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4 15:14

微信公共账号有点类似免费小杂志。只需使用账号的id或者扫描二维码就可跟随。当然都是通过审查的内容。玩微信的同学有没有好玩的账号推荐?

我先来。新形式吗,总规开始时多是小清新。我就好那几口,大家都知道的。第一个,"深夜谈吃",深夜谈吃报复社会,每工作日晚发送。
吃货不能太傻太天真
2013-03-28

上大学时,偶然看了彭浩翔的《大丈夫》,甚是喜欢。从此追随这个胖子,逢新必看,且是到戏院支持不买翻版也不求种子。今天说吃的,也和这部电影有关。
片中讲述几个男人趁其老婆结队到泰国祭拜四面佛,集体相约企图“偷吃”的故事。其中一位老婆(原子鏸饰演)和老公(陈小春饰演)在片头约定晚上回来吃冻蟹。片尾两人吃是吃了,可是冻蟹未曾出镜,这是我对该片唯一的不满。
耿耿于怀的我后来在日本料理店释了怀,尝到了冻蟹的近亲,冻甜虾。比较正式地说,那叫甜虾刺身。不过“冷冻”这一做法并非日料专利,许多潮汕同学都曾骄傲地向我介绍类似烹法。洗净,盐水浸泡捞起蒸熟,摊冷放入冰箱,取出后置于冰块上,可直接食用亦可蘸醋、甚至芥末。和日本料理一样,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鲜”,无需多余的调料。
曾在一次自助餐上吃了最好吃的冻虾,产自南中国海,虾壳硬度中等,虾身粗糙,天生肥美,在片片薄冰上红弯了腰。冰冻时长控制得宜,红色已褪为一层浅浅的粉红,虾头一拉即脱,晶莹的汁水顺着虾身而下,嘴巴来不及盛住就溜走让人懊恼。虾的尾柄因冷冻而越发锐利,却也顾不上刺痛三下五除二为其解放。
白肉细嫩,肉质紧绷,是看得出的年轻力壮——生前的弹跳力应该很好。哈哈,有时间胡思乱想,当然也有时间慢慢咀嚼。“甜”字足以概括这盘虾的味道:是蔗糖无法模拟的甜;是拥有味精般的魔力却不会犯渴的甜;是人的舌头才能感受却无法言状的甜;是任凭你天花乱坠也形容不出的那一种甜。

自助餐的取餐台上,还有冻螺,走的也是同一路线,鲜美。虽有坚硬的保护罩,可是苍白无力。它们自然是不知道被多少双饥渴的眼睛盯着,丑陋的外表在这些人眼中都不是事儿。最终螺肉乖乖就范,蜷缩后几乎都要掉出来。优雅一夹,一整块螺肉轻松得手。蘸一点新鲜红艳的生蚝茄汁,鲜和辣的刺激冲上鼻腔,冻如冰,甘如饴,口中嚼得脆脆作响,尝毕只叹一句:为何只抢到了两个……
或许这可以从《大丈夫》里,毛舜筠形容原子鏸的一句话找到答案:Too simple, too naive——不能相信自助餐里的吃货会手下留情给你多留两个。

封面图来自网络
文中图&文 来自 Jacqueline Yeung
赌仔的厮杀场,吃货的伊甸园(一)
2013-03-18

图&文 Jacqueline Yeung

这是一篇连载文章,要和大家分享的太多,请关注「深夜谈吃」,将为您一一道来。

(一)来马场吃万国料理

正如澳门的威尼斯人,里面除了赌场,还有额外赠送的假威尼斯水景、两边的购物街;香港的马场亦然,里面除了草地跑道,沙圈,还有小吃亭、自助餐区、中西餐厅、烧烤吧,俨然一个美食中心。

即使我不是赌徒,我也愿意屁颠屁颠地跟着别人进去马场大杀四方,当然指的是食物。赌徒关注的是位置离跑道、终点近不近,能不能第一时间获悉自己的马儿跑赢了没;吃货关注的是位置离食物区近不近,能不能在料理师放下新鲜出炉的美食后马上抢到——这点还真容易暴露丑陋中国人的争先恐后。

马场分内外,露天区为外,观众席边每隔数十米就有一个小吃亭,还有散落在各处的啤酒吧。小吃亭内有美味的烤鸡腿、美国热狗包。这些都受到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外国人,跑马对于他们来说并非为了赌博,而更倾向于联络感情,所以总能看到他们一手拿着冻啤酒一手拿着张投注了10元(最低额)的马券看赛。或赢或输都付诸一笑。

