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They would do it somewhere else.”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转] “They would do it somewhere else.”

Post by Jun » 2009-05-23 20:50

上星期听了一个讲座,关于 San Francisco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自杀防护栏工程。金门大桥在完工后三个月就有人从上面跳海自杀,直至今日,成了一个吸引自杀者的“热门地点”。一直有人建议和推动在金门桥上设置围栏或其他防护措施,因为现在的栏杆太低,普通身高的成年人都可以跨过去,也是吸引自杀者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个建议一直没有施行,原因是反对者甚众,而且立场特别强硬,理由是:第一,金门桥现在这样是经典建筑,完美无缺,加高栏杆或者其他护栏之类会破坏其美观;第二,自杀的人么,你堵了他从这里跳海的机会,他还是会跑到别处去,或者用其他方法自杀的,白费劲。另外,虽然无人公开这么说,想必加建护栏的费用也在某些人的顾虑之中。

金门桥不属于政府财产,而是属于一个私人组织,所以民间组织集团的呼声并不能拿他们怎么样。护栏运动已经进行多年至今桥上的栏杆仍然很低,周围仍未有防护措施。

让我惊奇的是,怀有“想自杀的人拦也拦不住”的信念者甚众,包括很多心理医学工作者都有这个误解。实际上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而答案是“非也,自杀时拦住了救下来,大部分人不会再次自杀。” 1978年,加州大学 Berkeley 的公共卫生研究学者 Richard Seiden 做过一个划时代的研究,他追踪收集了515个试图从金门桥跳海自杀而未遂者的医学记录,发现平均26年之后,只有 6% 的人已经再次自杀而死,其他 94% 的人不是还活着就是死于自然原因。这个发现之后又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提出了很多支持的旁证。例如华盛顿地区有一个以爵士作曲家 Duke Ellington 命名的桥,风景甚美,过去每年总有很多人跳下去,但是附近的一个以 Taft 命名的桥,两座桥很近,就极少人从那里跳下去。后来政府在 Ellington Bridge 上面竖起栏杆,杜绝了从那里自杀的人数,有意思的是,从 Taft 桥上自杀的人完全没有增加。

2007年发行了一部叫做 The Bridge 的纪录片。拍摄者在金门桥附近埋伏着抓拍了很多试图自杀甚至跳了下去的真人真事。他们也访问了一个跳下去而幸存的人。跟很多其他自杀未遂被救回来的人一样,他说,在下落的过程中,他已经后悔不想死了。

在研究自杀行为的 suicidology 学科里,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自杀不是合乎逻辑、理智思维下的现象,情绪极不稳定,已经失去了平时正常思考的能力。虽然,自杀未遂者将来自杀的机率要比普通未自杀人群高很多―特别是如果 underlying 的精神疾病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但是这个机率离 100% 很远很远,自杀的人,成功了也好,不成功也好,如果给他换一个时间地点,大多数都会后悔,而且不会再干。在医学上,自杀行为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料因而难以防止的现象,但是社会主流观念对自杀的各种误解和偏见 (stigma) 很不利于有危险的人求助也不利于关心他们的人有效地防止,让事情更糟。

听到两个精神医生说到自己病人的一手经历,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被长期失眠困扰是最最危险的一类人。即使是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在长期失眠状况下会精神压力极大和产生幻觉(所以 sleep deprivation 本身就是 torture),如果原本就有 mood disorder,躁郁症,带有焦虑症状或者幻觉 (psychosis) 的抑郁症,自杀的危险就非常高。似乎纯抑郁症的症状,例如情绪低落,人生失去乐趣,起不了床,这些还不是诱发自杀的关键因素,比较危险的因素是冲动性格(impulsivity) 以及攻击性 (aggression) 倾向,就是所谓脑子一热就干出了糊涂事。所以,抑郁症或躁郁症加上滥用药物特别是兴奋剂,也是非常危险的组合,因为滥用药物的后果常常是降低大脑前额叶的思考判断能力,让感情中枢全面控制行为,特别冲动。另外一个现象是,在这种糊涂的思想状态下,有很多人把自杀的地点环境盯死在某一个著名的建筑,所以有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金门大桥跳下去。如果他们 fixated 建筑不能让他们方便地执行计划,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另外在附近随便找个高楼就跳了下去。

