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
小團圓
兩個星期以前,有個副刊記者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小團圓要出版了。又說她已經跟宋以朗(宋淇兒子)談過兩次,這次出版另有內情。我正好坐在小巴上,街上吵得很,沒聽得很清楚。大概是有一個從美國來的人找到宋以朗,聲稱掌握小團圓的稿子,要把它出版。宋跟這人好像是在打官司,也不知打到哪裡,就通知皇冠出版了。宋跟所有記者都說千萬別提這事。朋友問我知道是哪個「從美國來的人」不,我想了一下又回家翻書、略略打探,沒想出來是誰。張晚年,不對,張從來處理自己稿子都沒甚麼系统,能幫忙的人大都離得很遠,書裡說小團圓寫得快(十個月)但過了多年都沒修改好,這些日子張如有讓宋氏夫婦以外的人看過稿子,不管有意無意,總會流出去。這也不奇怪。
後來發現不是我沒聽清楚,是宋以朗根本沒把官司一事說清楚。蘋果日報十天前在港聞版刊了這次出版的消息,一字沒提官司(後補:錯了,我去再看一次,是有提到 http://zal.book.topzj.com/thread-10110-1-1.html)。宋在前言裡也沒說。
讓人納悶不僅如此。宋的前言是一,小團圓的正文是二。我看書從來沒有這麼心情複雜過。
宋的前言簡而言之就是「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了,別打我」。既是合法的「文學遺產執行人」,愛出不出,閒話都是一定的了,何至於這麼害怕?又大賣廣告「去年用了數個月整理和研究張愛玲與父母40年間600多封、40萬字的書信」——看過台灣皇冠版張愛玲全集都知道,摺頁上書目清單上最後一項「小團圓」三字明晃晃掛了幾十年,marketing了這麼久,奇貨囤了這些年,人都麻痺了,所以現在要再刺激一下?
宋引了1975至1976年共十四段張與宋氏夫婦、1992至1993年共三段與編輯的書信往來證明張捨不得銷毀此書。他是現世惟一手持此這些書件的人,立證於此我就不服氣。最後又寫「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決定,你也應該承認,我至少已在這裏說明一切來龍去脈了。」我簡直想吐。出版如果是一件好事,他也狠狠地毁了。
那些與宋氏夫婦的書信往來的內容也讓我非常訝異。當時台灣的情況我不知道,顧慮胡的想法姑且算是一點,但單單通過改寫故事、把一個double agent寫死就把出版變得可行實在天真的不可思議。這本書根本是自傳,用周作人的話說來是「詩化」的文筆,人們可以指着一個蘋果說「唷這東西長得多麼像蘋果,很有蘋果的意思」嗎?宋淇也是半個搞文學、翻譯的人,我絕對沒有質疑他對張的一片真心,但他向張提的修訂意見,實在離譜得緊。張在處理商業事務上本來就如小兒稚嫩,這麼一下亂上添亂,小團圓如今被稱為「感情道義上的盜版」(張小虹語),一場茶杯風波的始源早已種下。
過去我知道的張愛玲,舉個現成例子,就像現在人們找圓明園遺骸一樣,偶然找到一條樑木、半隻兔子就興奮得不得了,巴不得告訴全世界又私心不想別人知道。花凋、相見歡、琉璃瓦,處處有她,有她的親友,有她視線掃過的地方。我每看見她寫到香港,尤其在談吃與畫餅充飢裡,就特別「肉緊」,心裡直想「怎麼我就都不知道司空會是這種味道!」亦舒最新一本小說,我一看封面就要叫出來「名牌咖啡!小雜貨店!我又從來沒有吃過!」
說這些是因為小團圓給我最大的是感情上的冲擊。我完全沒有料到是這樣的內容。看開頭十幾頁我花了一個多小時——荀太太伍太太、姚先生姚太太、鄭先生鄭太太,她母親,她同學,炎櫻...全都在,全都活生生跑出來了,一下子越過我的安全線,就在眼前觸手可及,感覺太恐佈了。張自己說過,有些情節人物對話是編都編不出來,只能是真的——小團圓裡的一字一句,一舉一動,只能是真的。
看到鬼我想我不會很怕。看到活生生的康熙家明林黛玉你怕不怕?