马场内则是空调区的投注厅、多语言讲评室、美食广场。美食广场照顾各国赌徒的口味,万国料理是必不可少的,但主要还是照顾本地市场,否则那些输了钱的中年大叔都要暴跳如雷。

其中粟米鱼腩饭是我的真爱,用硬纸制成的可回收饭盒,环保又无恶心的塑料味,真是贴心为大众着想,尽管红了眼的赌徒们不会在意。鱼腩稔软,微炸稍脆又有粟米羹的滋润,不甜不咸保持了鱼肉的嫩滑还有腩肥的油香。末了还可以拿粟米羹拌饭,瞬间觉得自己吃得好健康,活得好精彩,需要感恩。

再说说自助餐区。价格?不要以为香港的物价你负担不起,自助餐也不过是150港币一位,透明玻璃窗直面跑道,餐桌有专属电视时刻紧贴赛马消息,这样的收费在香港你都几乎有点不好意思享用它们的服务。

如果吝啬一点,可以选择单丁位,带写字板的软座椅,大伙享用一个电视屏幕。若在露天位置,禁得住炎热和二手烟,那价格还能再低。通常在赛马日的前一个星期就要预订位置,否则即场walk in 只能拿到离终点好远好远好远的露天位置,这对于赌徒和吃货来说都是一个晴天霹雳呢。


未完待续......明日预告:马场的自助餐

-------------------
本号致力于报复社会,每个工作日深夜发送原创美食经验,让饥肠辘辘的你倍感煎熬。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4 20:01

"北京吃帮会"ID: eat94eat。这个就是简单餐馆推荐,我自动脑补很多细节,纯粹是yy.
锦芳小吃(锦芳回民饮食店)
2013-03-30

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喝面茶,小二推荐您来锦芳小吃(磁器口店),这里的面茶浓郁,口感细腻,飘香四溢o(∩_∩)o ~~此外这里的奶油炸糕、元宵、糖耳朵也是一绝,炸糕松软,元宵馅多不腻、皮滑易煮,爱吃老北京小吃的童鞋千万不要错过呦~~

位于东城磁器口大都市街南一楼大中电器1楼,地铁5号线磁器口西南口出即是。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4 20:07

