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ther Minds
[blog] Other Minds
今天刚开始读 Malcolm Gladwell 的短文集 “What the Dogs Saw”,第一页前言就让我笑了出来。他说起小时候溜进数学家爸爸的书房,翻看带着他的字迹的草稿纸,觉得无比神奇:怎么亲爱的爸爸脑子里想的东西,我一点也没法了解涅?然后他写道:这是心理学家们称为Other Minds的理论。例如,一岁的小孩儿认定,“我喜欢金鱼小饼干,那么爸爸妈妈也一定喜欢金鱼小饼干。”
这是成长心理学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人类幼儿一生下来脑子还远远没长好,所以很多东西是生下来之后才学到的。(神经科学同时证明,大脑里很多很多的神经回路和链接也是生下来以后长的。)幼儿的大脑一开始并不能区别人与我的差别,他们的世界中只有我,不能立刻认识到世界的一个重要事实:别人的思想和感受,我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推断。但是,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强大的器官,稍微长两年,在反复跟周围人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大脑可以自己学会推断别人的思想和动机。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是很厉害的一个本事,也是人类社会性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生理基础,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这方面的成长发展受到阻碍,就会出现自闭症(autism)症状,失去“阅读他人”的能力。
到了差不多三四岁的时候,儿童就能分辨出人与我的差别,但在这之前他们不能。要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还颇花费了一些脑筋,心理学家 Wimmer & Perner 八十年代即开始用一个很巧妙但又简单的试验,叫做 “false belief” 试验。试验者给小孩看几张图画组成的故事:画中的 Maxi 在屋子外面玩球,Maxi 的妈妈在屋子里面把巧克力从绿色盒子转放到蓝色盒子里,等 Maxi 回到屋子里,他会在哪只盒子里取巧克力呢?
我们成年人当然不用想就知道, Maxi 没看见妈妈把糖放进蓝盒子,他会在绿盒子里找糖,虽然我们知道糖在蓝盒子里!换言之,我们可以猜想和推断 Maxi 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做这件事儿不是那件事。我们有设身处地推断他人思想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我知道的事情和我的思想,跟别人知道的事情和别人的思想,是两套分别独立的存在,虽然两边的思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但是三岁以下的小孩没有这个区分能力。两岁小孩会答:Maxi 在蓝盒子里找糖。因为他们知道糖在蓝盒子里,而且没有 Maxi 跟我不能分享思维的概念,所以认定我知道的事情 Maxi 也知道。很神奇吧?Gladwell 还说,这个人与我的分离与同享 — 我不能知道别人想什么,但是我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别人在想什么 — 让人一辈子感到神奇和迷惑。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出来,因为,实际上,不仅小孩子无法想象爸爸妈妈居然不喜欢金鱼小饼干,有时候爸爸妈妈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小孩子居然爱吃金鱼小饼干,因为他们自己不爱吃金鱼小饼干。成年人对“人我之分”的现象,也未必那么清醒。
听过见过很多很多的父母被哭闹任性棘手麻烦的一二三岁孩子搞得抓狂发疯,烦躁不堪,“简直就是跟我作对!”两三岁的孩子都会说话了,也能听得懂父母说话,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不服从父母的要求?为什么要他往东他偏往西?可是,你不知道他也很抓狂耶,他在想:为什么我又累又困需要妈妈抱她居然不立刻来抱我?为什么我又饿又渴她不来喂我?为什么那边有个那么好玩的小狗狗她却一直跟邻居阿姨讲啊讲啊没个完而不是跟我一起跑过去摸狗狗?为什么她不能感应到我的脑子里的东西?好抓狂啊!哇哇哇!(满地打滚)
即使在跟儿童无关的环境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看见这种跟 Other Minds 有关的现象。又要认识到他人思想的不可知和人我之间的差别(我的思想不是他的思想),但又要时刻猜测对方的感受和思想和动机,否则没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而经常因人、因场合而异,失衡带来的失调也很常见。
例如恋爱中的男女,女方认为自己放出的信号已经很强烈了,我已经把我的意愿表达得极其明白了,怎么对方一点反应也没有,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想要你送我一束花,然后说“Brad Pitt 长得真帅。”而你竟然给我买一套蕾丝内衣,然后倒在沙发上看电视。你这是故意气我!你不爱我!如果你爱我就会知道我在想什么!男方呢,说不定在想,你竟然不明白我送你蕾丝内衣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好漂亮身材好热辣我好迷恋你,你竟然看不出AC米兰的比赛有多精彩!你竟然没体会到我多么需要你说“你好能干,你好聪明”。你太自我中心了,如果你爱我就不会看不出我的需要。
