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说到意难平这三个字,一肚子感念啊。就着小将军的提示,我也意难平一下。
意难平最适合芮斯华。
斯华这个人,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抱得美人,成得大事,一度也能把爱情事业分清爽。我也正在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他那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点野心,又能把握住自己的底线。按理说,这么一个人,虽然成功,却也是最无趣的――无趣到让一事无成的人嫉妒。幸好这人后来沦陷了,全盘皆输,成了整部戏最大的输家,甚至赔上了小命。这个安排巧妙地让他变成了整部戏里最痛快的一个。作者让他走这样的路,可能是故意解构一个成功人士的幸福生活吧。有点残忍。不过他的结局倒是显得格外仁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一样得到、也应该得到解脱了吧。说他意难平?中。不过越发让我觉得做个这样的男人有多难,因为现实更残酷,不是任谁都能输得那么全面,解脱得那么彻底的。何止意难平,意难平只是美满后的残念,芸芸众生大多是无缘意难平啊。
达骁是一场悠长青春期。
达骁这个人物形象也蛮丰满的。尽管看到一篇评论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太刻意分析了,搞到读者看不到他自己做了什么,我还是觉得这个人写的很到位。其实这种人很多,不一定一辈子都跟达骁一样,但很多人在一段时期内会具有达骁的性格特点,比如男大学生阶段。很可能这些男大学生后来变成了芮斯华,或者方楚,但那段表面上恃才傲物,内心里虚弱无力的日子总是他们的必修课。(特别是艺术男!)尽管小说尽量通过每个人独特过去来暗示他们的现在,我还是倾向于用心理分析上使用的“心理成长的延展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从“少年”走向“成人”的阶段)来看待达骁。这个延展期是心理认同的建立阶段,面临的是强烈的认同危机。好比上大学的时候,他评论系主任的设计是公共厕所匠气太浓,后来去了巴黎才知道原来“苦心经营的努力未见得就输给了个性创造的差异”。他已经开始成熟了,但是太晚了,也熟得也不够透,所以他不仅在22岁之前失去了印诺,来到巴黎以后继续失去了咪咪。难啊,他也一路想学习融入社会,可惜太表象,等到熟透了,主动去找咪咪,都到全篇结束了。不论如何,达骁时期的男生是最扎眼的,特能引人去关注,去分析,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样,只有别人的眼睛才能帮他看到自己。所以我不觉得上面的那种批评有道理。等到看清了才发现,乍看aggressive,实则小孩一个。说到这,突然想到前面关于他有个经典的“天生爱无能”的说法。这个说法实在是感人,各位熟女不由有点过于悲天悯人,范特西大发了。我觉得,达骁这个人物的魅力正在于他是一场悠长青春期,他整一个阿甘,一路都在为什么是爱的问题奔跑。等他走出来的那一天,爱情事业可能都会向他招手。结果如何?智慧的说故事者止于此,我也就不能过渡阐释了。
铁柏,何止意难平?
终于到铁柏了。这个人物出场太晚,大概三分之一以后才开始他的第一段独白,我看到LoveChef第二个帖子突然冒出来这个人,而且摆出一副全面介绍的样子,心里咯噔一下。心说,要糟,又是个主角,看样子要扯远了。果真是扯得够远,连同性爱也出来了。不过铁柏的戏实在很漂亮,完全挽救了婚外情很容易就掉入怨妇体泥沼的尴尬。总之是出人意表的高妙!
罗嗦半天,赶紧回到铁柏的正题。(我这个人比较罗嗦,一兴奋就更罗嗦,大家得担待点……)我说芮斯华的故事让现实中的读者感到了无缘意难平的无奈,铁柏的出现,直接将这种无奈推到了观众面前。
铁柏跟达骁的路很像。他也在成长,只不过他比达骁长大得快(到了美国就是不一样啊),一次意外的一夜情让他突然认识了自己。
我点根烟靠在桌边儿上看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他眯着眼睛,眼睛几乎贴着电脑屏幕,皱着眉毛,眉心有几根皱纹儿.我突然想、渴望,把他的皱纹抹平.
之后一个星期,我逃回了家乡.