读书志,ID: dushuzhi_com
就是读者文摘,时好时不好。有头巾气很重的文章,有时候又还好。
书摘:午后四时的啤酒
2013-03-29

  每人的一生中会有几次高潮。每天的生活中也一样可以有几次高潮。目前,我每一天的第一次高潮就在下午四点整。
  挂钟长针一到最上面,老公就从冰箱拿出啤酒来,倒满两个高脚玻璃杯,彼此说着“辛苦了一天”碰杯子,一口气喝下的冷冰冰碳酸十足的液体,马上渗透到五脏六腑的时候,我每一次都不禁喊出:“好幸福!”
  如果有客人在,老公则会找来喝香槟酒用的长笛型杯子。倒的还是跟平时一样的罐装啤酒,但是,透过细长的水晶玻璃看从底部一点一点冒上来的很多小泡,简直跟海里的珍珠一样美丽。客人的味觉定受视觉的影响,保证会说:“哎呀,真好喝!”然后,瞪着眼睛,既羡慕又谴责似地问道:“你们每天都这个时候就开始喝酒的吗?”
  “对!”我们夫妻边回答边相视而笑。
  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生活的时候,到工厂做事的人,很多都上午七点上班,下午三点就下班了,那样也足足工作七个钟头。早下班的好处是,回家后还有半天的自由时间。尤其是夏天采用“阳光节约时间”那一段,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天才稍转昏黑。
  有一对中年华人夫妻,每天双双上班,双双下班后,又双双到附近小溪钓鱼去。先生原先在中国是大学教师,来到加拿大倒成了工人。别人可怜他工作不如意,然而本人却说:“这样子享受日子也不错啊。”达观人生的样子,令人联想到中国传说中的仙人。
  上午九点钟上班的白领阶层也五点整下班,直接回家换穿T恤、牛仔裤,要么跟孩子出去打球,或者在车房边的工作间做木工活儿。省府多伦多的商业行政区和住宅区互不分隔,市民不必在通勤车上浪费宝贵时光。
  回想加拿大的夏天,就不可不提到烧烤了。在自家院子里,或者公园野餐地点,给木炭点起火来,烤牛排、鸡腿吃,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钱就买碎牛肉自己做汉堡,吃素者则烤黄豆蛋白质做的素汉堡。总之,简简单单的北美式家常便饭,在外头吸着新鲜空气、晒着夕阳吃,则会别有味道。
  当年,有个日裔太太跟我在同家公司上班。她每天上午跟大家一起喝咖啡,中午吃饭时也喝点饮料,但是到了下午就什么也不喝。我有一次问她口渴不渴,人家很昂然地回答说:“当然非常渴。但是,渴了几个钟头以后才喝的第一口冷啤酒,我敢断定为世上最好喝的东西,着实称得上甘露。”
  原来,每天下午四点,她比其他人早下班回家,丈夫还没回来之前,先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边看外边美丽的风景边喝啤酒。她说:“很快就要开始做晚饭什么的,我自个闲坐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活着,就是为了那一刻。”
  加拿大人的生活可以划成均以P字头开始的三个部分:public life(公共生活)、personal life(个人生活),以及private life(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指白天穿着西装、工作服上班的时间。私人生活指晚上穿着睡衣、室内衣在卧房里过的时间。个人生活则指下班后,天还没转黑之前,换上便装,一个人或跟家人、朋友,在客厅、院子、河边、公园里过的时间。总之,一天内最舒畅、松弛的时间,大家都非享受不可。
  不同的时间规划
  我离开多伦多搬到香港,很惊讶地发现,那边很多公司都开到六点钟。因为不少人上午十点才上班,工作时间不一定比加拿大长。但是下午五点和六点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即使家住得不远,六点钟下班的人不会回家换上便装后出去打球的,因为离晚饭时间太近了。
  于是,在香港,大家还穿着西装、工作服直接去酒楼吃晚饭去。这样一来,下班以后的人际关系和话题基本上是上班时间的延续,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区别很模糊了。不同的时间规划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到六点,就不可能享受舒畅、松弛的个人生活了。
  “个人生活”是人生最好的部分
  日本人过的日子最乏味。尤其在东京,上班族的工作时间长得不寻常。加上郊外住宅区离市中心坐车需要一个钟头。平日,很少有人赶得上家人吃晚饭的时间。
  他们一早就穿上西装,晚上回家后马上换穿睡衣。这样子,一天内没有时间穿便装了;不仅没有个人生活,而且私人生活也只限为睡眠而已。从周一到周五,可以说从头到尾全是公共生活。
  难得的周末,在郊区街上看到上班族,有点像白天看到幽灵。平时老穿着长袖西装,他们的皮肤没晒过太阳白得可怕。忽然换上了T恤和短裤,白白的四肢非常突出,给人的感觉犹如赤裸裸,惨不忍睹的。
  女上班族懂得打扮。但是,她们也一样没有个人生活的习惯。我还在香港时,有一次,两个日本女朋友来我家住。她们一从外面观光买东西回来,马上脱下名牌服装而换穿室内衣,也洗掉化妆,没了眉毛,把头发用毛巾包得像印度人。我真有点不认得了。就是那个样子,她们两个在我家客厅电视机前边坐下来,边吃零食,边聊天,边剪脚指甲,边刮腋毛,根本没有忌讳可说。两个女朋友在我面前直接从公共状态进入私人状态,而跳过了个人状态,叫我非常吃惊。
  即使从外头回到了家,却不必直接进入私人生活,中间还可以有个人生活,才是人生最好的部分呢。
  固定工作时间表
  下午四点钟,偶尔在我家一起喝啤酒的人,除非是国外来访问的朋友,都还在公共生活时间里。即使是全职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一步踏出家门,就非得扮演某种公共角色不可。长针一到最上面,老公从书房出来直接到厨房去,拿出啤酒和玻璃杯来,对我们俩来讲是从此进入个人生活的标志。然而,人家的表情却往往像偷窥着私人生活似的。误会!误会!
  专业作家的生活很难被外人理解,何况是夫妻作家。不上班的日子,常有人以为是“老不工作,总是玩着”。也常有人以为“一定很乱,没规律”。但是,几乎没有人猜准我们是每天固定时间开始工作,固定时间结束工作的。
  如果“老不工作,总是玩着”,那就谁也没办法维持生活。但是“一定很乱,没规律”的生活,我却很有经验。
  没结婚以前,我长期过了“忙就不睡,闲就不起”的日子。有时候,因为实在没事可做,而且白天没人一起玩,干脆睡到天黑,才从容起床出去找个人生活去了。也有时候,因为太闲,干脆睡了整整一个星期。那段时间,忙起来也真忙。独居的空间,不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一来劲儿就做到天黑天亮又天黑,直到往床上昏倒为止。
  但是,结婚后一切都改变了。两个作家在一起,总是有人一起玩,除非把工作时间固定下来,就不会有闲工夫写作了。尤其小朋友出生以后,整天得喂奶换尿布,除非固定抽出时间来,再也不会有机会坐下来写稿了。
  于是,这些年,我们都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工作。比如说,现在,早上孩子们上学以后,九点多开工做到中午,吃完了午饭,我再做到孩子回家,老公就最长做到四点钟。之后的几个小时,我们定为个人生活时间。
  我的黄金时刻
  四点钟,我喝着啤酒,开始做晚饭。老公放他喜爱的古典音乐,边跟孩子们玩耍边跟我聊天。五点钟开始吃晚饭,六点多完毕。然后,洗碗、收拾、倒垃圾、铺被褥、刷牙、洗澡、讲故事。八点多,孩子们跟爸爸说晚安;我则陪到他们熟睡。
  之后,才是私人的时间了。如果还有工作没做完的话,那么得回书房加班去。
  总而言之,在忙碌的一天里,下午四点钟是我能够松一口气的黄金时刻。如果是夏季,太阳还挂在高处,隔壁大学校园的悬铃木树叶亮得绿油油。大白天喝冷啤酒的感觉,犹如去度假一般令人快乐。如果是冬季,就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刻了。我家阳台正对面看得见富士山,被夕阳照射的姿态壮丽无比,真不愧为灵峰。虽然房子不大,有点拥挤,但是因为有这超级景观给啤酒加添味道,我们是愿意住下去的。
  下午四点钟,日本全国还都在工作的时候,悠然喝起啤酒来,实在别有滋味。那大概是偷闲的甜头吧。
  (摘自《午后四时的啤酒》,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6月版,【日】新井一二三)
云浆未饮结成冰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putaopi » 2013-04-04 22:24