又例如,父母简直不能理解青春期儿女竟然讨厌数学,我们俩都是理科高材生呀,我们的数学当年是全年级第一呀,你是我们的儿子/女儿,竟然成天躲在车库里跟一帮狐朋狗友搞摇滚乐!事业的成功,银行里的储蓄,安全感,责任感,这些事我们天经地义的信仰,地球人都同意是真理,为什么你们这些十五六七八岁的儿女一点都不懂不接受?太不可思议了,太气人了,简直就是有意跟我们作对嘛。
我因为爱看花样滑冰而经常跟冰迷们混在一起,大多在网上遇到,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儿:脑补。就是说,强烈地喜欢上电视上某个花样滑冰选手,感到某种感情上的共鸣,产生认同感,于是把自己脑子里想象出的一些思想感受和期望过度投射到对方身上,以为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的只言片语就可以推断出被仰慕者本人的真实性格思想和感情习惯。脑补即在自己的脑子给对方补完大量的臆测。这种现象当然在所有的明星崇拜中都很常见,因为投射和推测他人思想是我们的天性,不过我们也天然能够认识到人与我的分隔,人是人,我是我,中间隔了两个脑壳。
参考资料:
http://www.wjh.harvard.edu/~lds/pdfs/saxe2004.pdf
这是成长心理学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人类幼儿一生下来脑子还远远没长好,所以很多东西是生下来之后才学到的。(神经科学同时证明,大脑里很多很多的神经回路和链接也是生下来以后长的。)幼儿的大脑一开始并不能区别人与我的差别,他们的世界中只有我,不能立刻认识到世界的一个重要事实:别人的思想和感受,我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推断。但是,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强大的器官,稍微长两年,在反复跟周围人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大脑可以自己学会推断别人的思想和动机。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是很厉害的一个本事,也是人类社会性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生理基础,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这方面的成长发展受到阻碍,就会出现自闭症(autism)症状,失去“阅读他人”的能力。
到了差不多三四岁的时候,儿童就能分辨出人与我的差别,但在这之前他们不能。要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还颇花费了一些脑筋,心理学家 Wimmer & Perner 八十年代即开始用一个很巧妙但又简单的试验,叫做 “false belief” 试验。试验者给小孩看几张图画组成的故事:画中的 Maxi 在屋子外面玩球,Maxi 的妈妈在屋子里面把巧克力从绿色盒子转放到蓝色盒子里,等 Maxi 回到屋子里,他会在哪只盒子里取巧克力呢?
我们成年人当然不用想就知道, Maxi 没看见妈妈把糖放进蓝盒子,他会在绿盒子里找糖,虽然我们知道糖在蓝盒子里!换言之,我们可以猜想和推断 Maxi 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做这件事儿不是那件事。我们有设身处地推断他人思想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我知道的事情和我的思想,跟别人知道的事情和别人的思想,是两套分别独立的存在,虽然两边的思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但是三岁以下的小孩没有这个区分能力。两岁小孩会答:Maxi 在蓝盒子里找糖。因为他们知道糖在蓝盒子里,而且没有 Maxi 跟我不能分享思维的概念,所以认定我知道的事情 Maxi 也知道。很神奇吧?Gladwell 还说,这个人与我的分离与同享 — 我不能知道别人想什么,但是我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别人在想什么 — 让人一辈子感到神奇和迷惑。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出来,因为,实际上,不仅小孩子无法想象爸爸妈妈居然不喜欢金鱼小饼干,有时候爸爸妈妈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小孩子居然爱吃金鱼小饼干,因为他们自己不爱吃金鱼小饼干。成年人对“人我之分”的现象,也未必那么清醒。
听过见过很多很多的父母被哭闹任性棘手麻烦的一二三岁孩子搞得抓狂发疯,烦躁不堪,“简直就是跟我作对!”两三岁的孩子都会说话了,也能听得懂父母说话,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不服从父母的要求?为什么要他往东他偏往西?可是,你不知道他也很抓狂耶,他在想:为什么我又累又困需要妈妈抱她居然不立刻来抱我?为什么我又饿又渴她不来喂我?为什么那边有个那么好玩的小狗狗她却一直跟邻居阿姨讲啊讲啊没个完而不是跟我一起跑过去摸狗狗?为什么她不能感应到我的脑子里的东西?好抓狂啊!哇哇哇!(满地打滚)
即使在跟儿童无关的环境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看见这种跟 Other Minds 有关的现象。又要认识到他人思想的不可知和人我之间的差别(我的思想不是他的思想),但又要时刻猜测对方的感受和思想和动机,否则没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而经常因人、因场合而异,失衡带来的失调也很常见。
