会地位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做教授,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员,想来也有不小的影响。
比较感慨。。。
比较感慨。。。
Last edited by buzz on 2009-05-07 3:36, edited 1 time in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