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螺上买了几本中文书,看到文学城的广告冲动的就去了。买下来的感觉,如果是早几年出版的书,红螺比博客来便宜,如果是新书就比博客来贵。红螺的书发书时间有两种,一种三天发书,大概是本地库存,一种七天发书,大概是从大陆运过来的?买的时候没注意,夹了一本七天的书,等的这叫一个望穿秋水,说起来还是博克来的速度快,不过两家网站的速度都比国内的图书网站快的多的多。
红螺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新书展”下面的内容比总目录下面的多而新,而且“新书展”里面的书在站内搜索里还找不到,只好一页页翻,不知道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
买了两本高木直子的绘本,比较喜欢《一个人去旅行》,里面写到第一次单独出门旅行时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心情,看得我这同为母鸡型人格的人心有戚戚。后面看到她胆子一点点的大起来,越来越能enjoy,也暗暗的替她高兴。这本书主要还是心情故事,微微起了一点旅游指南的作用,我看了觉得蛮亲切的,因为我也打算在将来一个人出门旅行,看到前辈诚实的记述,是很有一点鼓励作用的。另一本《一个人上东京》比较无感,为了自己的梦想,跑到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里开荒,这是我想也没想过的事情,不过也觉得,能这样做的高木直子,真是很勇敢。将来还想买那本《一个人住第五年》,事实上还蛮向往的,其它的就算了,绘本书的信息量还是小了点。
买了一本沈嘉禄的《上海人吃相》,这一本嘛,如果想看的话就去图书馆借吧。这本的质量和《上海老味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纸质发黄,薄而透光,配的图都是黑白的,偏偏还拍的是浓油赤酱的菜。选的文章嘛,如果我第一本看得是这本书,肯定不会喜欢上沈嘉禄,能够把比较难看的文章选的这么全,也是一种本事。
还买了一本朱家
最近看的书
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的与原文无关的空泛感想:用西方法律史的观点看,中国法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是以西方法律思想为坐标系的评价,真的很公正公平嘛?就好像“清朝末年一个大清土鳖跑到美利坚,看到总统兼有国家元首和总理的功能,于是得意的‘哈哈哈你君臣不分’”,又何尝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己为尺,去量他人之长短,并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俄国古代的法律跟英国古代的法律差远了去了。第二,十九世纪的欧洲法律跟十一世纪的欧洲法律跟古罗马的法律汉墨拉比的法律,虽然是一脉相承,还是差远了去了。第三,古代法律不管哪里,放现在看都很血腥野蛮。第四,一个国家的法律不是在真空里存在,而是跟文化和社会结构和制度都紧密联系的,欧洲的历史和文化跟中国的完全两样,宗教信仰也两样,法律当然也会以不同方式适应历史、社会、风俗、人民的生存状态。
比较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不懂历史的人乱比,指着不同之处一概定性为愚昧落后,当然无聊。反过来,把一切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都归结为国情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不同,所以就不必借鉴别人改善自己,那是另一回事。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