張的文筆更是火上添油。故意的英語句子結構、冷血地砍去主語、任性的倒裝再倒裝、普通話發音的英文名字、重重復重重的明喻暗喻借喻......簡直是教父三部曲擠在一個映幕上同時播放,我腦子都要炸了。只好看了又看,一個句子老看不完,眨眼就天亮,要上班沒得看了。
從來沒碰到對自己這麼狠心的人。天生的明察秋毫那叫無奈何,她從前還會用精緻的語言裁成外衣,讀者已讚嘆不已。小團圓我覺得是睡火山爆發,張沒有再管住自己,生活裡的心裡想的眼看到的,傾囊而出,活體解剖——沒有道德的批判,其實也沒有甚麼好批判,只是不掩藏不偽裝。Show hand,底牌都揭開了。張的寫作是自焚式的,從前是小火,小團圓簡直不可收拾。無怪寫得那麼難那麼慢。
已有評論說小團圓結構散渙,多半猜測張晚年力有不逮。小說是虛構的,用上真實的材料作者仍可以輕易改變當中的情節。色戒是最好例子。看見粉紅鑽聯想到這人是真的愛自己,惹下殺身之禍,鋪排易先生的剖白,這是情節、安排。現實裡人沒辦法安排際遇,飯來張口,是苦是甜都不能重來一次。現在的報導最愛寫小團圓「自傳性強烈」,我看得一波一波惡心。又要討「自傳」二字便宜,又要維持虛偽的客觀,再要自作聰明地預設立場,我要是張,逃到火星去都怕惹到一身俗氣。
也許我最傷心的,是張由始至終對讀者的信任和期盼。從一開始就是如此。可是,所謂讀者的愛是最無條件而又最無謂的。你來了你去了,人們都該幹嘛幹嘛去。於你是一生,於別人,是一叠紙,風吹過便散落了。
------------
寫完了
後來發現不是我沒聽清楚,是宋以朗根本沒把官司一事說清楚。蘋果日報十天前在港聞版刊了這次出版的消息,一字沒提官司(後補:錯了,我去再看一次,是有提到 http://zal.book.topzj.com/thread-10110-1-1.html)。宋在前言裡也沒說。
讓人納悶不僅如此。宋的前言是一,小團圓的正文是二。我看書從來沒有這麼心情複雜過。
宋的前言簡而言之就是「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了,別打我」。既是合法的「文學遺產執行人」,愛出不出,閒話都是一定的了,何至於這麼害怕?又大賣廣告「去年用了數個月整理和研究張愛玲與父母40年間600多封、40萬字的書信」——看過台灣皇冠版張愛玲全集都知道,摺頁上書目清單上最後一項「小團圓」三字明晃晃掛了幾十年,marketing了這麼久,奇貨囤了這些年,人都麻痺了,所以現在要再刺激一下?
宋引了1975至1976年共十四段張與宋氏夫婦、1992至1993年共三段與編輯的書信往來證明張捨不得銷毀此書。他是現世惟一手持此這些書件的人,立證於此我就不服氣。最後又寫「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決定,你也應該承認,我至少已在這裏說明一切來龍去脈了。」我簡直想吐。出版如果是一件好事,他也狠狠地毁了。
那些與宋氏夫婦的書信往來的內容也讓我非常訝異。當時台灣的情況我不知道,顧慮胡的想法姑且算是一點,但單單通過改寫故事、把一個double agent寫死就把出版變得可行實在天真的不可思議。這本書根本是自傳,用周作人的話說來是「詩化」的文筆,人們可以指着一個蘋果說「唷這東西長得多麼像蘋果,很有蘋果的意思」嗎?宋淇也是半個搞文學、翻譯的人,我絕對沒有質疑他對張的一片真心,但他向張提的修訂意見,實在離譜得緊。張在處理商業事務上本來就如小兒稚嫩,這麼一下亂上添亂,小團圓如今被稱為「感情道義上的盜版」(張小虹語),一場茶杯風波的始源早已種下。
過去我知道的張愛玲,舉個現成例子,就像現在人們找圓明園遺骸一樣,偶然找到一條樑木、半隻兔子就興奮得不得了,巴不得告訴全世界又私心不想別人知道。花凋、相見歡、琉璃瓦,處處有她,有她的親友,有她視線掃過的地方。我每看見她寫到香港,尤其在談吃與畫餅充飢裡,就特別「肉緊」,心裡直想「怎麼我就都不知道司空會是這種味道!」亦舒最新一本小說,我一看封面就要叫出來「名牌咖啡!小雜貨店!我又從來沒有吃過!」
說這些是因為小團圓給我最大的是感情上的冲擊。我完全沒有料到是這樣的內容。看開頭十幾頁我花了一個多小時——荀太太伍太太、姚先生姚太太、鄭先生鄭太太,她母親,她同學,炎櫻...全都在,全都活生生跑出來了,一下子越過我的安全線,就在眼前觸手可及,感覺太恐佈了。張自己說過,有些情節人物對話是編都編不出來,只能是真的——小團圓裡的一字一句,一舉一動,只能是真的。
看到鬼我想我不會很怕。看到活生生的康熙家明林黛玉你怕不怕?