让我觉得最匪夷所思的是,金门大桥的主人们,面对这么多医学证据,直到2008年才投票赞成修建一个防护网,挂在桥外的下面以阻止想跳的人。这是在 Seiden study 发表后三十年!才做出的决定。为了绝不让心爱的建筑产生一点改变,所以爱死多少人就死多少人,可以救下人命也不愿意―原来求生心理很强的所谓正常人里面有不少是这么想的,其中对于自杀和精神疾病的鄙视与偏见是一个重要根源。有很多人总是拿“反正这里拦住了,他们还会到别处自杀”这个借口来推搪公共安全措施,对于这种说法,在讲座中 Marine County (离金门桥最近的县,就在旧金山市的对面)Coroner’s office 的医生说,我检查跳桥尸体已经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谁被人在桥上拦下来之后扑到桥上的汽车轮子下的。他们在桥上离那些飞速行驶的汽车只有四五尺那么远,又抱了必死之心,但是一个也没有冲进 traffic 里面自杀的。

http://www.pfnc.org/bridge/index.aspx

Image

The lethal beauty.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9-05-23 20:58

说不定人家nice不打算阻碍交通呢。。。。玩笑玩笑。要是这么说这个桥当初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不周啊。太方便人谋杀自杀的了。

这么说人的心理也挺有意思的,据说康奈尔有座桥,风景很美,每年有人在那自杀。看taft桥的故事,貌似这个死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还是一个考虑因素。
乡音无改鬓毛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9-05-23 21:39

说起桥栏为什么这么矮,似乎有个很搞的传说。据说本来设计得很高,后来因为设计者本人特别矮,为了照顾他的 view 还是什么的,就特意给降低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Taft vs Duke Ellington,说明政治家怎么也不如艺术家不朽啊。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9-05-23 21:48

我是这么感觉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因抑郁症自杀本来就是觉得活着是在黑暗中摸索,希望能通过最近的路能够脱离这种凡俗痛苦,有点Faramir 理解 Eowyn 说的一句话的意思:“To be lifted far above the mean things that crawl on the earth.”从风景优美的地方跳桥比惨死车轮下在想象中超凡脱俗很多,大概。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9-05-23 21:56

除了风景美以外,大概还有随众心理吧?所以大家一窝蜂地去那么几个有名的地点,不一定是多么坚决地想死。所以,自杀现象,特别是青少年之中,很容易出现跟风现象。Malcolm Gladwell 在 The Tipping Point 里面也提到过,似乎有一种通过行为的模仿跟别人建立一种虚幻的纽带。反正人的心理经常是乱七八糟的不通,讲理的时候很少,也没逻辑。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9-05-23 22:18

笑嘻嘻 wrote:我是这么感觉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因抑郁症自杀本来就是觉得活着是在黑暗中摸索,希望能通过最近的路能够脱离这种凡俗痛苦,有点Faramir 理解 Eowyn 说的一句话的意思:“To be lifted far above the mean things that crawl on the earth.”从风景优美的地方跳桥比惨死车轮下在想象中超凡脱俗很多,大概。
1?阿大又在看lord of the ring么?

其实这种安全隐患也真难搞。我以前8过的吧?本校有个tech跳楼了,从楼梯间儿的窗口里。我们那个老楼修得窗户特别的大,然后不知道为啥整个楼那一面儿的楼梯间窗子都没有玻璃,冬天呼呼的往里灌风,天气好的时候倒是蛮nice的。然后不是出事儿了吗?然后校警调查,还跟研究生院院长找了几个研究生开会,该秃头仁丹胡子中年肚子白人男吞吞吐吐的表示不理解为啥死者老婆在水牛城上学,而这个tech在布鲁伦上班儿。我又想明白原来这种司空见惯分居其实给人看来不正常。哦,回到正题,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这扇楼的楼梯间窗口还都是空着的,冬天呼呼灌风,我就奇怪了,不说预防自杀,难道都没人怕冷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9-05-23 22:47

errrrrrrrrrrrr,差不多记了这么一句,刚才赶紧翻书现查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fishing
Posts: 4
Joined: 2008-01-22 4:54