微信我只用来跟亲友联络,含恨观赏他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各种旅行照片,从来没有看公共帐号。按新井的说法,微信是我的个人生活平台 :mrgreen: 笑嘻嘻用手机看这些长帖子吗?会不会累?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CAVA » 2013-04-05 1:52

笑嘻嘻前段日子说过现在上网得见缝插针,所以用手机比较方便吧。

写两段自助餐的作者大概住在香港?我在上海被请吃过数次自助餐,选择倒多,也有骁勇的大婶们哄抢虾蟹生鱼片,可是质量口感一般,转了几圈常常感觉没什么可吃的。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5 13:52

CAVA 明鉴。情况不允许,就不能讲究那么多了。我现在看书写帖子都用手机,长帖子自然不在话下。
深夜谈吃那人住广州,但写的经常是香港。另外这些帖子都有配图,不方便我就没转。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5 13:54

"马桶阅读"
相守马桶,享受阅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matongdaily ,它会每天陪伴你度过愉悦的10分钟。

周一马桶看中国,周二马桶生财,周三马桶职场,周四马桶文化,周五马桶生活,周六马桶八卦。输入数字1-6,回顾每天的马桶主题。
一般吧,还行。
强者愈粗,弱者愈鄙
2013-04-04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讲述了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斯的故事,他在本土籍籍无名,在南非却成为年轻人反抗极权、冲破种族隔离政策的精神动力,而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话说这位罗德里格斯,因为唱片销量极低,被公司解约,回到家乡底特律,成为一名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干些拆房子、装修的工作。若在现代之中国,那绝对是文艺青年沦为“屌丝”的悲剧。可令人意外的是,这“屌丝”却坚持过有尊严的生活,还把这尊严和对生活的希望,传达给自己的孩子——经常带女儿们参观博物馆,看毕加索。

生活的贫困,没有压倒尊严与体面,多年以后,当南非寻圣者找到罗德里格斯时,他们并没有失望——那个昔日的先锋,现在瘦弱的老人,身上仍然散发着艺术的魅力,而不是“屌丝”的气息。

前一段,冯小刚狠狠地批了“屌丝”这个词。他发微博:一会讲中文的老外问我:“屌丝”是什么东西?我答:就是JB毛,是对境遇不堪者的蔑称。老外困惑,问:为什么你们的电视和报纸大量使用这个词?听上去像是在赞扬。我告诉他,我们这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老外彻底蒙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我们那虽然言论自由,但媒体绝不敢用这么恶心的词形容弱势群体。