前面一段铁柏看芮斯华的描写,当与铁柏初见印诺的那段对看,分外精彩。
17岁的印诺,长头发盘在脑后,几根儿不听话的头发散在修长白皙的脖颈上,穿一条浅蓝色白花的无袖长连衣裙.我记得看见她,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原来曹子建的洛神,写的是这样一个人;第二个念头是:原来苏东坡说玉骨冰肌是真有这么回事儿;第三个念头是:怪不得为了求人一笑,可以烽火戏诸侯;第四个念头是……
虽然按照行文顺序,铁柏是先交代了与印诺的初见,但既然是自白,我有理由相信那个洛神般的印诺,是在铁柏想把斯华的皱纹抹平之后才那么生动的。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谴责,所以他回家用“逃”的。
铁柏逃不开啊。达骁和印诺可以为了骄傲而分手,芮斯华和倪碧玳可以心安理得地偷情,印诺也可以抱着施舍的心态发离婚信。铁柏却没有选择权,你一日是同志就一世是同志,不管你爱的是不是斯华。铁柏对菲洛说:“你他妈的听好了,我不是同性恋!我将来要结婚,跟一个女人!成家!生孩子!”这句话精彩,是人生目标的宏伟宣言!只是,如果,字字都倒过来看,每个字都正是铁柏对自己的下的诅咒。这个诅咒这比”同性恋“本身可怕得多,因为后面的发展也证明,铁柏处的是绝境,想翻身,基本上,很难。
小说读到这里,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在为铁柏感到绝望了,也对故事的发展失去预测的能力了吧。不过潜意识里,会不会为自己不可能掉入这样的绝境而感到庆幸呢?这正是作者最高明的地方,虽说字里行间最显功力,可这结构上的突围更煞费苦心。(不是我孤陋寡闻,言情小说看的太少,见识不够吧?惴惴ing)
说铁柏这个人物刻画的好有两方面。一是作者对他巨大的心理矛盾描摹得非常生动;二是为整篇小说的人性图景添加了更加丰满的维度。铁柏的困境在于,他必须找个女人来谈恋爱结婚,可是又放不下同性恋的自我认同,更可怕的是,他还是一个好人。好人就要对自己坦诚。于是一个大好男儿就这样被割裂了。他不断招惹女孩子,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就是迈不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说他有多爱斯华吗?我看他根本都来不及清楚考虑一次这个问题。开始是因为怕,离开美国,逃离斯华;后来是形势危机,而带近乎崩溃的斯华去美国。他甚至没机会跟斯华像情人之间那样公平的对感情来一次检讨。谁说曹帛是个多余的人物了?她是压垮铁柏的最后一根稻草,曹帛之后,铁柏哪里还敢跟女孩谈恋爱?于是他自由职业,漂泊无定。但从铁杉的角度看,他是个好哥哥,从达骁角度看他是个好哥们儿,从斯华角度看他是个好媒人,甚至从印诺角度看他也是个很放心的好朋友。一个心里压了那么沉重负担的男人,外面又要好人到这种程度。悲啊。
在整篇小说中,铁柏兼有斯华、达骁、方楚三个人的境遇。论才华能力,他也能像斯华那样当成功人士。论经历,他也跟达骁一样寻找自我认同。甚至说到爱,他也跟方楚一样曾经得到暂短的、被爱人施舍的满足。人生本已太多酸涩,真难为有人将这种种一股脑放在一个人身上推给读者看,我得向作者对生活体悟之深致敬。
关于铁柏,最后我还得回到他看到斯华眼中的那份“冷嘲热讽”。小将军说这是“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是呀,好心的作者终于在修订的时候让铁柏说出了那句“小四儿,我爱你”,到底是给读者留了一点温情,没给他彻底打成终身监禁。作者又不甘心给我们happy ending,非要加上点冷嘲热讽,这可又是让读者对铁柏的感念如丝如缕萦绕不绝了。:)未知这个尝试站在作者角度的诛心解法是否中的?铁柏这个人太苦了,我都不忍心从他的角度看那一眼冷嘲热讽了。
还得说说整部书的主题:爱。爱是一种人性(如果是天生的话),但爱的能力是要学习的。这可就再到了“爱无能”的话题上了。如园心所言,一见钟情那四十秒确实难写,难在初初出场就爱意蔓延,可是维持这初见的爱意直到爱对了眼,爱成了家,爱有了外遇又何其困难。整个书里面的人物谁又不是爱无能呢?印诺的爱要四平八稳,要占尽上风。斯华目的明确地就得到了印诺,真是一拍即合,只是,爱在哪?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才知道是印诺施舍的。(斯华和印诺夫妇那两段性心里描写可真是妙到毫颠)方楚和碧玳,就好像要糖吃的孩子,尝了甜头之后,纷纷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家妇和靠山。爱在他们四个人就是平衡能力。文章题目取这四人,莫非题旨在此?
达骁就是不懂平衡这个道理,所以落了个爱无能的诊断,绝对是个性情中人,是为可爱,该恭喜是他最后长大了。铁柏纵使懂得平衡这个爱的真谛,他的天平恐怕也永远无法平衡了,是为可怜。
董纳是个单纯的孩子,我很喜欢,想必爱来不必那么辛苦。可惜着墨不多。
陈凯融和菲洛?呵呵,打一下儿,太范特西了吧。那种日子没见过,也不敢揣测其真实度。。。。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小说里女性角色塑造相当成功。尤其是倪碧玳初看印诺那段。太犀利了!我生也晚,所以看到了《如果・爱》,这小倪活脱脱一个周讯演的老孙啊,不过比老孙更加生动。想来作者在两年前无论如何没看到如果・爱,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