張的文筆更是火上添油。故意的英語句子結構、冷血地砍去主語、任性的倒裝再倒裝、普通話發音的英文名字、重重復重重的明喻暗喻借喻......簡直是教父三部曲擠在一個映幕上同時播放,我腦子都要炸了。只好看了又看,一個句子老看不完,眨眼就天亮,要上班沒得看了。
從來沒碰到對自己這麼狠心的人。天生的明察秋毫那叫無奈何,她從前還會用精緻的語言裁成外衣,讀者已讚嘆不已。小團圓我覺得是睡火山爆發,張沒有再管住自己,生活裡的心裡想的眼看到的,傾囊而出,活體解剖——沒有道德的批判,其實也沒有甚麼好批判,只是不掩藏不偽裝。Show hand,底牌都揭開了。張的寫作是自焚式的,從前是小火,小團圓簡直不可收拾。無怪寫得那麼難那麼慢。
已有評論說小團圓結構散渙,多半猜測張晚年力有不逮。小說是虛構的,用上真實的材料作者仍可以輕易改變當中的情節。色戒是最好例子。看見粉紅鑽聯想到這人是真的愛自己,惹下殺身之禍,鋪排易先生的剖白,這是情節、安排。現實裡人沒辦法安排際遇,飯來張口,是苦是甜都不能重來一次。現在的報導最愛寫小團圓「自傳性強烈」,我看得一波一波惡心。又要討「自傳」二字便宜,又要維持虛偽的客觀,再要自作聰明地預設立場,我要是張,逃到火星去都怕惹到一身俗氣。
也許我最傷心的,是張由始至終對讀者的信任和期盼。從一開始就是如此。可是,所謂讀者的愛是最無條件而又最無謂的。你來了你去了,人們都該幹嘛幹嘛去。於你是一生,於別人,是一叠紙,風吹過便散落了。
------------
寫完了
Last edited by Jenny on 2009-03-02 7:37, edited 7 times in total.

-
- Posts: 49
- Joined: 2008-12-08 11:29
- Contact:
Knowing wrote:为什么受不了?我粉丝的困惑的问。
张爱玲写恋爱真入骨困惑的说,我也没少恋爱,肯定比她频繁,为什么一恋爱完了就忘,基本想不起来当时什么感觉?她二十多岁的一次恋爱,到老记得还那么清楚。如果是个具体有情节的事情记得也就算了,感觉是尤其难以捉摸的东西,事后怎么还那么清楚,可以写的让人一下就起共鸣。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我非常同意,可能文裡我沒有好好回應這兩點。笑嘻嘻 wrote:我觉得写东西也有把式活儿的特点,得不停地写,不停地想,辛苦活儿。老不写手就涩了,而且我老觉得张爱玲离开上海市民这个土壤之后,就有点失去灵魂的意思。
張信裡有一句「我小說幾乎從來不改,不像論文會出紕漏。」我看了真叫感概萬千。怎麼在不同的時空裡,人可以有這樣的共鳴。
寫作是又孤獨又熱鬧到極致的事情。張的自覺和能力最是令人難以企及,我有時不敢相信有十幾年我活在這世上,同時她也是。
大概張迷就是這樣。

Re: 小
Jenny wrote:宋淇也是半個搞文學、翻譯的人,我絕對沒有質疑他對張的一片真心,但他向張提的修訂意見,實在離譜得緊。張在處理商業事務上本來就如小兒稚嫩,這麼一下亂上添亂
我倒觉得其实宋淇夫妇人情世故方面当然是比张爱玲强,但也有限,骨子是很纯良的读书人(或书呆子)。恐怕唯如此,张爱玲才这么放心地和他们做这么多年这么深切的朋友。火星狗 wrote:我觉得最奇怪的是宋夫妇对张爱玲写作的指手画脚,真让人受不了。
要是细看他们有关《色 戒》的通信,就会发现,那篇简直要算作集体创作了,宋淇的意见和建议,完全不是强加于张爱玲的,甚至是张爱玲求之不得的。
我也许有点偏颇,她离开中国之后,相当渴求至少一个谈话对象。
有些情節人物對話是編都編不出來,只能是真的——小團圓裡的一字一句,一舉一動,只能是真的。
实在太有同感了. 看朋友发表真实故事, 也是这样. 因为知道背景, 看到赤裸裸的内情直接扔出来, 很震动. 不完全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自己试图写过, 也实在写不出来, 跟解剖一样. 而且时过境迁, 怎么解释都不能还原.現實裡人沒辦法安排際遇,飯來張口,是苦是甜都不能重來一次。
胡实在是个天生的撒谎者, 只有他能一层层的裱花, 对他再自然不过.
她与世界的交流基本上都来自于发表的文字了吧. 和直接的亲情友情不一样, 很难说孰高孰低, 都是自己的选择和能力. 就是宋家和她的友情也是来自文字.也許我最傷心的,是張由始至終對讀者的信任和期盼。從一開始就是如此。可是,所謂讀者的愛是最無條件而又最無謂的。你來了你去了,人們都該幹嘛幹嘛去。於你是一生,於別人,是一叠紙,風吹過便散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