这条微博引发了两极评论,有人认为冯小刚完全不懂这一流行词汇中的自我解嘲,想把底层人士开自己玩笑的权利都剥夺;有人觉得这词粗鄙至极,本不应该流传。

中国民众有自谦甚至自轻自贱的传统,以前自称草民、贱民,后来自称屁民,“屌丝”发明后,自我解嘲这条路,算是走绝了。

“屌丝”一词,固然有着玩笑的色彩,可也交织着自嘲、自我矮化与自我麻木。其背后,是对表面神圣庄严的一种反抗和解构,也是对合理生活欲求而不得的绝望。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流行话语。

太多人自认“屌丝”的时代,是粗鄙的时代。十多年前,学者邵燕祥即著文指出:粗鄙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而现在,这个病愈加沉重。

多年以前,体面、尊严、斯文,在“大老粗”面前,不是被踏入尘土,就是沦为自轻自贱。嘲弄知识分子,鄙视文明的传统,并没有随着这个国家的改革而断绝,甚至高考热,现在看来,不过是现在公务员热的前传——人们真正想得到的,不是知识、文明和服务人民的机会,每个人都在下一盘功利主义的大棋。

在真正的文明不能大行其道的地方,丛林规则和粗鄙的举动便茂盛起来。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干露露和母亲可以破口大骂;在三万英尺高空上,国人也可为一桩桩小事,在飞机上大打出手。

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生活的粗鄙化尾随相生。3月底,佛山一辆货车司机投诉遭到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和交警的殴打。执法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矢口否认。不料,货车上的视频装置分明拍下殴打的过程。还有什么比公然撒谎、糊弄公众更粗鄙的?

更往前,“表叔”的教训,是让一些领导干部把名表藏起来;“房姐”事发后,公权力关闭了通过名字查询房产信息的通道。还有什么比权力的傲慢更加粗鄙的?当社会秩序的守护者野蛮无理,人们却无能为力时;当正常的社会价值观则不能建立时,体面就不再成为追求,丢脸也成了随意的事情。

最糟糕的,是那种“强者愈粗,弱者愈鄙”的粗鄙,它如同病毒一般,自我复制,不断扩散。

而很多年以前,还不是这样。

1966年9月3日的凌晨,翻译家傅雷和妻子,不堪折磨,在家中自缢。为防止踢倒凳子影响楼下的邻居,他们在地上垫上厚厚的棉被。

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体面与教养,都已变得遥远陌生。而对体面与教养的摧残,或是开启“屌丝”时代的遥远的推手。(中国周刊)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5 13:59

最后还有两个图片美的。
背包客:beibaolvyou (国内旅游)
这是范儿:itsfan (各国是时尚杂志大片和街拍)
云浆未饮结成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Knowing » 2013-04-06 11:15

粉红虾听上去象这边waitrose /M&S卖的一种pinto shrimp ,肉嫩鲜甜,饱含着虾子,非常好吃,就是盒子大了点,每次我都一气儿吃伤了,得歇歇。
我也刚开始用微信,跟微博一样,是被亲朋好友同学拉去拉家常的地方,貌似比微博这个谣言机清静些。不知道还有那么多公共资源?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6 12:36

我一觉醒来,北京的蓝天白云在微信上蜂拥而至:等红绿灯前,北海的,郊游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putaopi » 2013-04-06 22:07

这北海得有多少人啊,我朋友今天也有带孩子爬上琼岛的,在微信里显摆。北京的晴天难得,有次天特蓝的时候朋友干脆请假在家张罗出去野餐。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3-04-07 7:37

看见"小清新“三个字,想起个微博上看的段子:

由谁谁谁起草的,比小清新还清新的刑律是哪一部?

答案:《大清新刑律》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4-07 10:19

不是公共资源,是免费个人小杂志。估计谁想做都可以。比如恶人谷也可以搞一个。象那个"深夜谈吃"貌似是一对儿小两口搞的,7000多读者。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tiffany » 2013-04-07 18:59

我不是不得意的说,我们回来这些天,天气都还可以啊。昨天带着阿土仔去颐和园划船,还白日放歌了一下儿,唱到最后一句想起来那唱的是北海。问阿土仔妈妈唱歌好听否,阿土仔面有难色的嚷嚷说:啊呀!好听!好听!
乡音无改鬓毛衰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CAVA » 2013-04-08 3:21

划船的歌儿啊,莫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新媒体形式:微信公共帐号推荐

Post by tiffany » 2013-04-08 9:46

可不是 :mrgreen:
乡音无改鬓毛衰

Post Reply