例如恋爱中的男女,女方认为自己放出的信号已经很强烈了,我已经把我的意愿表达得极其明白了,怎么对方一点反应也没有,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想要你送我一束花,然后说“Brad Pitt 长得真帅。”而你竟然给我买一套蕾丝内衣,然后倒在沙发上看电视。你这是故意气我!你不爱我!如果你爱我就会知道我在想什么!男方呢,说不定在想,你竟然不明白我送你蕾丝内衣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好漂亮身材好热辣我好迷恋你,你竟然看不出AC米兰的比赛有多精彩!你竟然没体会到我多么需要你说“你好能干,你好聪明”。你太自我中心了,如果你爱我就不会看不出我的需要。
又例如,父母简直不能理解青春期儿女竟然讨厌数学,我们俩都是理科高材生呀,我们的数学当年是全年级第一呀,你是我们的儿子/女儿,竟然成天躲在车库里跟一帮狐朋狗友搞摇滚乐!事业的成功,银行里的储蓄,安全感,责任感,这些事我们天经地义的信仰,地球人都同意是真理,为什么你们这些十五六七八岁的儿女一点都不懂不接受?太不可思议了,太气人了,简直就是有意跟我们作对嘛。
我因为爱看花样滑冰而经常跟冰迷们混在一起,大多在网上遇到,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儿:脑补。就是说,强烈地喜欢上电视上某个花样滑冰选手,感到某种感情上的共鸣,产生认同感,于是把自己脑子里想象出的一些思想感受和期望过度投射到对方身上,以为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的只言片语就可以推断出被仰慕者本人的真实性格思想和感情习惯。脑补即在自己的脑子给对方补完大量的臆测。这种现象当然在所有的明星崇拜中都很常见,因为投射和推测他人思想是我们的天性,不过我们也天然能够认识到人与我的分隔,人是人,我是我,中间隔了两个脑壳。
参考资料:
http://www.wjh.harvard.edu/~lds/pdfs/saxe2004.pdf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Re: [blog] Other Mind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Re: [blog] Other Minds
真有趣。小朋友有other minds的理论以前没听说过,不过很有道理呢。恋爱中的男女么,我老人家就没有那么同情了,猜不中心思就是不爱我?有这点力气作天作地干点儿什么不好。当然人家也许乐在其中呢。
Other minds对普通人际关系应该也适用。比如公司里,大多数人遵守着约定俗成的办事方式,也会有人心思特别,我们觉得他们好奇怪,他们觉得不被别人理解。想要相处下去,唯有互相沟通,至少阐明各自的想法。
Other minds对普通人际关系应该也适用。比如公司里,大多数人遵守着约定俗成的办事方式,也会有人心思特别,我们觉得他们好奇怪,他们觉得不被别人理解。想要相处下去,唯有互相沟通,至少阐明各自的想法。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Re: [blog] Other Minds
自己有闲的话碰到这样的人可以锻炼想象力啊。Knowing wrote:抓狂的说,碰到普通道理行不通的人真受不了哇。不过小孩子这样就很可爱!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Re: [blog] Other Minds
在成年人的互动过程中,大多数人读人思想的能力在正常范围之内,能通过潜意识信号(例如肢体语言和表情语气)揣测对方的意图和思维和感情状态。有些人这方面能力特别差,多半因为(我顺嘴瞎说)有轻微自闭症,或者刚愎自用,过分坚信自己最正确。这样的情况下,语言外交流变成单方向的,所以会很累,感情消耗大。对于有类似自闭症障碍的人,只好尽量少投入感情,不要指望TA能读出你传递信号里的nuance ,尽量用concrete, explicit信号,好像跟机器人打交道,更不要指望TA懂得 give-and-take 的概念。
我认识/见过“替他人设想”有障碍的人,都很坚信自己的正确性,坚信自己 omniscient ,不要指望他们会反省自己。
正常范围也很大,有些人特别容易感受他人的思维和状态,自己特别 open,但是也有人差一点,比较自我中心。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场合下读人能力上下浮动,例如自己心情紧张焦虑的时候就比较关闭,放松的时候比较 open,容易接受他人的信号。这些过程从发信号到收信号全部是在意识之下的大脑活动,即所谓直觉。
我认识/见过“替他人设想”有障碍的人,都很坚信自己的正确性,坚信自己 omniscient ,不要指望他们会反省自己。
正常范围也很大,有些人特别容易感受他人的思维和状态,自己特别 open,但是也有人差一点,比较自我中心。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场合下读人能力上下浮动,例如自己心情紧张焦虑的时候就比较关闭,放松的时候比较 open,容易接受他人的信号。这些过程从发信号到收信号全部是在意识之下的大脑活动,即所谓直觉。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blog] Other Minds
没错,的确是这样。例如自己心情紧张焦虑的时候就比较关闭,放松的时候比较 open
难怪这星期感觉这么累,感情是单方面发送信息过量来着。今天下午睡了个长午觉,这在我是极稀罕的。
Re: [blog] Other Minds
才怪。宝宝扯着嗓子嚎哭你找不出原因或者知道原因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不抓狂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凌晨两三点不歇气地搞上两三个小时的话。Knowing wrote:抓狂的说,碰到普通道理行不通的人真受不了哇。不过小孩子这样就很可爱!
好在欢欢时差总算倒过来现在又变成快乐宝宝了。我从崩溃的边缘捡回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