Post by fishing » 2009-05-23 23:36

我觉得风景美一定会有让人更想跳的冲动。

我上次蹦极跳之前本来挺紧张的,到了台子上穿上绳子之前俯瞰了一下,温暖阳光下碧水金波白帆的不要太美,突然就放松了,期待了,甚至产生了“没绳子跳到这样的自然怀抱里也值了”的奇怪感觉;

但后来耽搁了一下,变了天,风凄紧,水面灰蒙蒙,我俯瞰的时候立刻就不敢跳了。。。和工作人员墨迹了半天,因为横竖也不退费用,所以才跳了。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9-05-24 5:56

Jun wrote:自杀现象,特别是青少年之中,很容易出现跟风现象。
威尔士有个叫Bridgend的地方,2007年到2008年二月间有17起青少年自杀案,而当地的居民只有13万人多一点儿。其中7个人之间互相认识。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u ... 399528.ece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9-05-24 8:52

跟风自杀现象肯定是有的,前阵子还有一起事件,好像在韩国,一堆青少年通过 Internet 联络建立的 suicide pack,被大人发现,给阻止了。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The Tipping Point 里面有一点讨论,他引用的例子是在一个相当封闭的南太平洋岛上的现象。本来自杀率几乎等于零,在某一起青少年冲动而自杀之后,忽然出现很多模仿他的同龄人,而且持续了很久。并不是他们自己多么多么想自杀,而是somehow 在模仿他人的行为中,他们感到跟别人的感情联系 bonding。对交流和归属感的需要,在青少年时期特别强烈,但也是特别混乱和摸索的过程,判断力弱,所以容易“学坏”或者加入帮派团伙之类。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Post by putaopi » 2009-05-25 11:58

这个金门桥的护栏,本地报纸上年年都念叨。不是通过了吗?好像要发行bond之类的凑钱来建的。 那里风景是很美,可是水可真凉。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9-05-25 12:30

金门大桥总是半掩在雾里,给人一种通向天堂的虚幻安慰。自杀者不少是觉得了无生趣,希望用死来结束生活里的折磨,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得到一点儿宁静和安慰,就觉得“死”的动作可以把这一秒的一点儿安慰定格。
呻吟说,sleep deprivation 本身绝对是 torture。我老昨天晚上被欧洲部门叫起来修程序,两点半修到四点半,睡意也没有了,到五点多才睡着。幸好今天早上不上班,睡到十一点半,还是睁不开眼睛,欧洲部门又把我叫起来了。。。苦闷的修完了程序,回床上倒头睡不找,想到还是有很多活要干,挣扎的起来洗个澡,睁不开眼,下楼想去家边餐馆喝个咖啡吃个早饭,发现他们不开,挣扎的走到最恨的星巴克,连喝了俩冰latte,终于勉强活过来了。TMD. 算算通共也睡了八个钟头,不是按点睡的简直跟没睡一样。人需要睡觉啊。。。。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9-05-25 14:15

我跟风诉苦说,欢欢十二点多大哭,我没有第一时间起来,侥幸想也许哭一下就睡了。哭到第三声我只好起来,抱过来哄着了一点钟送回去。四点钟又醒了,哄到五点半还不睡,我挣扎着起来冲了瓶奶给她喝了,六点钟终于睡着了,但每半个钟头要哼哼两声。八点半醒了开始捣乱,我觉得我这一晚上就和没睡觉差不多。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9-05-25 14:17

我呻吟说,还是养猫吧,没听谁抱怨猫不让猫奴隶睡觉的。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9-05-25 15:05

如果猫没被喂饱,它是会不让你睡觉的,方式比婴儿还狠 :f19:
我数次在凌晨或深夜被它往头上脸上又蹦又抓的惊醒,气急败坏正想放声大哭之际才明白它是饿了。果然抓一把猫饼干扔食盆里,它就不闹了,寂静里只听见它咯吱咯吱嚼东西的声音。一会儿过来蜷在枕头上,呼噜呼噜的毛茸茸一团,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要说这么无耻的事情,也就是猫和小孩才能让我们容忍。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